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江苏盐城供电四人谈

2008-04-29 14:08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盐城供电30年改革开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网通讯员江仁东张勇肖文魏正加
       1978年江苏省盐城地区的供电量是6.11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仅10.29万千瓦;当年响水县的供电量才3910万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0.62万千瓦。30年弹指一挥间,2007年,盐城的供电量达104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为187.9万千瓦,响水县的供电量为7.26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超过14万千瓦。2008年一季度,该市供电量、最高负荷同比增长均超过了20。到年底,几项指标与30年前比,增长幅度普遍达到了20倍。面对巨大的变化,30年来一直在盐城供电公司工作、现在岗位性质几乎没变的4位老同志,4月下旬与我们侃侃而谈。

  调度班长惠明龙——
  要讲变化,我这个在调度岗位工作了30多年的老调度,概括起来是:小与大、少与多、低与高、差与优。
  所谓“小与大”,显而易见。以前的电网之小,现在说起来有点可怜。1978年,盐城8个县每家只有1座110千伏变电所,直到1982年全地区才建成第一座220千伏变电所。而现在已有500千伏等大小变电所200座、500-110千伏线路144条。电网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
  所谓“少与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农业生产速度加快,电力供应随之紧张,拉闸限电的成为家常便饭,1993年竟达3267次。那时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说得好:“天一黑,电就没;人睡觉,电就到。”而随着“多家办电”政策的实施,加上工业负荷的比重已远远超过生活用电负荷,电力调度有了错峰、避峰的可能,2000年前后用电形势大为好转,2004年比较严重时也仅拉限电80次,最大限度地保证城乡居民的生活用电。

  所谓“低与高”,在设备和管理上可以看得很清楚。30年前自动化水平很低下,所有的变电所全部是人工值班,调度的唯一信号就是每个县一只有功负荷指示表,所有情况都听从变电所值班人员汇报,无法对电网运行情况实时监控,导致个别变电值班人员不听从调度指令,乱拉、乱停电,有时调度员在拉限电高峰时未及时记录,有的线路拉了几天没送电调度也无从知晓。现在,一、二次设备均采用高科技产品,所有变电所均配用六氟化硫开关及微机保护,稳定性及可靠性有了质的飞跃,自动化系统的水平大大提高,完全实现了遥信、遥测、遥调、遥控,可以完全进行远方控制。各县、市均实现了变电所无人值班、集中监控,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谓“差与优”,主要指人员素质和工作环境。那时,调度员整体文化水平低,中专及中技等专业学校毕业的人是凤毛麟角,现在,从事电网调度工作的员工文化水平已今非昔比,我们班12名调度员,研究生2名、本科生7名、大专生3名,为电网安全运行,事故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环境的变化也是非常大,30前的调度室,一张调度台、一个模拟图、一部40门电话总机台、2台录音机已是全部家当。现在的调度室有近300平方米,调度员全部配用液晶显示屏的电脑,采用21块电子屏组合成的调度大屏系统能通过自动化全面监控所有110千伏以上变电所的实时状况,画面清晰,分辨率达7168×2304。

  变压器检修班长丁恒亮——
  39年来,我一直在变压器修造这个岗位上。谈起改革开放30年,我分4个时间段说说自己的见闻。
  70年代不谈损耗。1976年,由一个所谓的“供电连”从盐城发电厂分出,成立了盐城供电局。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当时的事变压器检修:“技术差点不太重要,能用就行不谈损耗,敲打敲打葫芦起吊。”“不谈损耗”,一是直接的用材损耗,不分材质、线径、型号等以大代小;二是潜在的损耗,不考虑变压器运行及电能的损耗。说实在的,那时的检修纯属粗放型的,检修的工器具都是依靠人力的,起重靠葫芦拉,搬运靠人力,一切都要依靠人工来完成,唯一的摇表算是贵重东西了。外出检修的交通谈不上车辆,近的没船靠步行,远的乘上大半天船才能到达目的地,那年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至。一门心思地把工作干好,把变压器修好,把电送出去,忽略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防范措施,和现在相比百分之百违章作业。工友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比我长的大多数小学文化或半文盲,和我同辈的也只有初中、小学文化,我当时是高中生纯属难得了。尽管这样,我和工友们通过艰辛的努力,已有了变压器检修的初步能力。

