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全球半导体衰退 中国市场乍暖还寒

2005-04-14 00:00关键词:中国半导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有预计称,全球半导体产业将进入衰退期。据In-Stat最新出炉的研究报告,200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将进入衰退期,收入将缩减为1993亿美元,比2004年减少5.7%。尽管此次衰退并不严重,但业界对于今年的市场走势,几乎没有什么乐观的预测。 

  中国是躲过半导体下降周期最好的避风港。无论全球市场如何起伏波动,中国半导体市场仍将独立上升,这种观点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半导体消费国。200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增长幅度仍然可以达到20%左右。在一个持续增长的市场重兵布阵,无疑成为化解经营风险的最好策略。 

  热闹上海滩 

  日前,来自以色列的14家半导体公司的老总们齐聚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他们专业、规模各异,既有5个人的技术提供商,也有员工过千的晶片制造企业;相同的是,他们都带来了颇具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和明确的合作需求。在这个名为“第二届上海—以色列半导体工业(IC)研讨会”现场,他们不但分别进行了公司展示,还与中国企业进行了一对一的洽谈。第二天,他们又赶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参加了为期3天的SEMICON China 2005展览会。 

  这支忙碌的代表团只是一个缩影。似乎为了佐证专家们对半导体行业的预测,阳春3月的上海滩热闹非常。月初,200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在上海贵都国际酒店刚刚落幕。第四届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就和SEMICON China 2005展览会联袂登台。后者是中国在半导体制造技术方面规模最大、最为综合的展览会。今年展会还首次推出设计支撑专区,国内晶圆厂、测试封装厂以及部分设计服务机构参与了专区展示。SEMI中国的主席丁辉文向记者介绍,“此次参展的厂商有946家,多达1452个展位,比上次增加了15%,还推出了20多个技术研讨活动”。 

  然而,正如上海这个季节乍暖还寒的天气一样,在热闹之中的寒意令人心忧。“人虽比往届多,但新增设备投资削减了不少”,不少设备厂商抱怨:“他们取消订货,我们肯定要积压库存。”“有的晶圆代工厂开工率还不到30%”。一家展商向记者透露。  

  即使抛开这些“杂音”,中国半导体行业也远未到弹冠相庆的时候。来自美国的半导体公司在2004年依然占据了全球半导体市场大部份额,其整体收入为1040亿美元,仅英特尔一家收入就达到了307亿美元。以三星电子为代表的韩国公司分到了10%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半导体制造商虽然增幅最快,高达87%,但收入仅为7.27亿美元,份额仅为0.3%。 

  冷暖心自知 

  中国市场巨大,但蛋糕落入谁的口中才是本质问题。据赛迪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大外国品牌占据了200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半壁江山。以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为代表的这些“列强”销售收入总计高达1431亿美元。 

  同样在3月,纽约上市公司杰尔系统斥资1.45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一家3G/UMTS处理器开发商。一周后,该公司总裁约翰.迪克森高调宣布,杰尔系统在中国的研发投入预计将在未来的3-4年内增加一倍,进一步扩大在华业务,实现在华收入的大幅度增长。2004财年,这家在半导体存储、无线数据和公共与企业网络领域的佼佼者全球收入为19.1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收入来自亚太地区。 

  “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中心,并且在无线和有限网络、移动终端、通信业务及游戏设备等领域发展强劲。杰尔系统取得的成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迪克森显然尝到了甜头,“面对中国半导体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杰尔系统计划将加大拓展存储和企业级网络领域的优势。”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国际巨头们举杯庆功时,一个预言令中国半导体行业集体咋舌:中国IC设计公司5年内会有95%消亡。IDC或许过于偏激,毕竟从2000年18号文件之后国内芯片业确实发展迅速,5年来每年增长率都超过30%。但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整体规模离我国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美国等还有十年或数十年的差距;技术落后2代以上;产值达到1亿美元的芯片设计公司还只有五六家,都还只是没有形成规模的小企业——这些毕竟是不争的现实。 

  中芯国际在美贷款受阻事件,又让人们想起1996年美国与30多个国家签订的瓦圣纳协议。不允许向中国大陆和中东地区出口可以制造线宽小于0.18微米芯片的制造工艺和设备,所以就算中芯与德州仪器签约成为90纳米代工伙伴,但是却对外澄清不包含技术移转。中芯国际即使如国人期待的成为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也会在技术研发上与台积电、联电存在一段不小的差距。中芯国际拥有0.18微米制程时,实际上台积电与联电已经进入0.13微米甚至90纳米制程。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家战略上,人口仅600多万的以色列同样选择了半导体行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如今以色列已经建立起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固定设备以及测试分析服务在内的完整的工业链,成为半导体企业集中度仅次于美国的技术强国,拥有全球8%的芯片设计人才及研发公司。除了30余家外资设计公司,以色列自己的设计公司仍有80家之多。 

  “我们没有中国这么好的资源。”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马弈良介绍说,“以色列面积狭小、资源贫乏,我们只能靠人才、靠研发。”同样因为以色列国内市场太小,因此几乎每一家以色列半导体公司都以全球市场为目标,“80%都输往国外市场”。以色列十分注重研发,国民生产总值的3%都被投在研发环节上,比例高居全球之首。 

  与国内全力打造旗舰企业不同,以色列半导体行业除了几家IDM公司和芯片代工厂外,大多是中小企业。正如本次来访的代表团,雇员在百人以下的公司占了一大半,甚至部分公司不超过10人。而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被公认为是以色列半导体业的活力之源。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鼎芯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CEO陈凯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什么是我们真正的发展之路?”这家承担国家863高科技项目集成电路专项的公司,因为成功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射频第一芯”——射频集成电路收发芯片而引起全球业界的广泛关注。要知道射频集成电路收发芯片,不仅是当今世界最热的无线通讯领域两大核心技术之一,更是国际芯片设计领域公认最难设计的集成电路品种。 

  既不愿依赖政府拿IC卡之类的订单,又不愿单纯拼成本同国外公司“竞争”,鼎芯凭借对自身研发能力的自信,选择了PHS/PAS(俗称“小灵通”)作为第一步的主攻方向,与国际巨头错位竞争。鼎芯半导体成为我国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第一个和目前惟一一个实现了产业化的公司。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这样的问题被摆在我国半导体行业面前——什么是真正的发展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