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重庆电力超高压局科技创新

2008-01-16 15:12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重庆电力防雷科技创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重庆电力公司超高压局科技创新纪略

       本网通讯员涂吉祥

       “报告!我要出巡。”话音刚落,“智多星”便径直“走”进了重庆500千伏石坪变电站开关场,按照值班员的指令,认真对每台设备进行巡视检查。1月14日,重庆市电力公司超高压局一群科研工作者,看着“智多星”准确无误地完成各项预定工作,无不激动地相拥在呼啸的寒风里。 
      “智多星”是一台智能机器人。是他们历尽艰辛研制的科技成果。
       重庆超高压局坚持“科技兴局、科技强企”的科研理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积极发挥出科技成果的转化作用。“打造超高压主导下的坚强电网,必须用科技作支撑,才能挺直电网的脊梁。”在实验现场,看了“智多星”的表演,局长王建国表达了科技强局的坚定信念。

      管理,用信息化搭台

      2005年起,重庆500千伏电网建设如火如荼,相继投运的7座500千伏变电站,陆续交由超高压局管理,在线路增加、设备容量增加,而人手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如何管好电网,成为超高压局领导们思考的课题。

     “结合500千伏电网生产管理特点,打造一体化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超高压电网,信息化超高压企业。”成为超高压局实施“SG186”工程,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目标。

      按照目标要求,该局制定实施方案,决定在2005年先期开发“工作票系统”、“操作票系统”、“缺陷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系统。一期系统投运后,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值班员需要办理工作票,只需轻点鼠标,全由电脑代为完成,500千伏工作票、操作票等资料管理进入电脑,准确安全,性能可靠。

       尝到甜头的科研人员,创新欲望一发不可收。紧接着,他们又进行二期系统开发,进一步拓展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二期开发的“安全监督信息管理”、“变电运行管理”、“线路运行管理”、“检修管理”和“报表管理”等系统,于2007年1月进入试运行,经过近5个月的试运行,达到了既定目标。
     “项目组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电力生产实际,刻苦攻关,用信息化管理搭台,拓展系统功能;系统各管理模块满足生产实际需要,强化了电网运行的科技支撑,提升了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了生产信息资源共享。”2007年5月24日,重庆公司专家组对其验收时,专家们给出了如是评价。

      招贤,凭实力“称雄”

      群雁高飞头雁领。要实现科技创新,就得改变以往项目集中管理、统一实施各项科技项目的单一模式。怎样改?局领导想到了“项目负责人制”,设置擂台,在全局范围内不拘一格选拔科技项目管理人才。有志从事科研工作,都可参加项目负责人竞聘,竞聘成功后,即对所竞科技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项目资金情况、预期提交成果的责、权、利等全面负责,牵头负责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
      招贤纳士的竞聘,如打破宁静湖面,激活一潭春水,激发了干部员工参与科研的热情。2007年,10个项目立项,招贤信息在OA系统一公布,竟有90余人次参与竞聘,人人踊跃打擂,敢于凭借自身实力“称雄”。

      2007年6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刘崇汉,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刚两年,就敢“称雄”擂台,他幸运成为“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后,积极带领项目组成员,针对重庆500千伏电网临时性维修频繁、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剩、盲目维修等计划检修体制的不足,跟踪国内外电力发展趋势,探索电气设备状态检修这一电力行业前沿技术,在重庆500千伏电网应用的可行性。他们刻苦攻关,设法优化同业对标各项指标,使重庆500千伏电网管理,在全国同行中的排名提升了10多位。 

      巡检,让机器人代劳

      在变电站当过四年值班员、饱尝春夏秋冬设备巡视艰苦的周平博士,自打走上科技信息中心负责人岗位,心里就一直对变电站有种不解的情结,他反复寻思着用何种方法,能减轻值班员们寒风中、烈日下巡视设备的酸楚。
      在一次外出考察学习时,周平看到机器人的应用。“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巡视检查设备,岂不是件利好的事情?”周平灵感顿生。可当询问价格,周平大吃一惊,每台售价高达200多万元。
      “买不起就自己造,一定要让机器人自由行走在500千伏变电站每个角落。”价格高昂并没让他退而却步,周平下定了决心。于是他多方努力,2006年8月,“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应用研究”科技项目成功立项,在重庆市电力公司和超高压局的大力支持下,很快选定与四川绵阳一家科技院校合作,共同攻克机器人巡检技术。在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认真比对后,他与项目组人员一道数次往返绵阳,及时将收集的需求、改进意见反馈给合作伙伴。针对重庆500千伏变电站内坡陡弯多、地面不平的特点,他们将机器人的轮式驱动改装为履带驱动,使其具备了能攀爬20厘米高坎的能力。

       2007年11月,在初次巡检试验时,机器人的摄像镜头,不能满足高位仰拍的需求,传回的图像不清晰;主控室内值班人员不能很好地操控机器上的部件。挫折没有难倒项目组成员,大家共同想办法,再次进行艰苦细致的攻关,终于使项目研究达到巡检操控需求。
       如今,这台花费仅50多万元的机器人,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寒风料峭,只要值班员发出指令,机器人就会按照指定的路线,完成站内设备巡检,完全可代替人工。若站内有人工作,它还随时监督你“注意安全,不得违章。”

      防雷,以科技成果助阵

     超高压局管辖的500千伏输电线路,大多绵延在崇山峻岭中,这些渝鄂通道中的输电“大动脉”,由于受重庆地理气候影响,遇上恶劣天气,便成“雷公电母”袭击的对象。防雷技术研究,成为打造坚强电网不可懈怠的科研“重头戏”。
      2007年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张午阳硕士,担起了这份重担。他与项目组成员一起,结合生产需要,开展了“500千伏输电线路防雷技术研究”。他们与线路巡线人员密切配合,用4个月时间,对100多基铁塔、10多条线路进行详细查勘,收集整理了所有杆塔线路的雷击跳闸资料,仔细分析、研究后,掌握了雷电活动规律,根据地形地貌,列出整治方案。他们在地线支架安装上可控避雷针,在地线上安装防绕击避雷针,以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减少了雷击故障率。在研究改造区段,百公里雷击事故率由原来的11次,降到了改造后的1次,降伏了“雷公电母”,科技防雷取得重大突破。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支撑,超高压局员工们深知,科技信息化建设,只有以需求为导向,贴近生产、服务生产,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现代化,挺直电网“脊梁”。2007年,该局10项科研项目全部结题,12篇科技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两项发明获得专利申请号,科技硕果缀满枝头。但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超高压局员工,仍在艰辛的科技攻关路上不停地探索与创新,力求在2008年,解决两至三个关键技术难题,夺取更大的丰收,再上更高的台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重庆电力查看更多>防雷查看更多>科技创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