  80年代“边修边造”。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变压器检修这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文化层次上、仪器机械设备上,不断得到了充实和调整,使其技术水平向前进了一步。在确保变压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尝试着制造变压器。就我自身而言,一是学习变压器线圈绕制生产的技术,二是学习110千伏、220千伏变压器检修技术。通过到厂家学习以及向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掌握了变压器生产和较大容量变压器检修技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久我们就批量生产出变压器投入社会使用。
  90年代“农网改造”。盐城电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也为我们变压器修造队伍提供了锻炼的机遇。我接到了生产低能耗S9型不同等级变压器的任务。在短短的二年中,我们共生产出上千台变压器,投入农网改造中。到这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技术素质的内涵,它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拿得出、打得响,这须经多年反反复复的练就,才能获得其中的真谛。

  20世纪迅速飞跃。经过30多年发展的盐城供电公司修造事业,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在变压器检修及制造专业技术上有了迅猛的提升,水平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使用的变压器都是带有载调压开关的,主要优点是不停电就能对变压器进行调压,不影响供电量。许多悬在半空中的变压器已被漂亮的箱式变压器所代替,还有十分适合居民使用的单相变、极其节能的非晶合金变压器等。500千伏盐都变电所1号变压器是日本产的、2号变压器是德国生产的。为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每年的“五一”、“十一”我们都要对这两台“心脏”进行维护保养,使其一直处于良好状态。最主要的技术检修,一是利用现代化的电气试验设备进行测量试验;二是通过精密的油化验、色谱分析设施进行跟踪,从中得出准确的分析报告,以确定变压器是否异常。除此以外,我们还要通过人工来确定和处理故障点源。2007年上半年,我和日方人员一道钻进“心脏”作故障点的处理,得到了日方人员和大家的好评。

  调研员丁伟民——
  转眼间,已在供电系统机关渡过了30多个春秋,凝视那些标示着盐城供电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一块块奖牌,回眸改革开放30年给机关办公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变化,许多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事情又浮现在眼前。
  在机关无论做什么工作,总离不开“动笔、动嘴、跑腿”。机关需要上情下达、下情上呈,起草文件材料要占据日常办公的许多时间。建局之初,全局只有一台铅字打字机,一份文稿,从打字到油印,需要文印室的同志忙乎好几个小时。于是,用原珠笔加几张复写纸誊写材料,便成了我们这些“笔杆子”的必修课。我右手中指因长期握笔留下的那颗“老茧”,常常勾起我对那段艰难而又美好时光的回忆。有些重要文稿,必须限时呈交领导审阅,但又需要反复修改,有时为了节省重复誊抄的时间,就采取“剪刀加浆糊”的办法进行拼接,领导也不责怪。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份八千多字的会议材料,整整写了一个通宵,一直到开会前半个小时才把誊清的稿子交到领导手中。随着办公内容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文印室的设备不断升级优化,打字员曾一度增加到5人之多。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局较早地提出打造“数字电力”的口号,计算机的应用推广速度很快,不到几年工夫,机关就实现了“人手一机”的“无笔化办公”。现如今机关人人都兼“打字员”,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起草和传递文稿的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传递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

