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发电设备企业骑虎难下

2005-11-24 00:00关键词:发电设备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继青岛、南京之后,短短三个月之内,发电设备行业政府、协会、企业各方代表日前转战上海,再度聚首,共商行业大计。讨论的核心议题仍然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如何安然度过没活干的“十一五”后三年。 

  悲喜交替

  “十五”开局的2001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整体处在多年来的低谷,锅炉、汽轮机、汽轮发电机及水电均出现亏损,行业利润总额为负6.12亿元。三年之后,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就走出了低谷并取得爆发性增长。以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例,2004年哈锅产品产量取得1000万千瓦的突破,2005年哈锅产品产量将突破2000万千瓦,2006年这一数字会再创新高。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2004年统计,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利润总额已达到21.70亿元。

  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机电处处长景晓波告诉记者,2005年1~9月,我国发电设备产量为6250万千瓦,到年底预计这一数字将达到8700万千瓦,同时,今年年底我国装机总量将突破5亿千瓦。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也曾公开表示,我国电力建设正以超常速度发展。目前新增装机相当于一年新增一个瑞典全国的装机容量,两年新增一个英国的全国装机容量。

  大喜之后又是大悲。根据我国电力需求预测,到2010年我国装机总量将达到7.1亿~7.2亿千瓦,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的盘子在2.1亿千瓦左右。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发电设备企业2006年在手合同为14185万千瓦,2007年在手合同为6791万千瓦,两者相加已接近我国“十一五”电力装机总缺口。这种寅吃卯粮局面的出现将直接导致2008年、2009年、2010年,整整三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将整体处于无活可干的窘境。

  严重透支

  长期发展,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已形成哈尔滨电站、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为主,100余家中小企业及合资企业为辅,共同生存的格局。其中三大动力的大型水、火电设备市场占有率高达80%左右。

  行业知情人士介绍,90年代末行业的不景气让三大动力吃尽了苦头,有的甚至开始生产电风扇的叶片来“忍饥”度日。正因如此,2003年行业的突然火爆,让得了多年“饥饿症”的企业都想多拿一点、多干一点,纷纷拼命争抢合同,这也是造成“十一五”后三年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面临无活可干境地的直接因素。

  危害不仅在此,面对到手的巨额合同,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企业根本无力解决生产瓶颈问题,难以按时交货。拿到手里的蛋糕却咽不下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发电设备企业大规模、集中投资了一批固定资产,以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近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5亿元左右,而这还不到东方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面对紧迫的交货期,另一方面,企业无奈将大量合同外包、分包。

  东方电气集团经济运行部副部长邹玉兰坦言,企业这些年根本无法做到计划生产,只能大力透支企业的加工能力,到后三年没活干的时候,在市场的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是企业的惟一选择。

  记者调查发现,发电设备行业几年大发展,并没有真正抓住机遇,目前发达国家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高价出售技术、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沦为生产加工车间的态势已有显现,一旦市场萎缩,企业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技术上的隐患将会急剧爆发,前途堪忧。

  其一,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让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面临很大的固定资产折旧压力。

  其二,在高端产品领域,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并没有几个拿得上桌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以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为例,从2003年开始,仅东方电气的订单每年就高达20多台,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却根本没有时间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发电设备查看更多>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