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云南小湾水电工程:建绿色电站

2007-02-07 00:00关键词:电工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越过高山峡谷奔腾南流,默默地见证着蛮荒与文明、乡村与城市、远古与现代的变迁进程。它以约5500米的落差,显现着所蕴藏的丰富水能资源——仅云南境内,干流初步规划按16个梯级进行开发,总装机容量达2585.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198.2亿千瓦时,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 

    进入新世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雄壮的号角声中,随着漫湾、大朝山、小湾、景洪、糯扎渡、漫湾二期等一座座电站的投产或建设,这条沉睡千古的巨龙正在醒来。作为这条巨龙身上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已进行了7年的小湾电站建设随着它那座世界第一高拱坝的逐渐上升,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如今的小湾工程,已经成为全国大坝安全、质量和文明施工的佼佼者,也为世界高拱坝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和范本。 

    而作为小湾建设业主的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在以小湾电站为代表的澜沧江水电开发中所勇于探索的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水电之路,同样受到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其为云南水电开发的“排头兵”,为大企业、大集团到云南开发利用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华能澜沧江“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致富一方百姓,促进一方和谐”的生动实践,正成为云南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有益借鉴。 

    进军世纪圆梦工程 

    当2007年新年钟声响起,小湾在建的295米的世界第一高拱坝在建设者日夜奋战的汗水中最高爬升到86米,犹若一条巨龙横卧澜沧江上。依山俯瞰,整个工地,繁忙有序;两岸绿色葱葱,植被茂盛;巍峨高耸的坝肩,超大跨度的地下厂房,雄浑的过江大桥,无不展示着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商铺、集镇如雨后春笋,移民新村处处洋溢着欢笑……如今的小湾工程,已成为澜沧江流域标杆工程、全国大坝施工典范、绿色电力的代表。 

    鼓舞人心的成就背后,饱含着建设者的不懈奋求和聪明才智,凝聚了几代水电建设者跨世纪的梦想和心血。早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云南水电专家林无惕就主持了澜沧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规划,此后的数十年,他和青长庚等我国著名水电专家一起,不断为开发云南水电资源的梦想奔走努力、呼吁。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小湾电站专家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潘家铮曾说:“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工程规模和难度太大,又偏于西南一隅,始终未能如愿。小湾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一个梦……” 

    江水悠悠千帆过,心愿在水电人的青春延续中开始变为现实。1999年底,装机容量420万千瓦(6×70)的小湾电站作为云南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选标志性工程,正式开始现场筹建。项目建议书评估会上,水电专家们一致认为,小湾水电站的建设对于云南的经济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云南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优化,以及在电力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及效益等方面,均是目前云南无可替代的项目。 

    小湾电站坝高295米,是世界在建的首座300米级双曲拱坝,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其强烈度地震区的高拱坝建设、超过700米的高边坡开挖、大跨度地下洞室群施工以及高水头、高参数、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制造等,使之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挑战性工程。 

    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在工程设计、建设各个阶段,世界多个国家的专家和科研机构和国内有关专家、科研院所参与了研究咨询工作,高拱坝坝肩稳定、高拱坝抗震措施等十二个科研子题被列为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同时组织开展了大量科研试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1月,小湾电站克服了立体交叉施工作业、复杂地质条件等困难,基本完成筹建工作,正式开工建设,比原设计的三年筹建期提前了一年。 

    2003年1月,华能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李小鹏在考察小湾工地时,要求把小湾电站建设成为华能的“窗口工程”。 

    2003年12月,2号山梁饮水沟堆积体发生整体蠕动变形的重大险情,一旦坍塌,将直接危及大坝施工的安危。危难时刻,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携手上阵。抢险领导小组成员连续3个月吃住在抢险现场,连续指挥施工而喉咙嘶哑;车辆难以通行,成吨的水泥、钢筋靠抢险队员手拉肩扛运到现场,手掌、肩膀磨出血泡,鲜血浸透了汗湿的外衣……历时整整7个月,经过4次专家“会诊”和数千人的施工队伍日夜奋战,终于抢在雨季来临之前,排除险情,为后续永久边坡加固赢得了转机。 