  机关办公离不开“动嘴”,电话联系当然方便快捷。然而,建局之初,机关大部分科室只有一部电话,需要通过“小总机”人工转接,十分不便,有时科室之间“动嘴”联系还不如直接跑过去当面谈来得快。用于生产调度指挥的内部载波电话,受线路通道的约束和故障的影响,也时有中断的现象。后来,微波通讯工程上马不久,光纤通讯又快速推进,现在机关每个办公人员桌上都有配有电话机。同时,更多的同志喜欢网上邮件交流,“动嘴”与“动手”相结合,办公手段借助通讯媒体的多样化显得游刃有余,使机关办事效率大为提高。
  机关办公除了“动嘴”、“动笔”,还必须多“跑腿”。盐城供电系统除直属单位外还下辖8个县级供电局。当初,到基层调研和现场办公十分不便,全局只有一台“美式吉普”,别说办事员用不上,连几个局领导也需要经常去乘客运车站那速度比“牛车”快不了多少的“大通道”。每次去县里办事都得过夜,因为现场办公所花费的时间没有来回路上耗费的时间长。记得有一次跟领导一起到连云港开会,一辆破吉普车,一大早从盐城出发,途中遇上行洪道,绕道上游,直到夜里才摸到港口。现如今,到南京去省公司办理公务,有时当天就能打个来回。到县公司检查工作,有时一天能跑三、四个县,晚上还可以赶回来。

  回眸机关办公30年,尽管办公手段不断变化,但机关服务基层的职责始终没有变,供电部门服务社会、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需要的宗旨始终没有变。

  线路检修工李进生——
  我是1970年招工进入盐城电厂供电连线路一排二班的,进入电力系统工作已近40年。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深切感受到变化太大,发展真快。
  劳动强度明显下降。30年前35千伏线路木横担比较多,每年更换多次,每次来回都是用自行车拖。由于市区10千伏配网比较薄弱,为减少停电施工期间,把中午饭用绳子吊到杆子,吃完了再吊下去,因此有“吃冷饭、穿破衣”之说。那时,十几斤重的老牛皮安全带系在身上,上电杆作业时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累的腰都要断了。立杆、立塔基本都是人工靠推绞磨完成,扳线拉盘自己浇筑,木横担自己制作,木横担放沥清锅内煮,两头用铅丝扎紧防止裂缝,自己挖扳线塘,主要是步行,80年代后才逐步配了自行车。现在情况不同了,配网自动化,环网供电,停电检修次数大幅度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明显下降,现在都是卷扬机。

  作业环境明显改善。在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酷暑,线路工外出作业先是以步行为主,接着渐渐配备了自行车,然后坐的是敞篷大卡车,风里来雨里去。现如今我们乘坐的都是统一配备的电力工程车,车上还有空调。再有70年代到80年代,我们一个班只有一间办公的地方,大家所有的家当都放在自己所坐的工具箱里,既当板凳,又是存放工作服和工具的地方。如今,工区给我们专门配备了班长室、班组更衣室和班组学习活动室,而且在班长室和班组学习活动室还安装了空调。
  设备装备明显提高。过去水泥电杆、木质电杆比较多,拉线变松,电杆倾斜时有发生,日常维护和抢修工作量大,现成大都是铁塔,不但安全性能提高了,停电检修次数也大幅度降低。线路绝缘子从过去的普通型相继更换了防污型、合成型等,可靠性提高了,线路清扫工作量降低了。过去班组的施工和安全工器具比较简单,安全风险也大。现在施工设备比较齐全,个人使用的工具不但轻巧,而且省时省力,每个线路工还配上巡线用的照相机、望远镜。

  安全理念发生根本变化。那时系统的安全培训比较少,像现在这种规范的作业培训基本上没有,大家安全知识少。因此习惯性违章、约时停送电、扳手验电(当时没有高压验电笔)现象比比皆是。施工和安全工器具比较简单,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也大。现在“安全第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上岗之前先培训,年年考《安规》,这是对工作最大的关心。施工设备比较齐全,个人使用的工具不但轻巧,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又安全可靠,还配上巡线用的数码照相机、高精度望远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盐城供电查看更多>30年查看更多>改革开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