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州十三五规划:推进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 开发风能和地热能(全文)

2016-04-21 12:1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广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一、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建一批优势农业园区(基地),引导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养殖等优势种养业成片集中生产。(三)挖掘乡村禀赋,深化“一村一品”建设。(四)发挥城市科研优势,大力发展种子产业。着眼城市整体需求,发展设施农业。(五)构建完善的扶持和保护机制,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建立碳汇、水土涵养、垃圾消纳贡献指标体系,实施生态贡献权补偿措施,逐步推动发展生态贡献权交易。(六)加大生态功能区域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二、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业态。(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村电商支撑体系,发展“互联网+农村购销”产业,提升农村交通通达水平,发展农村物流业。(二)建设特色农庄、主题农园、农活体验基地、乡村旅馆,串点成线对接重大旅游节点,发展依山临水阅林等乡村旅游业、健康休闲业。支持农家乐、渔家乐等行业发展提升,做好服务监管。(三)壮大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建设农产品优势品牌。(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稳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合作试点,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三、全力提升农业设施水平。(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二)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鱼塘建设。提升农村水利服务种养实效和防洪排涝安全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道路特别是备耕路网建设。(三)推动服务农业生产电力能源网络建设,支持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实施装备改造升级。(四)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一)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二)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三)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督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整合我市科技资源,依托科研优势发展现代种业。(五)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济、管理、市场流通等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

五、构建多样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三)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五)拓展和完善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

第五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树立蓝色经济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发展格局。

一、优化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做强海上航运物流,升级海洋船舶工业,拓展军用舰艇、钻井平台、水下机器人等领域。

二、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海洋特色金融业,建设国家海洋科研基地和技术中心,搭建一站式产学研海洋科技综合服务平台。

三、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区。以南沙新区为核心,与番禺、黄埔、海珠等区域互动发展,加强广州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广州南沙新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与高技术产业、特色滨海旅游与休闲渔业、海洋总部经济与专业服务,打造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

第六节 促进产业集群集聚集成

一、现代服务业以集聚区为主体形态。以2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依托,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城区提升商务楼宇综合功能,合理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和老厂房,着力打造总部、金融和科技集聚区。外围新城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加快建设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二、制造业发展以产业区块为主体形态。以工业制造、高新技术制造主导产业的95个产业区块为依托,重点加快以天河区东部、黄埔区至增城区南部先进制造业为东翼,以南沙区、番禺区临港制造业为南翼,以白云北部、花都区及从化区西南部制造业为北翼的产业集聚带建设,推动制造业企业由小而散向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旧厂房、零散工业和村级工业园区成片改造,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服务型制造业和都市工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基地为主体形态。以优化提升全市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依托,中部着力打造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大力引进互联网总部企业;东部建设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基地;南部推进建设以南沙新区、广州国际创新城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基地;北部建设以空港经济区为重点的临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四、现代农业以示范园区为主体形态。以番禺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增城小楼人家农民集约创业农业园区、从化万花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白云区空港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广州花卉之都现代农业园区等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推进优势产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菜篮子”基地和特色产业板块集中。

第七节 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

(一)树立质量立市理念,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加快建设公共检验检测与认证平台,打造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二)完善服务业标准化的激励机制,突出抓好商贸、会展、信息、物流、金融、科技、旅游、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推广,提高“广州标准”的国内外影响力。(三)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强化重点产品质量监管和风险监测,开展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广州产品质量竞争力。设立品牌培育专项资金,擦亮“老字号”,新增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支持企业培育国际品牌,推动“广州产品”向“广州品牌”跃升。

第七章 发展网络经济,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

牢牢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革命新机遇,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网络经济,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建设枢纽型国际信息港,促进大数据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第一节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一、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信息基础设施。(一)提升高速宽带建设水平,大幅扩容升级互联网骨干网、城域网和国际出入口宽带,建立畅通的国际通信设施。到2020年,城市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0Mbps以上,农村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50Mbps以上。(二)加快建设无线宽带,实现城乡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三)推进光网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新建小区100%实现百兆光纤到户,加快推进既有小区光纤改造,大力推动光纤到村。到2020年底,实现所有城中村光纤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到村。(四)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IPv6),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应用方式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4G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进5G和超宽带关键技术研究,启动5G网络商用。

二、拓展信息应用广度和深度。(一)深入推进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加快广电、电信双业务商用化进程。(二)加快发展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推动超级计算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支持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呼叫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数据存储和服务能力。

第二节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一、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一)推动基于网络化的工业设计创新,推行众包设计、产品众筹等新模式,支持工业设计云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二)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线上线下、柔性制造等新兴制造模式。(三)推进产业链协同互联,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面向产业链,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实现跨区域、分布式协同制造。

二、推动“互联网+新业态”。(一)“互联网+商务”要加快推进“1+1+9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集聚区”建设,打造千亿级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区,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二)“互联网+物流”要依托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广州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跨行业、跨区域物流信息互通,将电子口岸建成公共口岸管理共享平台,提高通关效率。(三)“互联网+普惠金融”要推动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支持传统金融机构发展网络银行、网络信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理财产品、网络消费信贷等新产品。(四)“互联网+创意设计”,打破传统创意设计产业局限,打造线上创意设计智慧新平台。

