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中国半导体企业IPO后的形态

2006-07-11 00:00关键词:IPO中国半导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半导体业自1997年华虹NEC的8英寸新生产线诞生以来,标志着新的一轮工业再次崛起。目前产业己具有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市场的需求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引得国际社会的额外关注。   
 
  从总体上,中国半导体业还较弱小且产业链的发展极不平衡。IC设计业发展迅速,但强者不多,芯片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强,以及封装测试业量大,但大多为中低水平IC及元件封装。不过,从中也要看到亮点及希望。

  尽管目前能上市的中国半导体业仅是少数,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会急剧地上升。由于这些公司海外上市,处于竞争激烈的海外市场之中,许多反映来自全球,因此,相对更客观与现实,更有助于企业健康地成长。

  -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在2004年3月于美国及香港两地同时上市,共筹资达18亿美元。不容置疑,中芯国际是中国半导体业的领头羊,也是全球代工业中一匹黑马。2003年的营收己达3.65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并在2003年的Q4中实现1000万美元的盈利。除了上海己有3条8英寸生产线之外,并在2003年10月以2.6亿美元的股价兼并天津MOS17。以及在北京兴建中国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所以亮丽的业绩,促成中芯国际上市取得巨大成功。

  但是,中芯国际自上市成功之后的股价一路下跌,从招股价的17美元,至今日的7.6美元。反映国际上对中芯国际的前景信心不足。

  客观地分析,尽管中芯国际的迅速扩张策略没有改变,如又在上海新建12英寸生产线。除了代工主业外发展多种经营,如在上海与日本Toppan合资生产图象传感器芯片,在成都与新加坡合建封装厂以及在上海独资兴建太阳能电池厂和凸点封装厂等。 2004年中芯国际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利达8970万美元,以及2005年的营收己达1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特许成为全球代工的老三。

  但是受全球半导体业自2004年底开始减缓的影响,全球代工业的黄金季节似乎已经过去,”屋漏又逢阴雨天”,其间又冒出2005年1月与台积电达成的1.75亿美元的6年专利谅解协议,以及2月的美国进出口银行停止为中芯国际担保7.69亿美元的设备采购贷款等负面讯息。至今中芯国际已经连续6个季度亏损,再加上在90纳米等先进逻辑产品量产方面一再推迟,着实地影响了中芯国际的前景。尽管随着今年全球代工业从整体上有望改善,下半年中芯国际有希望扭亏为盈。但是竞争优势的不足己显而易见。所以中芯国际的股价在短时期内很难再有起色。

  在诸多的矛盾中,表面上看是折旧率太高,达60%以上及竞争加剧,硅片平均售价下降。但从深层次分析,似乎是欲走高端代工路线,但又缺乏品牌和竞争实力的后盾。

  最近,中芯国际一系列的动作如从以色列Saifun获得NAND技术,今年Q1已经完成2GbNAND闪存样品,计划年底开始量产。 但是,全球正处在”NAND热”中加入全球NAND闪存俱乐部,要有一定勇气及实力。,除了老牌三星,海力士及东芝外,英特尔,Sandisk等都在积极扩充产能。而且近期NAND的价格趋降。因此,供大于求的风险依然存在。中芯国际能否把握此次市场机会还有待商榷。

  另外,中芯国际的定位已引起业界十分关注。是走继续扩张道路,与双雄比拼,目标要接近或者超过”联电”。还是走务实的全球代工二线的领头羊。目前从外界看,中芯国际仍在上海建新的12英寸生产线,以及传说中武汉也有意模仿成都模式,与中芯国际合建另一条12英寸生产线等。表明中芯国际决心继续走比拼道路。

  然而,走务实的代工道路,是指暂不再继续扩张12英寸生产线,而重点放在完善现有的8英寸生产线,首先从质上来提高其竞争能力。两者的差别在于投资强度的暂时下降。这样做可能的结果,是迅速能够扭亏为盈,早日恢复员工及股民的信心。

