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节能,是一面承重墙

2004-06-16 00:00关键词:节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月6日到11日,是今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约用电,缓解瓶颈制约”。节能宣传周搞了十多年,但节能的话题依然不轻松。中国的节能不是孤立的,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和发展模式、机制等因素的制约。

    最近参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交流中心大楼举行。讨论中,谈到节能时,有论者质疑道:“该大学对节能、环保等问题的研究和重视都是很有成效的,但这座大楼却一点也不节能。该校为什么不能作出表率”所议论的事例虽然只是个例,但这类现象却并非个别。看起来好像是节能理论与节能实际的脱节,其实,这反映出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并未解决,致使节能实际成效离我们的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

    节能在能源战略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

    在节能问题上,仅一句“节能优先”并不能万事大吉。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节能确实是必须下大力气抓的事情;节能代替不了能源开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节能是需要成本的,是阶段性提升的。

    把节能放在首位并作为一件长期的事来抓,一是因为我国能源资源有限,环境容量也有限,不抓节能将难以承受其巨大压力。2003年,由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长,我国的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又有所增加。二是因为我国能源效率不高,大约只有34%。由于技术、工艺、材料、管理等方面落后的原因,能源在生产、转换、使用过程中造成大量损失,同时,浪费能源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节能并不能根本解决传统能源资源短缺及供应紧张的问题,所以,它代替不了能源开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我国目前的人均消费水平包括能源消费水平还是很低的。去年,人均消费标煤约1.2吨,不到美国的1/10。在能源消费上,中国不能与美国相比,但中国人要过上小康日子,理所当然地需要衣食住行消费结构的升级,尤其是住房和出行消费的升级,必然使我国的能源消费大幅增加,而这种增加仅靠节能是解决不了的。即便考虑到节能因素在内,化石能源迟早也会退出人类的使用范围。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要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出现和技术进步,中国也不例外。

    节能是需要成本的。节能需要投入,节能水平的高低也是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成比例的,也可以说是随经济发展阶段性提升的。以建筑节能为例,中国建筑节能学会会长涂逢祥曾指出,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或很少考虑节能成本。开发商要尽量降低成本多获利也是情理中事,如果对开发商没有硬性约束,开发商会主动加大建筑节能投入吗在有了建筑节能标准后新建房节能效果仍然差的事实可以回答这个疑问。

    节能主导是谁主体又是谁

    关于节能的主导和主体,我国的节能主导应是政府,节能的主体应是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这本是很清楚的,但现在有点主导、主体不分,政府干著企业该干的事,政府把许多本是企业的事扛起来,而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中国有节能法,该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是节能主管部门,而且择定节能项目,制定能源投资计划。这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其实,国家层面抓住主要的三项就行了:一是制定节能计划,这是明确每一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二是制定能效标准并监管,这是为生产和消费能源设立市场门坎;三是制定节能政策,这是扶优、限差、禁劣的利剑。

    节能的主体当然包括所有能源的生产、消费者,但这些主体中还要首推企业。政府主导必须对节能主体有硬性约束,否则事倍功半。回到前面的事例,大学里搞节能研究的人士当然对节能问题有发言权,但他未必对本单位建大楼有发言权,更不用说决策权。对建大楼有决策权的人未必不懂节能,他就是节能主体的代表人物,但他首先考虑的是大楼的总预算和单位造价以及如何能通过审批,其次是大楼的各种功能包括外观内饰等。至于建筑的节能效用,恐怕就只好排在后面了。

    一幢建筑,设计有节能标准,施工有质量标准,建材节能也有要求,但如果这些不能约束开发商这个关键性节能主体,在现在的市场游戏规则中,结果就是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屈从于开发商的“节能标准”。这就是尽管长期以来大家都在喊节能,结果出来的东西却不节能的道理。显然,这已经超出了节能自身的范畴。

    节能的次序及市场化

    关于节能次序,应从源头上抓。对众多用能企业,应要求其每年有降低能耗的指标,企业就得投入资金,对设备进行技改,降低设备能耗。这些固然必要,也有作用,但更好的办法是抓在前,即要抓耗能设备的制造企业。 就是说,你制造的锅炉、电动机、风机、变压器或其他用能设备,应该是能效高的。如我国的电机总容量有4亿多千瓦,年消费电量6000亿~7000亿千瓦时,我国电机的能源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据估计有1000亿千瓦时的节电潜力。为此,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能效标准,而且逐渐提高标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再如,通过结构调整节能效果更好。我国这样多的小火电,单位煤耗四五百克以上,就是一年降低10克,10年后它也仍然高。所以,淘汰小机组的节能效果远胜于去改造它(但这又有许多其他阻碍因素)。遗憾的是,旧的尚未淘汰完,新的继续诞生。

    关于节能市场化的问题。我国的节能市场很大,但节能市场化运作却不高,症结是企业将此作为一种社会任务,并没有与切身经济利益挂钩。政府主导节能的方向应该是市场化,节能是长期的事,不靠市场力量难以持久。节能形成市场,有利润产生,就可以催生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可以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同时,通过市场机制,让节能者有利可图,使那些产品能效低的企业要么提高,要么退出市场。

    节能犹如一面承重墙,但墙自身的设计、基础、结构、材料若不能协同到位,它也承受不了重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