    越是艰险越向前,在小湾建设历程中,这只是所遭遇的无数艰难险阻的一个。从筹建伊始的“四通一平”开始,就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在岔小线(南涧县岔河至小湾电站)这一小湾电站对外交通要道的建设中,缺水、没电是常有的事,建设者还遭遇过数十次泥石流、塌方的袭击。 

    施工最难的新地基隧洞开挖,是在特大型积极运动中滑坡体内进行的,无休止的坍塌曾让专家感叹“施工之难不亚于上海黄浦江过江隧道”。饿了,就着凉水啃几口馒头;累极了,靠在水泥桩、沙子堆上打个盹。施工后期工作量极大,程淑芝、王英等7个职工家属也被丈夫动员起来上阵,义务搬水泥、装沙子、搅拌混凝土。27岁的那会玲怀胎早产,仅休息半个月,就坚持返回洞里干活…… 

    在小湾工地,这样的事已习以为常。万名建设者凭借“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壮志豪情和“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演绎出无数攻克世界级水电建设难关的感人故事。 

    科技攻关挑战极限 

    世界之最意味着建设过程中有无数的难关需要攻克。小湾建设首难当属世界最高边坡开挖锚固工程。 

    小湾电站拱坝就是通过自身结构把上游1975万吨的巨大水推力传递给两岸岩体,所以大坝两岸边坡定要固若磐石,岸坡开挖与固化的质量不能有一丝瑕疵。然而,这里山坡表面风化非常严重,不仅表层密集分布有蚀变岩带、大断层、强卸荷松动岩体,而且大坝上游两侧还有沙、土、石混合的大型松散堆积体。此外,工程建筑物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其地震设防烈度为世界同类坝型中最高者。陡峭的地形、恶劣的地质条件、严苛的抗震要求和庞大的工程规模,使高边坡建设成为小湾工程最困难、最复杂的技术问题之一。 

    右岸坝肩开挖于2002年3月动工,不久就遭遇开挖“瓶颈”。糟糕的地质,遇一丁点雨就稀里哗拉大面积塌方。钻孔,失败;灌浆,失败;加固,失败,只干了两个月就无奈停工。为突破这个开挖“瓶颈”,澜沧江水电公司组织各方力量成立岩锚试验、爆破和灌浆攻关小组,西北监理中心副总监兼总工程师牛仁杰受命于危难时刻,担任攻关小组组长。60岁的他不分昼夜,带着大伙儿无数次研究、试验、实践,最终研制出组合螺旋钻,一举解决了松散地质条件下使用传统钻具造孔难、孔内裂隙严重、孔洞堵漏差的问题;攻关小组的另一项发明--土工布外加细帆布包裹锚索,制止了锚孔灌浆时浆液无休止的流失,而此前,仅灌一个孔要用去600多袋水泥。凭借迎难而上的挑战精神,建设者攻克了高边坡风化破碎岩石灌浆、堆积体边坡预应力锚索施工中“造孔难、穿索难、灌浆难”的重大技术难题,为高耸坝肩打造出钢筋铁骨。 

    2003年11月,是小湾工程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左、右岸边坡开挖至坝顶1245高程,为提前一年截流打下牢固基础。远眺整个坝肩,如披着铠甲的士兵,顶天立地,威武之极。 

    采用“新奥法”,通过分层开挖支护、超前锚固、系统锚固、钢支撑辅以钢纤维喷混凝土等技术手段,成功穿越了60米宽、埋深约1010米的国内地下洞室最大地质断层;通过加强角度控制,采用非常规施工角度,创造了复杂地质坝肩槽开挖的精品工程,如刀劈出的立体坝肩,被工程院院士谭靖夷盛赞“雕刻的艺术品”;破解导流洞围堰拆除、截流戗堤水下防渗和截流后龙口大流量的三大难题,提前一年实现大江截流……建设者以非凡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缔造了一个个水电建设奇迹。 

    2005年12月12日,挂着“小湾主坝第一罐”红色醒目标语的吊罐缓缓停在仓号上,随着一声令下,7方混凝土从天而降,准确投入仓号,首仓大坝混凝土浇筑顺利实现。&nb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