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云南省镇沅县苦聪人村寨全通电

2007-12-20 17:06来源:云电新闻网关键词:云南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哀牢山早晨的浓雾还未散去,山头上一根根新架的电杆连着闪闪发亮的银线,山里的野樱花在寒冬时节却意外地开放了,仿佛在迎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日子的到来——12月14日,镇沅县者东镇麦地、凹龙最后两个无电村通电了,500余户苦聪人用上了云南电网公司稳定可靠的电力,享受到了温家宝总理关于“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重要批示带来的温暖。对于这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来说,这一天又是一次新的跨越,他们从松油点火直接进入了电灯照明的新时代,这一天来得太激动人心,这一天是一个值得欢庆的日子……

  落实了胡锦涛、温家宝指示

  苦聪人为拉祜族的一个支系,在云南省共有3万余人,半数左右居住在镇沅县,另有一半人口散居在红河州金平县和玉溪市的新平县,属于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受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限制,苦聪人社会发育晚,文化素质过低,92的人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坡,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很多人家还住在茅草房、杈杈房、竹笆房里,用土夯、木棍和竹片等做墙体遮风挡雨,至今生活依然很贫困。

  2005年11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仔细看过新华社记者所写的《云南镇沅苦聪人依然贫困》调查文章后,及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政府“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也指示云南省政府要做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用实际行动打造“责任电网”、“和谐电网”,切实解决苦聪人的发展、脱贫问题,云南电网公司在历年农网改造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又投资200万元资助苦聪人脱贫。公司各级领导多次深入苦聪山寨实地调研,和镇沅县政府领导座谈,提出三条切实有力的措施督办此事: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苦聪人的通电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全力支持配合苦聪人扶贫计划工作。二是科学搞好电力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工程质量和工程投资的监督管理,管好国家专项资金,确保该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在镇沅县政府实施的苦聪人易地搬迁安置工作中,云南电网公司本着“搬迁安置到哪里,通电到哪里”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苦聪人新居通电工程。从2006年1月至今,共完成8个苦聪人易地搬迁安置点通电工程。其中完成10千伏线路2.755千米,400伏线路5.341千米,安装变压器7台,容量605千伏安,一户一表420户,完成投资68万元。结合镇沅供电公司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一期农网改造工程、无电人口通电工程、苦聪人通电工程和完善西部农网工程等系列工程,目前已为居住相对集中的和平、者东、九甲3个乡镇1426户、4920人苦聪人解决了用电问题。而者东镇麦地、凹龙2个苦聪人居住村的电网测设工作也已完成,预计投资367.44万元的通电工程完工后,麦地、凹龙两村将有197户、555人苦聪人摆脱无电制约。通过今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实施的中西部电网改造工程,还将使920户、2679人苦聪人告别松把照明的日子。

  根据“十一五”专项规划,整个“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公司将投资5153.225万元对苦聪人聚居地进行电网新建和改造,计划架设10千伏线路219.55千米;架设400伏/220伏线路358.9千米;安装变压器125台,容量8303千伏安;户表改造7544户,解决2860户、8645人苦聪人用电需求。

  穷窝窝里变样了
  采访组到达了凹龙村,者东镇镇长张兆辉高兴地迎了上来。他告诉记者:苦聪人在全镇共有2212户8091人,涉及15个行政村178个自然村,村里祖祖辈辈靠刀耕火种、狩猎为生,居住在阴不避雨、晴不遮阳的篱笆、茅草房内,2005年人均收入187元,农民人均口粮170公斤。村里的人靠松油木和晒干的竹子照明,穷得就连点煤油灯的钱都没有,吃的玉米面靠人工用石磨磨出来,讨个媳妇所需的玉米面至少要花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磨好,吃的苦荞仅仅是夏冬两季才有,稻谷也是靠人工用石臼舂出来的。因为没有电视看,到了晚上,一家人只有围坐在火塘旁,加上又不与外界接触,苦聪人的孩子不会说汉语。自从进行了电力扶贫后,镇上的村民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茶叶、核桃、烤烟和畜牧业成为村里的主要生产方式,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00多元,今年的形势更好了,村里的人家有了碾米机,煮饭也用上了电饭煲,仅凹龙村就有90户人家看上了电视,讨亲嫁女也不是困难的事了。

