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2008年经济高增长与节能减排能否双赢

2008-02-18 10:06来源:新华网关键词:节能节能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经济理论界,有人曾担心:加强环境保护会降低经济的增长速度。然而,2006年以来我国的实践表明,在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反而得到增加。据介绍,2006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11.1,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48,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1.7%,比规划高出56%。 

      展望2008年,我国经济能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否会进一步得到有效推进,同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联?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齐建国撰文,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和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完成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经济高增长趋势仍将延续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2006年以来,又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加大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却仍不断加快。对此,齐建国表示,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我国经济具有内在高速增长的巨大动力。他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驶入了增长的"高速公路"。 

       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流动性过剩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来的积累,我国已经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进入到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齐建国认为,此种情况下,需要寻找盈利出路的过剩资本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需求相遇,形成了投资高速增长的良好条件。与此同时,由于重化工产业本身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强度非常大,快速发展的重化工产业引起的资本积累的内部循环,进一步增大了国民经济对投资的吸纳程度,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动力之一。 

      其次,农村劳动力过剩使得分配向资本要素倾斜,导致经济增长压力增大。据齐建国介绍,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农村劳动力过剩情况更为明显。齐建国认为,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直接结果是,利益分配向资本要素倾斜,并从两个角度加大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是农村户籍劳动力过剩导致农民工低工资,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只有依靠加速经济增长,依靠增量分配调整和二次分配调整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二是资本拥有者和城市户籍人口在市场经济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收入快速提高,资本增值很快。由于他们的消费已经得到满足,增值的货币收入必须转化为新的资本,促进经济增长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向资本和城市居民倾斜导致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同时也增大了资本拥有者必须把收入转化为新资本的投资压力。 

      再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上升。从人均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城镇已经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其基本特征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日益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开始从经济增长单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成果正在惠及更多人,收入分配机制正在调整和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和对未来的信心增强。齐建国认为,这些因素必将提高消费增长速度,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此外,齐建国表示,由综合成本优势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净出口保持高水平,城市化与人口迁移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会促进经济高速增长,技术进步外溢效应和技术创新要素流动效应等,都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综合分析表明,经济高速增长符合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内在合理性。 

      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我国经济在客观上存在强劲的增长动力,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压力。"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和污染排放总量下降10的约束性目标,即表明了政府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变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齐建国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2006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虽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非易事,但也是可能的。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全国万元GDP能耗在连续三年上升后下降了1.23。2007年上半年,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都开始大幅度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接近4的目标。但由于生活消费能耗上升,服务业和其他产业能耗强度下降缓慢,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只降低2.78,但已经比2006年下降幅度提高了一倍以上。齐建国认为,从发展趋势上看,节能正朝着完成规划指标的方向迈进。 

      在环境污染物排放方面,2006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46.3万吨,同比增长了1.8,COD的排放量增加17.3万吨,同比增长了 
1.2。虽然这两个指标的增幅都比前几年大幅度下降,但总量仍然在增长。2007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3年以后首次出现了下降,减少了0.88,COD排放量增长速度也下降到0.24。齐建国表示,虽然距离规划目标尚有距离,但2007年上半年的环境指标已经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取得了较大进展。 

        对于"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齐建国进行了量化分析。对于实现节能目标的可能性,齐建国及其研究团队运用3E模型 
(经济、能源与环境模型)对中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通过广泛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速度,有可能从2001至2005年的10.5降低到5.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到0.56,比"十五"期间的1.1下降近50。但即使如此,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也将只能比2005年降低17.35。因此,要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还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齐建国表示,如果第二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取得更大进展,第三产业真正获得期望的增长,完成2010年的节能目标是可能的。 

       与能耗指标不同的是,环境污染排放指标能否实现,不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而是取决于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治理污染投资能否到位。齐建国认为,从技术角度分析,使污染排放总量降低10并不缺乏手段,关键问题是执法要到位;如果全国环境保护总投资强度和循环经济投资强度能够满足需要,则污染减排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增长方式亟须根本转变 
      上述分析表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治理都是经济问题。齐建国认为,经济问题就必须用经济手段去解决;如果违背经济规律,过分强调行政力量,无法建立起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因此,实现"十一五"节能环保约束性目标,不应仅仅关注近期效果,更应考虑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首先,应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政策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明确区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不同经济性质,认真对待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方面的不同利益追求,才能使政策的目标与各自利益相一致。 

      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如果节能不能实现利润的增加,企业就没有节能的内在动力。因此,如果政府把节能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就应该利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通过政策调整,使企业节能获得利润的增加或不节能就会增加成本。与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是企业外部性问题。改善环境会增加社会福利,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通过污染减排降低成本。 

      齐建国认为,必须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市场竞争,并制定相互配套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才能真正建立长效的节能减排市场运行机制。 

      其次,需要重新构建国民经济的成本价格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指挥棒"。各种经济政策,如果不是通过成本价格机制发生作用,就不会产生长期效果。齐建国认为,成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是我国目前节能减排进展缓慢的最大原因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在成本与价格形成机制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充分反映。 
 
     为此,齐建国建议,在经过科学的定量测算基础上,加快我国资源和能源税体系的改革,加速矿产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与此同时,应在"十一五"期间加快环境税法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强化废弃物有偿排放制度,逐步将我国的废弃物排放成本提高到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以上,使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企业成为盈利企业。 

       此外,还应加大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力度;制定详尽的环保技术标准,通过提高能耗和排污技术标准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