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能源观察:能源紧缺扼住了发展的咽喉

2008-01-23 19:16来源:互联网关键词:人力政策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两年,北京的居民也深切感受到了能源紧张的切肤之痛:夏天拉闸限电;冬天部分居民室温达不到16摄氏度,燃气热水停供;炊事燃气灶改回液化石油气灶……原以为这种缺气少电的日子,怎么也不会落到京城人家。但是,这一切都发生了。而这,其实是能源紧缺的一种直观表现。

  “瓶颈”状态

  我国能源“瓶颈”的问题,在2004年演绎到了极至,石油、电力、煤炭等基础性能源供应全面告急。有人认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将因能源短缺而放慢。

  这绝非危言耸听。现阶段,能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石油方面,全年净进口量达1.17亿吨,进口依存度接近50%。在下半年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3个月中,仅进口石油一项,我国的外汇支出就因此增加了数亿美元。

  2004年,全国拉闸限电的省份增加至24个,电力缺口扩大到4000万千瓦,缺少电量650亿千瓦时左右。预计,全年因电力短缺降低GDP增速0.5个百分点。

  在缺电的背景下,煤炭重新成为市场新宠,价格一路上涨。煤炭产量在连续两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后,200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了19亿多吨,但由于运输、价格等制约因素,部分电厂供煤不足。存煤下降较快。去年12月底,直供电厂存煤仅有1099万吨,比上月末减少112万吨,全国范围内电厂的平均库存煤量仍达不到15天的警戒线。

  而与电力短缺和煤炭供求关系紧张相呼应的,是能源供求严重失衡带给人们的心理不安。

  都是需求惹的祸

  人们注意到,2004年政府已经采取了加强对煤电油运的协调,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源需求;加大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能源建设投资速度,同时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调整电力价格,尤其对部分高耗电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四大措施,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态势。

  但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所长周大地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由需求原因导致的能源紧张局势,在2005年仍将持续。另外,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出现了高耗能行业增加过快的情况,这些新形成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对2005年的能源消费产生很大拉动。

  目前,人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6万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000立方米左右,均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煤炭资源虽然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我国经济在2005年,仍将会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能源需求仍然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多年来,高耗能产业的迅猛发展,应该对我国能源的过度消耗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西部一些能源产区,高耗能产业呈遍地开花的态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速度,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有关人士担忧,我国高耗能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思路,不仅会使我国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还会进一步加剧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据海关统计,2004年前10个月,我国高耗能产品中,仅铁合金出口就达166.8万吨,同比增长16.4%。

  开发利用差距较大

  近几年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也在发生变动,煤炭占总能源的比例从原来的76.2%下降到67%,发电耗煤比例从25%上升到50%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方面的差距依然较大。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比国际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

  当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着很多瓶颈,最主要的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其原因一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明显滞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而世界平均水平约63%;第二产业中高能耗重化工业比重高,工业化仍以量的扩张为主,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能源消费结构中优质能源比重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二是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200千克标准煤左右,大中型合成氨吨产品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三是管理水平低,与节能密切相关的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损失浪费严重。

  能源开采阶段的浪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主要产煤省区,大规模能源开发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浪费。《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的回采率最低不应小于75%,但是相当多的煤炭企业平均回采率不到30%;许多设计生产年限在100年以上的煤矿,经过不到50年的开采,就面临资源枯竭;平均厚度达五六十米的煤层,许多开采企业只是从中间开采一趟,剩下的就不管了;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条件下,不少企业对薄煤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煤炭资源弃之不采,特厚煤层仅采一层。

  资料显示,从1949年到2003年,中国累计产煤约350亿吨。根据有关煤炭资源专家的初步估计,扔掉的煤炭资源几乎是被利用资源的两倍,达到650亿吨,接近中国目前全部尚未开采的煤炭精查储量。

  由于能源生产和需求将会有新的增加,开采及利用也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症结。因此,在可预见的时段里,能源的供需紧张状况不会有新的改变,煤电油仍然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可以肯定,2005年乃至未来数年中国能源供求关系总体上仍然偏紧,供求矛盾会继续存在,在200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煤电油运的制约“瓶颈”仍难以消除。

  能源供需关系紧张,进一步暴露了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需要对现行的能源政策进行调整,加快能源工业体制改革的步伐。业内人士表示,就电力而言,国家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用市场化手段遏制高耗能产业的无序发展。如果宏观调控作用显现,2005年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将得到较大缓解。可以肯定,仅用加大能源建设的手段,并非缓解能源“瓶颈”的惟一良策。多管齐下,或许会给能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带来新的转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人力政策查看更多>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