  正说着,围过来的一个妇女忽然打断了谈话,她说:“是啊,现在好了,我们村有电用了。去年村里还没有通电的时候,已经72岁的肖秀英大妈从儿子家回来,就在自己家的门口摔了一跤,右腿骨头跌断了,光住院就一个多月,而她儿子家离自己家也就50多米,如果当时有电灯照亮的话,大妈也不会摔跤了。”这时,人群中的一个村民又说:“我们是享了党的政策的福了!自从电通到了村子里,我家也看上了电视,两个孩子可以在灯下读书,每天再也不用三个石头支锅煮饭了,白日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干干净净的喽,这才是人样嘛。”说得大家全都笑了。

  “大电”来了心定了
  “通了‘大电’,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真是件再高兴不过的事,用语言真不知道如何表达了。”在凹龙村村支书的语言里,用词最多的就是“大电”这个词。

  “以前在96年的时候,按理说村里也算是有电的,但一年里能用上电的日子不到3个月,257户人家,能用上的也就80来家,天干没水就没电了,龙卷风一来,电线全部被吹断。”
  原来,村支书所说的电是由山下一家黄金公司提供的,由于采矿的需要,该公司出资修建了一个小水电站,发出来的电主要是企业自供,丰水期多余的电量就卖给附近的村民。高达一块二毛钱一度的电,即使有电村民也舍不得用。加上恶劣的天气,6、7月份猛烈的北风一吹,单薄的线路摇摇欲坠,电杆被吹倒,电线被吹断是常有的事。

  “哪有那么多的钱来修复线路啊?当时村里人均收入不到200元。村里很多人家温饱都没解决,现在好了,‘大电’一来,我们就不用为这个事发愁了,新架的线路坚固可靠,也不用村里凑钱。托电力公司的福啊,电费还比原来便宜很多,四毛八分三一度的电,电灯全年都点得亮堂堂的了。”

  “大电”一来,给凹龙村带来的变化还不止这些,如今村里种植的茶叶也可以用机器加工了,以前靠柴油机来带动的碾米、磨面机也用上了可靠的电源。有的人家烧水煮饭也不用柴火了,电源一插,确实方便省事多了。

  盼电盼得泪汪汪
  下午在麦地村一个叫大竹箐的村民小组,这里居住的村民还从来没用过电。半山坡上散落着10来户人家,镇沅县供电公司的员工还在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墙上整齐规范的线路跟破旧的房屋形成强烈的对比。10米开外的田头,一台崭新的变压器已经安装完毕,工人们从电杆上下来,有序地收拾着工具。

  冬日的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正在安装电表的人家门前人越聚越多。麦地村其他小组的人都聚拢来了。“苦聪人很勤劳,平时这个时候都在地里,就要通电了,大家都很兴奋。”麦地村村主任笑着说。

  大竹箐最后一台电表安装完毕,一个60多岁的老人呆呆地望着刚爬下梯子的装表工人。
  “老人家,这是你家吗?”随行的人好奇地问。
  “还远着呢,还远,家还在山上头。”
  老人的话身边的人都听不大懂,村主任在旁边兼当翻译。
  “这里安装完了,你家那边马上也要装了,很快就能用上电了。”

  村主任用当地方言把这个消息告诉老人。然而令我们都没想到的是,老人竟然哽咽着哭了,嘴里说着“好了,好了,通了就好了……”浑浊的泪水震撼着在场人的心。
  村主任一边安慰着老人,一边用手比画着电接通时,手一拉,灯就亮了的情景。
  山的对面,是另外一个叫马灯的村子,大竹箐村组的人要到对面,单程最快也要走3个小时。

  “在马灯村施工要困难些,村里没人听得懂汉话,对架线路本身也不大理解,找附近村子的人当翻译,解释起来颇费了些周折。”说起这
些,施工队的队长深有感触,“困难太多了,总是要克服的”。

  对联是用来歌唱的
  天还未黑,62岁的王文祥老人早早地就来到凹龙村委会——今天晚上,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将要举行一个通电庆典的仪式,村民们将弹着三弦,唱着自编的歌词,围着篝火跳跺脚舞。
  村里识字的人不多,像王文祥这样年纪的人更是少数。只读过一年书的他,当年愣是靠一本绘图小字典学习认字,并在生产队当上了会计。现在在村里务农的他,空闲最大的爱好就是写诗和作对联。村里人家的对联半数以上是他作的。

