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项目正文

电力投资再掀狂潮 谁是国电11家电厂的购买者?

2003-09-22 10:15关键词:电厂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电力投资的又一波热潮即将到来,契机仍在于国家电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9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2003中国电力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保留的11家电厂待售的信息再次引起了市场注意。有消息称,法、加等国的大型电力公司已盯上这些电厂,而国内的五大发电集团更是志在必得。

  事实上,在去年底国家电力公司改组成立五大发电集团后,各集团“跑马圈地”投资热潮未减,而今夏的高温天气引发19省市“电荒”,又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冲动。

  国家电网公司有望在明年初出售11家电厂变现,以弥补电网建设资金的不足。国家电网公司的有关人士最近称:电厂出售将在“厂网分开”之后进行,预计将采用公开拍卖方式,主要卖给外资。

  “外商对中国电力资产出售仍在观望。”长期从事电力投资咨询的美国松林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晓林对记者说。2000年以后,一些外资独立投资商正在从国内电力市场撤退,名单中包括美国迈朗和法国阿尔斯通等电力巨头。

  一些省市政府正宣布将电力作为本省支柱产业,原属国电集团的五大电力公司犹在四处圈地,国内民企也加速了电力领域投资速度,他们会不会成为最终的收购者?一位电力行业的投融资专家指出,扩张冲动最为强烈的五大发电集团和地方政府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始出现,而民资受制于资金门槛太高和电价问题显得步履蹒跚。谁会吃下国电11家电厂的答案并不明朗。

  11家电厂待字闺中

  待售的11家电厂是去年底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时,按政策指令留给国家电网公司的资产,总装机容量为647万千瓦,分布在天津、内蒙古、河北、陕西、江苏、两湖和宁夏等省区。按当时的政策意图,11家电厂将由国家电网公司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变现,用于电网建设资本金的不足及支付部分改革成本。

  但国家电网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和部分管理层人士并不认为现在是出售的时机,“目前厂网分开才刚刚起步,第一家电厂刚剥离。要卖这11家电厂,时候还早着呢!”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一位财务管理人员说。

  国家电网公司体改办主任王广辉也对外界表示说,这一部分发电资产何时出售,采取什么方式出售,还要等国家有关部门决定。

  然而,电力行业的投资热潮引发了投资者对11家电厂的兴趣。尤其在9月5日,原属国家电网公司旗下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谏壁电厂正式移交国电集团公司,此举标志着“厂网分开”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国家电网公司这位接受采访的财务管理人员说,接下来还将有500多家电厂、2500多亿元资产进入发电集团,剩下11家电厂的出售变现估计得排在“厂网分开”之后。

  虽然“厂网分开”刚刚起步,但并不妨碍各方的投资冲动。今年以来,先是华能、华电、中电投等“电力五虎”在国内市场跑马圈地,接着黑龙江、山西、安徽、内蒙古等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先后宣布确定电力为支柱产业。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从“小水电”向中大型电厂建设迈进。据了解,浙江省水电资源已被当地企业开发殆尽,这些资金实力充沛的民营投资者正在向水电资源丰富的青海省、湖南、湖北扩张。不久前,总部设在北京的华睿集团筹资12亿元,整体收购黄河上游尼那水电站,又启动了总投资120亿元的金安桥水电项目。大型国资公司——华润集团也筹资150亿元正在秘密收购外资在华的电力资产……种种迹象表明,电力领域已成为投资新宠。

  国有电力公司:资金量问题

  国资垄断型发电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被巧妙地回避着。

  据2003年年初国家公布的“十五”期间准备新开工的电源项目调整计划——到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3亿千瓦;而2002年底的基数为3.53亿千瓦。这意味着最近三年内,每年将新增发电装机2500万千瓦;按照每千瓦7000元的基建投资标准,约需2000亿元投资;而按照25%的资本金投入量,则需500亿元。这些资金尚不包括电网建设资金和城乡电网改造资金。国电华中公司主办的《华中电力报》指出,每年拿出500亿元资本金用于电源建设,无论对五大发电集团还是地方政府都极为“烫手”。

  分拆之前的国家电力公司每年盈利能力不到100亿元。厂网分开之后,从国电分出去的五大发电集团在消化各种改革成本后盈利能力能否保持值得怀疑。有观察家认为,前不久,国家新批总投资为512亿元的13个新电源建设项目大多被地方政府拿下,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五大发电集团“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今年7月刊载于国家电力信息网的一篇文章称,“一种说法是,目前五大公司的圈地运动,仅仅是做个标记而已。事实上,很多地方离开工条件相去甚远,由此引发业内人士的担心是,很多电源点可能会无疾而终,造成浪费。”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解决区域电力供应紧张、增加税收的目的,投建电力项目欲望很强烈。但有专家认为,从过去的经验看,地方政府的电力投资往往是一种形式而非实质上的投入,其资本金到位是最差的,最后往往靠银行贷款弥补。这增大了银行的风险。

  华中地区的一位电力系统专家认为,由于电力企业资产规模巨大,回报稳定,还款信誉较好,其融资环境一直好于其他企业。但从反面看,这掩盖了电力企业资本金短缺、投资到位率低的现实。

  这位专家认为,资本金短缺会引发一个可怕的轮回——电源建设完全依赖国家投入或通过国有银行“变相地”由国家投入,作为名义投资方的发电集团则不投入一分钱从而占有大片市场,在“跑马圈地”中进行无成本扩张,最终会导致整个发电行业进入“泡沫状态”。

  外资:第二波热潮未形成

  截止到2002年年底,在国内3.4万亿电力资产中,国电资产占72%,地电资产占23%,包括民资和外资在内的其他资产仅占总量的5%。外资在中国电力市场中的分量非常轻微。

  “对于中国的电力资产,外商肯定是感兴趣的。但第一批外商投资者失败的前车之鉴,以及中国正在进行的电力改革尚不明朗,使得他们还在观望。”长期从事电力投资咨询的美国松林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晓林告诉记者。

  据李晓林介绍,过去10年里,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发电产业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许多与电力产业相关的外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