  而目前每年至少还有1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导致每年的折旧率仍在营收的50%以上,如此下去,在短期内实现扭亏为盈的可能比较渺茫。

  不过无论采用那种方法,决定于中芯国际的时机把握及大环境的适应。机会与风险总是同在。

  -中星微

  中星微电子,一家IC设计公司,由一批以报效祖国之心的热血青年,在邓中翰及张辉博士带领下,于1999年10月毅然从美国归来开始创业。在信息产业部等支持下成立中星微公司。

  中星微的主要产品是数字多媒体芯片,自主开发,拥有500多项专利,包括几十项美国专利。目前中星微的计算机图象输入多媒体芯片已经占据全球60%的市场。客户包括三星,索尼等国际一流厂商。

  中星微于2005年11月16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开盘价为10.01美元,报收于8.36美元。此次招股共融资8700万美元。但是,近期中星微的股价表现相当亮丽,几乎上涨达100%,稳定在17至18美元。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半导体公司中,是唯一的一家股价上升的公司。

  中星微2005年的营业额达9700万美金,按iSuppli的统计,在2005年中国设计公司排名中,仅次于香港晶门及珠海矩力,预计2006年的营收仍有50%以上的增长。

  尽管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在高科技方面,一则缺乏应有的了解,二则多少还有点偏见。总体上认为中国在IC设计方面落后,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因此,中星微在准备上市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阻碍。但是经过中星微的努力,在美国大力宣讲自己拥有的专利技术及产品,修改财务体系符合国际化要求以及聘请美国专家加入董事会等。中星微不但上市取得了成功,而且逐步得到西方社会的承认,仅这点是十分不易。

  中星微已经连续九个季度赢利,账上也并不缺钱。对公司而言,上市的首要目的是让全球的商业合作伙伴和客户得到认可,打开国际市场。其次,进一步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国际的技术和人才。第三,早期的投资能够套现。第四,能够让员工的期权转成现实的股票和货币。

  中星微为什么没有选择在中国上市?首先,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对半导体企业模式还不甚了解,而在美国很容易找到成熟的投资者。第二,从中星微的目标大客户,如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的角度看,更希望在纳斯达克上市。另外,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无法实现股票期权制度、不利于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和技术,及操作国外的收购或兼并。

  -中星微下一步面临的挑战

  中星微副总裁张辉表示,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外的芯片设计业相差3代左右,国内前10名芯片设计公司产值还不到台湾地区前10名设计公司的产值1/10,是美国的1/100。目前中国的IC设计公司主要集中在注入SIM卡等技术简单、有保护的市场,整体技术水平还有差距。张辉认为中星微从多媒体领域“点”的成功,依然难以改变“面”上的落后,因此  未来中星微将集中开发音乐式的芯片,能够录像,播放视频数据,播放录像,并且能够把在PC上播放Flash动画的技术移植在手机上面,以及用手机看电视的视频通讯等。

  -上海先进ASMC

  上海先进半导体,ASMC成立于1988年。原先是飞利浦公司与上无七厂的合资厂。1998年才改名为上海先进半导体。是中国半导体代工业的先驱。

  ASMC是一家领先的模拟芯片代工厂,主要制造仿真半导体及双极型的混合讯号半导体。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 的报告,从销售额计,ASMC是2004年全球十大芯片代工厂之一。

  上海先进半导体目前经营两条芯片生产线,一条制造5英寸及6英寸晶园片,另一条制造8英寸的晶园片。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公司每月的产能约为28.000片5英寸晶园片、51.000片6英寸晶园片及12.000片 8英寸晶园片。 

  ASMC是一个管理有方及务实的半导体厂,市场的定位十分清晰,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挡技术,而是采用二手设备为主。2003及2004年的运营结果十分良好,可以称得上在中国半导体业中,一个殷实小康之家。2003年营收7.84亿元纯利达1.33亿元以及2004年营收为11.47亿元,纯利达1.82亿元。但是2005年的运营暂时出现一点问题,营收为9.31亿元,亏损为7500万元。据分析主要是受新上马的8英寸芯片生产线拖累。投入大,产出不足,8英寸生产线尚处在产能扩充阶段。