  村里要通“大电”了,王文祥一口气写了4首打油诗和8副对联。“苦聪人家喜洋洋,家家户户亮堂堂”“苦聪山寨春来早,家家户户通电了”“麦地凹龙通大电,走进科技多方便”……朴实通俗的语言让人也深受感染。
  “村里多数人不识字,我写在纸上,说给他们听,大家边跳边唱,小诗和对联都是可以唱的。”说起这话,王文祥一脸的幸福。
  说起刚刚过去的十七大,王文祥说开十七大那几天,他都守候在电视机旁,认真听胡主席作的报告。以前村里还没电的时候,他都要走上6千米的路到学堂街看电视,看党的三中全会,了解山寨外面的世界。

  “披星戴月”也值得
  到麦田村的路很陡很窄,当记者徒步来到村里时,扑面而来的是阳光下一条条银线和梯田中一根根耸立的电杆。在感受行途艰辛后,记者诧异电杆是如何运到村子里的。施工队的小伙子告诉记者:苦聪人由于居住分散、道路不便、山高坡陡等原因,架电施工难度很大,一根长10米、重600公斤的电杆,首先用汽车运来,再抬下转到农用车上,行一段路,再抬下转到拖拉机上,到拖拉机无路可行时,再抬下转到木轮手推车上,最后连木轮车都没法行进时,我们14~16个人就靠自己的力量把电杆抬进村子里,最远的地方要走5千米的路,有的时候,一根电杆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才能运到目的地。麦地和凹龙两个村的电杆就用了541根。有时受到外部环境的阻隔,特殊情况下要抬2~3天。“从9月份开工以来,吃住在工地,尽管面临的困难有很多,我们还是用尽全力,争取在年内完成所有苦聪人的通电工程。”

  山高坡陡,为了早日用上电,村民们都主动出工出力,帮助电力施工队运送电杆。他们说盼了那么多年的电,线就要架通了,心里头高兴,出些工时是应该的。
  “老外”惊叹进步神速
  晚上8点钟,通电庆典仪式开始了,村民都聚集在凹龙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也有走了几千米路从麦地村赶来欢聚的人。在电匝合上的那一刹那,劈啪的鞭炮声奏响了村里的最强音。人群的欢呼声与鞭炮声夹杂在一起,经久不息。空气中弥漫的烟雾在明晃晃的灯光照射下,很快散去。

  熊熊的篝火燃起来了,三弦也弹起来了。人们手牵着手,和着三弦弹出的节奏,规律地跳起跺脚舞。“苦聪人民感谢党,大电架通心里亮”“泥滑路烂来帮苦,感谢日子慢慢补”……人们边唱边跳,村委会门前的人越聚越多。
  “老外来了……”随着村民的惊呼声,看到的是3个徒步旅行的背包客。看到这样热闹的庆典,他们卸下身上的行李,和大家一起欢跳起来。

  “这是很大的进步,很大的进步。”来自美国的老外们汉语说得并不流利,边说边用手比画,磕磕绊绊的语言,中英文混杂。“很好的运气,碰上这样的节日,很值得庆贺。”一通丰富的肢体语言让交流变得热闹起来。
  一路走来,像这样的无电村已经不多。在莽莽哀牢山,刚通了公路的村子如今又通上了电。在老外们看来,就如当初的苦聪人一步从原始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一般,速度是惊人的。

  脱贫已经不远了
  镇沅县苦聪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哀牢山中部的者东镇、九甲乡、和平乡,3个乡(镇)的苦聪人占全县苦聪人总数的92。其中者东镇2212户8091人,涉及15个行政村178个自然村;九甲乡有1418户3325人,涉及8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和平乡851户2512人,涉及5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
  据镇沅供电公司董事长田玉海介绍,自2006年“苦聪人通电”专项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当年就完成5个乡镇10个苦聪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通电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3.15千米,400伏线路8.851千米,安装变压器9台,容量868千伏安,完成投资94.53万元,解决苦聪人601户1894人的用电问题。

  截至目前,凹龙、麦地两个行政村通电后,镇沅县苦聪人居住的各乡镇都通了电。“从一期农网工程到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完善西部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我们已经累计投资861.681万元,对于那些需要搬迁的住户来说,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移民新村建在哪里,电力线路架到哪里。”田玉海说。
  愿望总是美好的,期盼也总是系人心弦的。“大电”通了,苦聪人如今有了更多的盼头。推了几代人的石磨,用了几辈子的石臼终于闲置了。点着明子火,熏得满屋子黑烟的日子即将宣告结束。亮堂堂的电灯,轰隆隆的机器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照王文祥老人的话说是“‘三个代表’显威灵,苦聪山寨电灯明。南方电网来改造,实现小康即将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云南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