来源:中国电力报2025-03-27
通过精心做好综合能源服务方案和技术储备,引入虚拟电厂、储能、充电桩、零碳工业园等多元因素,为打造零碳工业园区筑牢根基。对于传统机组的绿色低碳转型,大屯公司同样不遗余力。
来源:储能网2025-03-21
紧接着的3月6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旨在为福清市工业园区提供一套全面的清洁能源供应方案。
来源:高工储能2025-03-17
换句话说,国际贸易越来越高的碳壁垒,让更多中国企业意识到,碳减排带来的长期收益超过了绿电溢价。加速了零碳工业园区、风光储一体化模式的普及。目前,部分园区已经在尝试氢储联动等新模式。
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5-03-10
原文如下:关于印发《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川经信环资〔2025〕31号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现将《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6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加快布局发展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锂电池、钒液流电池、氢能、飞轮等先进储能技术。
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5-03-08
关于印发《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川经信环资〔2025〕31号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现将《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
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5-03-07
来源:南网50Hz2025-03-03
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煤电、有色、化工、钢铁等行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创新平台深化合作,用好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共同开展能源与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5-02-10
对新认定的省级及以上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最高支持100万元;对新认定的市级近零碳工厂,最高支持50万元。...对列入市近零碳园区试点计划的园区,最高支持50万元。对完成试点创建并通过验收的近零碳示范园区,最高支持50万元。
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2025-02-08
对新认定的省级及以上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最高支持100万元;对新认定的市级近零碳工厂,最高支持5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最高支持100万元。
来源:贵州省民政厅2025-02-05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有关单位)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牵头单位:省商务厅,责任单位:省有关单位)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5-02-05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增设2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
来源:国新网2025-01-23
加强先进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探索建设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再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标杆。一手抓“增量做强”,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出台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来源:国新办2025-01-21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5-01-03
达茂零碳工业园区以新能源自力电网为基础,建立“绿电生产+智能化配电网+循环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电冶炼、石墨新材料等产业。...率先在全国范围探索建立碳足迹公共服务体系,将120家绿电消纳用户纳入碳足迹数据平台,对电网运行、能耗调度等核心数据进行监测和统计,为碳决策、碳考核、碳交易、碳认证提供服务。
来源:工信部2024-12-17
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来源:工信微报2024-12-16
在会议中指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来源:陕西省工信厅2024-11-12
,遴选一批“零碳或近零碳”工业园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工业绿色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零碳或近零碳”工厂以及“零碳或近零碳”工业园区。
来源: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4-11-07
(七)“零碳或近零碳”工业园区。...,遴选一批“零碳或近零碳”工业园区。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2024-09-13
优化节能业务布局,坚决退出落后产能和高风险领域,与地方政府、公共机构和国铁、中船等优质客户强化合作,加快一批大型医院、学校和轨道交通项目落地,围绕低碳/近零碳工业园区开拓综合能源服务。...立足助力客户实现“能”的绿色、“量”的节约、“价”的经济,系统谋划公司服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工作,在分布式源荷聚合、多能互补供给、零碳/近零碳园区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内涵和外延,全方位融合和支撑南方五省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