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环保政策正文

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所有燃煤电厂实施除尘、脱硫、脱硝技改

2017-02-17 15:0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环保十三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

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管制要求,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建立陆海统筹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保育山海通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营造优美生态环境。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开展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辅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调查和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

2.加强造林绿化和水土保持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抚育,通过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调整优化树种、林分结构,提升山地森林的稳定性和美景度,构建多树种、复层结构、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

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实施情况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河道弃土弃渣和水源地的坡地无序开发。开展水源地、水库周边水土流失的治理。

加强矿业开发监管。加大对违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查处力度;实施关闭废弃矿山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做好“青山挂白”专项治理。

3.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修复

加大对红树林等滨海湿地、海湾和入海河口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及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力度,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修复。结合马銮湾、海沧湾、东坑湾等湾区整治,完善红树林种植规划,推进湾区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进一步扩大海域红树林湿地面积。

围绕湿地、沙滩、海湾、海岛四类典型生态系统,加强九龙江口海湾湿地保护和修复,完成厦门长尾礁至五通的沙滩修复工程,加强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和治理,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严格控制海湾内围填海,将自然海岸线保护纳入海洋环保责任目标考核。

通过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逐步扩大国家级海洋公园范围,将火烧屿、鳄鱼屿等无居民海岛、海沧湾等重点湾区、下潭尾等重要滨海湿地岸线纳入国家海洋公园范围。

加强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海洋物种的保护工作,加强白鹭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和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无居民海岛、滩涂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

4.推进城乡宜居环境建设

优化城镇化布局,推进绿色城镇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节城市规模,合理确定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尊重自然格局,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提倡城市形态多样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

推进全面跨岛发展,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以跨岛发展为空间导向,形成“一岛一带双核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严格控制本岛新增建设及开发强度。加快拓展岛外,进一步推动新城配套完善和功能提升,增强新城的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提升城镇化对产业、就业和人口的吸纳和承载作用,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集聚。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试点”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深入开展城乡宜居环境建设,打造九条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开展违法占地、违章建设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实施界边、山边、路边、水边景观提升工程,打造陆域绿色森林生态屏障和沿海蓝色海洋生态安全屏障。组织实施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沿着山体和海岸线构筑环山面海绿道,并依托溪流水系形成山海连通的绿道网络,实现城市、海洋、河流与山体的有机连接。创建天竺山国家旅游生态示范区。

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乡村特色保护,开展老区山区村、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一批集都市休闲农业、田园风光、美丽乡村为一体,产业、人文、自然生态与地方特色有机融合的生态旅游示范项目。发挥各区的生态优势和特色,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道路两侧建设立体绿化带,实施以“绿”降“噪”。提高道路施工质量,减少交通噪声。严格工业及工地噪声监管,加大超标的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扩大建成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的范围。规划建设餐饮集中区,减少噪声投诉。创建安静居住小区。

(七)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森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创作一批优秀生态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加快建设厦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省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专栏3:“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海域生态功能恢复 : 划定海域生态红线,调整生态功能区,梳理、清退海域生态红线范围内的项目,恢复海域生态功能。

岛屿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包括鳄鱼屿整治与生态修复、大屿岛建设、鸡屿岛建设、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建设、厦门市火烧屿及大兔屿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等。

滨海湿地公园建设: 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二期。

岸线整治: 包括海沧湾岸线整治、环岛路(长尾礁—五通)岸线整治和沙滩修复工程、集美大桥-厦门大桥段集美侧岸线整治工程等。

生态资源资产核算试点工作: 制定厦门市生态资源资产核算指标体系与框架,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县域生态资源资产核算技术体系,支撑将生态资源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裸露矿山治理之废弃矿坑整治: 调查废弃矿坑现状,制订整治计划,开展废弃矿坑整治。

生态文化示范村建设: 包括民俗文化村、古厝生态文化村、滨海渔耕文化村、革命老区文化村等建设项目。

美丽乡村建设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包括村庄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绿化景观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及村庄慢线系统、两违拆除等。

公园建设: 翔安后山岩公园、同安西山公园建设。

四、质量总量双控,深入推进污染减排

在严控污染物新增量的同时更多地削减存量,在夯实基础、强化国家统一要求的同时,实施符合厦门区域和行业特性的总量控制措施,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

(一)严格环境准入

建立健全总量管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全面实施新(改、扩)建项目总量置换削减、排污指标申购。按照区域、流域总量控制要求,兼顾行业水平、技术经济可能性,统筹确定各企事业单位的总量控制指标。实行污染许可“一证式”管理,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进现有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强化用地、资金等各种资源向园区和优势产业聚集,着力推动分散工业向工业园区转移。以创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建立一批重点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提高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数量和水平。工业园区或工业功能区外不再新建(含搬迁)工业项目。改、扩建项目选址必须符合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等。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和厦门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限制、淘汰类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与资源能源消耗控制制度等联动,形成多部门协同、多措并举,强化倒逼机制,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推进区域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的控制实施,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生态红线、水资源利用总量、机动车保有量控制等密切结合。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污染减排工作责任有效落实。

(二)加强事中事后环境监管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对“三同时”检查中发现问题的项目,要求企业整改并进行跟踪落实,确保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加快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由“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对环保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从环评审批、工程设计、项目建设、试运行等环节的监管,明确验收程序、标准、职责、要求。未经环保验收的项目,不得投入使用。对未经验收擅自投入生产的企业进行严厉查处。将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清洁生产的要求贯穿于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对不能按期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的企业实行项目限批。

进一步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明确企事业单位自主监测法律责任。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氮、COD等污染物的统计、监测,强化数据整合和综合分析。

(三)强化重点污染物治污减排

以改善环境质量倒逼治污减排,强化总量控制因子和非总量控制因子的协同控制。制定涉水、气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方案,综合采取清洁生产、过程控制、深度治理等措施,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以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为重点,对电厂、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综合治理,实现脱硫、脱销、除尘以及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减排。加大工业、机动车尾气、扬尘的综合防控,协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大工业、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染的综合整治,协同氨氮、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等水污染物排放控制。

推动治污减排工程、技术、管理、政策组合运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着力于治污减排设施工程、技术、政策等环节的综合管理。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小微”排污企业污染治理,切实削减污染物存量。强化对治理工程减排量的约束性考核,对治理不到位的工程项目实行曝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燃煤电厂查看更多>环保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