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调查

2003-08-28 00:00关键词:中国发展调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遍地开花的投资热潮,将引导中国芯片业这一“襁褓”中的“稚嫩产业”走向何方? 

对于中国的芯片产业来说,刚刚过去的两年可谓“已入佳境”。

    

“现在国外的芯片商有一种说法:如果你  
在本国看到的是一片萧条、感觉沉闷压抑的话,一定要去中国走一走,你的心情马上就不一样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阳元教授接受本报专访时说的这句话虽半是笑谈,但自从国家“909工程”建成投产以来,我国的芯片业无论“人气”还是“钱气”均直线升温,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年”的2001年(这一年全球芯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锐减30%多),中国集成电路依然增长了8%。

  身兼中芯国际董事长的王阳元乐观地预测:“2000年以前中国芯片属于准备阶段,现在开始崛起了。”


  “洗牌”半导体

  2001年被很多专家认为是半导体行业的分水岭——世界半导体产业30%的下滑幅度意味着这个产业开始终结高增长高利润时代。按通常的国际分工规律,此时便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候了。而中国大陆无疑是最适合这一转移的目标地。

  去年11月美国《商业周刊》援引AMD董事会主席山得斯(W.J. Sanders)的一次谈话称,持续了近40年的摩尔法则在小型芯片制造企业那里将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芯片制造业16.5%的年增长率将成为历史,今后8%~10%的年增长率已经是乐观的估计了。为此芯片公司必须改变战略,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干脆剥离加工业务,把它转包给专门的芯片加工厂,自己只负责芯片的设计工作。另据介绍,美国早在1997年就已经把芯片制造这一块划归传统产业,生产基地大规模离开美国本土向境外转移。

  这一大势对中国发展芯片产业无疑是个天大的利好。随着包括台积电、NEC、英特尔、欧洲第二大晶片制造商亿恒等在内的一大批芯片厂商的进入,境外舆论普遍认为在芯片制造方面中国大陆能比中国的台湾省“做得更好”,而目前台湾的晶片制造业占到了全球产量的20%。德意志银行驻香港的亚太地区技术部门负责人基肖尔·苏拉考断言,在DRAM晶片制造方面,大陆将超过台湾。

  “洗牌”的利好还波及到芯片设计。目前除了英特尔、AMD这些芯片巨头仍然采用设计、制造一体化(IDM)模式外,全球半导体行业已普遍走向设计与制造分立运行的F&F模式,即Foundry(代工)+Fabless(无生产线芯片设计)。Foundry不搞设计,也没有自己的IC产品,为Fabless提供完全意义上的代工,这使Fabless可以放心地把产品交给Foundry而无须担心知识产权外流。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志功博士分析说,靠规模与管理取胜的Foundry目前还不适合中国的中小企业,相比之下,Fabless省却了工艺设备更新方面的巨额投入,风险相对小些,“100万元就可以建立一个中等设计公司,甚至两万元就可以建立一个‘设计之家’”。

  除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外,巨大的市场需求被认为是世界芯片产业“转场”中国大陆的另一座动力机。

  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严晓浪认为,随着“中国大制造”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外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出口方面,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供应全球的PC、彩电、DVD、手机等数码产品都需要安装芯片;内需方面,信息家电、移动计算设备、网络设备、工控、仿真、医疗仪器等数字化产品的普及也会极大地刺激嵌入式系统的市场。他出示了一份IDC的预测:未来4~5年,仅中国大陆信息家电的市场就会增长5~10倍,年需嵌入式芯片超过100亿元。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的调查称: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市场。

  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一路下滑的情况下,中国集成电路产值2001年实现了8%的增长,2002年初步统计是增长20%。中国半导体协会秘书长徐小田预测:在未来10~20年时间里,中国芯片市场的增长率将高于全球市场的两倍。2001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的需求量接近300亿块,170多亿美元,占当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约1400亿美元)的10%强。到2005年,我国集成电路的需求量将在365亿块左右。投资的密度也将逐年上升,到2010年将有2000亿元的投入。

  江苏意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茳博士就此认为:世界半导体业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洗牌”,都会造成一次新的机会——20世纪70~80年代的危机造就了日本IC产业,80~90年代的危机又造就了韩国的芯片产业,最近的一次危机,我们希望造就中国的IC产业。他说:“丝绸之路最早是从中国到欧美,未来的丝绸之路将从欧美再回到中国。”

  终结“缺芯少魂”

  中国半导体协会秘书长徐小田看好中国芯片业的未来却不满意它的现状。他甚至称现有的芯片制造业是“一年级水平”。徐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信息产业部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助理。

  徐提供的一组材料和数据显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材料和设备完全依靠进口,国内所需芯片的80%依靠进口,芯片代工企业80%的单子来自国外。

  换句话说,目前国产芯片自给率不足20%。技术方面,现有的国产集成电路多为低端产品,且产品趋同化严重。众多企业急功近利、同质竞争,市场上“你有什么我就有什么,你没有的我也没有”。以长三角为例,涉足芯片的企业很多,但产品多集中于玩具、手表、遥控器等低层次的消费类产品。中国是最大的手机生产国,但在中国生产的手机(2002年手机产量为400万部)尚没有一台是中国芯。这是何等之大的差距,又是何等之大的商机!难怪徐感叹“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却是这么落后的产业”。

  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严晓浪则提醒记者注意,1元集成电路的产值将带动10元左右电子产品产值和100元国民经济的增长,半导体产品已成为信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心脏”、“大脑”和“粮食”,其战略意义不容置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查看更多>发展调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