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深度好文】核能风险如何被放大?

2016-12-01 10:38来源:自然之友作者:曾繁旭、戴佳、王宇琦关键词:核电核电站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当下中国社会已经处于风险状态中,近年来,以江门民众反对鹤山核燃料项目为代表的“低风险、高愤怒”议题越来越呈现频发态势。本文以“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何种机制会导致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我们发现,风险主要经由信息传播和社会响应这两个阶段得到放大。在信息传播阶段,媒体、专家和意见领袖的风险建构引发的信息流属性的改变会对风险信息的放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风险信息的社会响应阶段,是否存在污名化,以及民众对信息传播者是否信任,都决定在这一阶段风险是否被放大。本研究是对西方风险放大理论与中国当下语境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尝试。

关键词:环境风险 社会放大 信息传播社会响应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技术发展,各种“风险议题”密集出现,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有时甚至引发民众恐慌与一定程度的社会对抗。比如各地民众反对PX项目、垃圾焚烧项目、反核项目便如此。科技发展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甚至人类自身的威胁,正如贝克所说,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已经代替物质匮乏成为社会主题和政治议题的中心。

然而通过对这类环境风险议题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一些公众抗议的环境项目,其真实风险未必有民众感知的那么强烈,甚至有一些是专家评估为低风险的项目。

为什么在专家看来低风险的事件,有时会引发大范围的公众关注,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传播过程中的哪些关键机制导致了风险信息扩大现象的发生?意见领袖、媒体和公众在这一过程中又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把这一过程定义为“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社会放大(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克拉克大学决策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共同提出,在他们的定义之中,风险放大指的是看起来微小的风险却引发大规模的公众关注和重大社会影响,甚至波及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制度的现象。在中国语境下,同样存在这样风险放大的机制。

近年来,在中国反核运动此起彼伏的情况下,涌现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个案。本研究选取山东民众反对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的两个个案,考察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

一 信息传播阶段:

信息建构与风险放大

信息传播阶段作为风险放大的第一阶段,主要由媒体、专家、意见领袖、社会团体等风险放大站对特定风险事故或事件进行信息建构,并以信息流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相关信息。

信息流成为了公众反应的一个关键因素,并承担了风险放大主要原动力的角色。风险社会放大理论认为,信息量、信息受争议程度、戏剧化程度以及信息的象征意蕴作为信息流的主要属性,都会对风险是否被放大产生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媒体、专家和意见领袖建构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在信息传播阶段,不同主体传播的信息流对环境风险的放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原标题:核能风险如何被放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