三、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支持安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发展和推广图像精准识别等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安防产品智能化服务水平。

四、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一)升级优化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咨询保健智能运用。(三)完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智能管理监控识别数据平台,推进智慧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应用建设。(四)推进水电煤气、人口计生、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智能化,发展在线办理、在线阅读、居家养老、家庭病床、应急救助等领域信息便民化服务。(五)加快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的深度融合,着力提高交通运输资源运输效率、管理精细化水平以及行业服务品质。(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网上信访大厅建设,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广州政府在线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打造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

(一)对标国际先进创新区域,促进互联网创新要素集聚,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和平台经济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形成广州科技进步新引擎。(二)建设互联网领军企业总部基地,抓紧完善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三)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互联网总部企业,引领和培育一批本土互联网经济领军企业,带动互联网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四)发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完善基于互联网创新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发展互联网与实体相结合的众创金融平台,营造互联网创新发展良好生态环境。(五)推动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融合,促进互联网企业在竞争合作中加速成长。

第四节 加快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

一、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利用。(一)建立政府数据保障机制,完善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照和公共信用信息等五大基础数据库,推进统一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全覆盖,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共享数据库,满足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社会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二)推进政务信息便民利民措施,建立全市互联共享统一的政府信息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三)探索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服务创新的管理机制,制定大数据收集、开发、应用、管理等标准规范,建立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推动社会各界利用大数据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四)开展政府治理大数据应用试点,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

二、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一)依托广州超算中心及广州数据资源集中优势,研究设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引领全国大数据科学领域基础研究。(二)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等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建成面向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公共平台和大数据处理中心。(三)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数据交易市场试点,组建广州大数据交易中心,形成一批信息消费领域新兴业态。(四)打造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数据应用开发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大数据应用服务联合体,鼓励大数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五)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形成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处理、数据安全、数据外包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军企业。

第五节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监管

(一)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评估、联合监管和协调机制,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二)建设政务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安全管理,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三)增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保障力度。(四)开展网络安全应用示范,鼓励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安全相关产业。

第八章 全面深化改革,率先构建发展新体制

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率先形成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全国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加强政府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各类政策必须服务于发展全局需要。(二)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镇)相关职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执行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原则,理顺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实行市、区、镇三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动态调整和监管制度,建立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行政审批联动机制,全面取消非许可行政审批类别,依法精简行政许可事项。(二)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2016年底前基本完成政府工作部门、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权力清单的公布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统一事项清单、统一审批标准、统一项目编码、统一网上办公。(三)推进行政许可审批标准化建设,推行“一窗式”政务服务,严格履行承诺的办理时限。(四)以“多规合一”和优化审批流程为抓手提高规划协调和审批效能,构建和完善全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统一信息共享和管理平台,实现部门行政审批联动,加快推动项目落地。(五)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实施工商登记业务“全城通办”,改革居民办证“一卡通”制度。(六)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三、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一)规范公共服务行为,公布市政府各部门实施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目录、具体规则和监管办法。(二)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履约管理和绩效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以需求为导向,采用政府购买、管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重组整合。(一)完善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体系,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实施“清单管理”国资监管模式。(二)全面推进并完成全部监管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强化监事会监督,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三)重点考核商业类企业经济效益,对公益类企业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考核。(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底提高至30%,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达到28%。(五)通过结构调整、重组整合、资本运作、项目投资等手段,推动国有资本优先向重点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和保值增值。鼓励已上市国有控股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强国有股权流转。

二、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外资等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二)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股份制经济,积极支持推动运营规范、实力较强的企业辅导改制,到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上市或到“新三板”挂牌,推动非上市资产向上市公司集聚,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三)试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四)健全公有制经济产权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履行资产评估报告备案和核准制度。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消除对非公有制主体的差别待遇和各种隐性市场壁垒,积极引入非国有资本,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制上市、重组整合,做好民营经济服务。(二)制定完善各类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适时公布民间投资、工业、商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负面清单。(三)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股权、知识产权等非货币方式扩大投资,加快产权制度创新。(四)激发企业家精神,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三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完善以市场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一)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加强价格监管工作。(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深化电力、水、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三)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四)健全市场价格行为规则,在经营者自主定价领域,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特别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依法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对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交易双方地位不对等、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领域,研究制定相应议价规则、价格行为规范和指南。(五)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和反垄断执法体系基本建立。

二、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一)健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二)率先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逐步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形成统一、公平的土地公开交易平台,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地价体系。(三)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机制,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四)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

三、建立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一)整合工商登记、行政审批、执法监管等信息资源,变单一执法为综合监管,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二)引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建立商事合同司法纠纷速调速裁和联调联解机制。(三)推行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依托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建立与港澳对接的调解机制,完善仲裁调解程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广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