  但是从2006年Q1的营收达3.88亿元,硅片产出为等效8英寸的15.4万片,其中8英寸已达月产1.2万片。2006年扭亏为盈大有希望。

  ASMC于2006年4月在香港上市,融资为7.48亿港元。ASMC的上市态势较为突出,第二日即升幅达33%,反映业界对于ASMC的前景看好。

  同样是半导体企业,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反映市场是理性的。关键看企业的实力及前景。

  -上华半导体

  华润上华于1997年在中国开创开放式晶圆代工业务模式,采用3.0至0.35微米制程技术生产的6英寸晶圆制造半导体,主要专注于为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提供消费类电子产品、通讯及计算机三类应用程序的制造服务。包括CMOS逻辑、数模混合信号、高压、非易失存内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IC及DMOS等。

  中国半导体历史中最具传奇性的故事出在无锡。众所周知,中国为了半导体工业不遗余力,倾注了巨大的努力。所谓908工程,华晶半导体即是一例。在90年代后期,华晶也采用吸引国外先进技术,从AT&T引入0.8微米先进CMOS技术及投入巨资建立国内一流的5英寸及6英寸芯片生产线。但是由于决策总是迟疑,加上丧失市机。908工程从开始一直处在亏损及停滞状态。

  1997年由陈正宇博士,李乃义等台湾精英向当时的电子工业部提出租用芯片生产线模式。仅经过15个月时间的调整,采用同样的厂房,设备及人材。变化的是管理模式及市场定位。却奇迹般地达到盈亏平衡点,从此企业开始起死回升。后来有人称是中国半导体业中的一种特有的兼并模式。

  有人简单地归结为体制转变,一变就灵。相信体制转变十分重要,但决非是全部。关键还是陈正宇等人的努力,能正确把握市场拿得到订单。市场因素占主导地位。

  上华半导体是国内最早提出作设计第三方的企业,反映上华不但熟悉IC设计业务,而且有融合终端产品的实力。所以非常有利于扩大国内客户。

  上市不足一年的华润上华,于今年5月15日被大股东华润厉致提出全面收购,华润厉致提出以现金或换股方式全购华润上华,涉及金额达8.8亿港元。

  五名共持有华润上华29.85%股权的股东己同意接纳收购建议。使华润厉致的持股量最少会上升至57.7%继续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

  由华润厉致分割出来的华润上华于2004年招股时曾一度因市场反应欠佳,而欲撤回上市。其后於2004年8月13日,在大幅减价多达60%后,再卷土重来。最终以下限价格0.5港元上市成功,共融资达3773万美元。

  上华半导体以前曾计划在无锡上马另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后因市场变局,转而与中科院微电子所达成收购6英寸生产线的协议。此次收购计划再投入3128万美元进行改造,至今年底可达月产6英寸硅片1.5万片。这样,上华半导体有望将总产能扩大至月产8.0万片(6英寸)。

  美国花旗银行评论,虽然半导体行业下半年及明年表现仍是正面。但对华润上华仍保留”持有”评级,目标价0.5港元不变。

  -结语

  从中国半导体业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四家。各具特色,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中芯国际是领头羊,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困难,中芯国际总是昂首挺胸,迅速扩张。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中芯国际有时还要承担部分国家的责任, 在中国的土地上实在难能可贵。因此,希望大家能多给点理解与支持。

  中星微是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设计公司。前景看好。关键是正确把握方向,迅速提升竞争力。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只有继续做强做大,才是生路。

  上海先进半导体和上华半导体的务实作风, 在现阶段是中国半导体业最需要及最具生命力。反映6至8英寸旧芯片生产线贴切中国的现状。只要运营得当,在现阶段能生存及发展壮大。

  相信中芯国际与先进,上华等有机的结合,一定能撑起中国半导体业的一片兰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