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内蒙古电力在消沉中反思

2007-04-27 15:09来源:经济导刊关键词:内蒙古电力电力内蒙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高速增长到紧急刹车,内蒙古在反思。高耗能产业的急剧扩大和盲目发展,其后果即便没有近忧,也有远虑,“留住绿色的草原”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内蒙古仍在忍受宏观调控带来的阵痛。

  2006年宏观调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74.7%降到了37.9%,跌幅惊人。

  电站投资的急刹车,成为最为显著的一个标志。内蒙古全区电力违规项目多达10个,建设规模860万千瓦,投资规模382亿,实际完成投资117亿元。

  电站迅猛投资的突然叫停,显然不仅仅影响了这一个行业,它的下游行业,现在都停在了那里,观望。

  “奇迹在消退,我们在反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位官员说。

  投资减速

  “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内蒙古“九五”期间累计完成电力投资1234.3亿元,煤炭投资194.2亿元,并建成了大唐托克托电厂一、二、三期,海勃湾电厂三期,岱海电厂一期等诸多超大型电厂。煤炭以及依托煤炭形成的电力产业,成为当下内蒙古最具决定性的经济力量。

  1999年至2004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增长了168%,同期全国总体产量增长了63%。2004年,内蒙古出产了17亿吨煤炭,以离岸价格计相当于内蒙古当年GDP的28%。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只要煤炭价格能保持稳定,内蒙古经济的繁荣就能够持续下去。

  而“九五”期间的热电产业,内蒙古除了外送电力1349亿千瓦时以外,还依靠电力剩余的优势,一举创造了重化工、高耗能产业链条,并以此创造了内蒙古过去8年来经济增长全国第一的奇迹。

  “电力产业是内蒙古工业化成就的中坚力量。”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包广才教授认为,电力产业“上耗煤炭,下供电能”的中间地位,决定了这一产业在内蒙古工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内蒙古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6年电力投资多年来首次受阻,直接导致了大批高耗能产业的投资者开始停下投资步伐。

  内蒙古统计系统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电力投资被叫停的影响,对于内蒙古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2006年第四季度,这项指标将继续下降。

  “此外,导致内蒙古投资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是电厂上游产业因为电厂停建而调低产能。”包广才教授表示,“钢铁水泥产业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当然还有装备制造。”而这三个行业本身也属于内蒙古的核心产业。

  发展怪圈

  连年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内蒙古现在正在面临着一个“煤电GDP发展怪圈”的考验——煤多了就发电,电多了就发展高耗能产业,高耗能产业多了就需要再建电厂,再建电厂又需要再开煤矿,大煤矿满足不了,小煤矿便层出不穷。

  一位多次到乌海市调研的专家这样形容这里,天不下雨,地不长草,到处都是小炼厂,烟囱里冒出黑色、白色、褐色、蓝色等等你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的五颜六色的烟,山上到处打眼放炮,几乎被掏空了。

  而支撑其发展的资源基础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环境难以承载。

  2006年,内蒙古主动将“十一五”期间煤炭产能由5亿吨削减为4亿吨,而在此之前这个数字甚至是8亿吨。

  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这仅仅是风向标之一。始于2001年前后的内蒙古煤电GDP增长神话以及由此伴生的“大干快上”的发展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内蒙古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过热的投资、过剩的产能和对资源及环境的过度破坏。

  90年代后期,内蒙古的电量开始过剩,恰在此时,东南沿海的高耗能工厂受到当地电力的限制向内蒙古转移,“吃电大户”的高耗能产业由此生根。

  2004年下半年,电荒再袭东南省份,高耗能产业的转移再次加速。巨额的利润促使乌海和乌兰察布盟两个集中区的重化工企业数量迅速膨胀,这也使得内蒙古成为国内电石、硅铁、锰铁等高耗能产品的主产地。

  2005年,电荒再袭中国,这一次,在“电力外送”、“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双重作用下,连内蒙古这个电力富裕区也不能幸免。同年下半年,当地的高耗能企业的开工率普遍为30%,有的甚至不足10%。

  在乌兰察布盟,据调查,当地包括集宁、丰镇、卓资、后旗、商都等在内几乎全部的县市,都建立了自己的重化工产业园区,而其中的所有企业都是高耗能的小冶炼厂和化工企业。

  发展模式的争论

  宏观调控之后,内蒙古在经济发展速度有所降低的同时,还试图改变自己过去倚重的那种发展模式。

  曾经“有效”的路径还是令有些人的思想难以拐弯。“这些东西提了多年,到现在不还是没有结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一位官员说,“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能源,现在不发展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没有理由。”

  而固守“内蒙古地区还会持续5到10年的大规模投资”这样观点的官员的数量也不在少数。他们寄希望于这一轮宏观调控的结束。

  当地为什么会热衷于这样的高耗能产业?很多基层官员都表达了这样的苦衷,地方政府一方面面临GDP考核,一方面又被国家剥夺了合理发展的支撑条件,当地只有煤,要想发展就要挖煤和发电,但是挖出的煤和发出的电,其价格被国家人为地压低了,另外也输送不出去,地方留不下钱,要想富只有发展高耗能产业,生产电石、铁合金等市场价格的产品,大家都这样做就过剩,国家就来调控,限制地方发展这些项目。尽快放开资源产品价格,推动绿色GDP的考核机制,煤电型过热自然会得到缓解。

  好在资源产品提价已经势在必行,国家发改委也将其列为今后几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内蒙古煤炭工业局陈哲处长说,现在内蒙古的煤炭离岸价也就100多元一吨,2亿多吨的产量也就300多亿左右的销售收入,而仅仅蒙牛和伊利两个乳制品企业的销售额加在一起就有200多亿,与偌大的一个煤炭行业相差还不到50亿。

  “煤炭产业只能说眼前很重要,但不一定是内蒙古最恰当的选择,”国家发改委的一位专家说,高耗能产业的急剧扩大和盲目发展,其后果“即便没有近忧,也有远虑”。

  一位分析人士说:“也许像蒙牛和伊利那样的企业、乳品那样的行业才是内蒙古真正的未来,这样的发展还能够留住绿色的草原”。 (刘长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内蒙古电力查看更多>电力查看更多>内蒙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