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综合正文

华能太平驿水电厂职工奇迹生还记

2008-05-28 10:03来源:华能集团公司关键词:抗震救灾水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川水电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道之一:
    废墟中闪光的精神--华能太平驿水电厂职工奇迹生还记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8级特大地震发生在四川汶川,瞬间,地动山摇,昏天遮日,岷江两侧的山体飞石滚滚,一时间,河水飞涨,道路塌陷,通讯中断。往日秀丽的山川已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竟显得如此的脆弱和渺小。 
    就是在离地震中心30公里的汶川县映秀镇华能太平驿水电厂,在这座地震后已完全与外界隔绝的深山里,有华能98名员工却奇迹般的逃生并胜利脱险。彰显出在废墟中闪光的华能精神。 
    这是一双坚毅沉稳的目光 
    程洪:华能太平驿水电厂副厂长,50岁,受困员工中最高领导,102名职工除1死3失踪外,安全带出了98名受困职工。 
    地震那一刻,他显得异常的镇定。 
    他指挥正在开会的干部、员工紧急躲在会议桌下。 
    强震过后,他已经忘记了恐惧,面对渐渐围拢过来的几十号员工,他感到此刻自己肩上的千斤重担,重担千斤。 
    在这漫天灰土,遍地滚石中他发出了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有什么好怕的,地震不是没有砸死我们吗!有我在,就有大家在!相信华能公司不会不管我们的,大家要服从指挥,团结起来战胜眼前的困境! 

    战地指挥部立即成立起来。 
    仍然是原来的领导体制, 
    仍然是原来的班组、员工,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食品集中、饮水集中、药品集中。 
    受困的员工有了主心骨,紧紧团结在一起。 
    白天,他们排查险情、查看厂房设施。 
    晚上,大家围着火堆,在余震不断,山体垮塌发出的怪叫声中相互鼓励。 
    13日,在焦急的等待中,他做出了决定。 
    上行,由他带队查看大坝的情形,沿途滚石隆隆,无路可行。 
    下行,通往映秀镇的道路已全部被巨大的山石滑坡削平。 
    怎么办?面对险情,何去何从? 
    他召集领导班子开会决定,立足自救,争取救援。所有人不得擅自行动,每天两顿稀饭保持体力,发现有生病人员要及时报告。 
    他拿出仅有的几个土豆,递到电厂安全生产部主任黄金的手里,带上路上吃,一定要走出去,找到公司领导,汇报这里的情况。 
    15日,终于在等待中,从车载收音机交通台广播里听到了公司寻找的呼声,受困的员工紧紧围拢在这小小的收音机旁。 
    “华能太平驿电站的同志们请注意:今天上午四川公司领导带队为空军直升机导航,将物资空投到开关站和闸首。从开关站到映秀镇的路途非常危险,我们正联系救援你们,请注意寻找或者开辟直升机起停地点。你们的黄金同志一行7人已经抵达映秀镇,与华能四川公司接应人员汇合。你们的困难四川公司已经知道,请大家放心,公司正在积极组织对大家的救援工作。华能集团公司李小鹏总经理已亲临我省,提出华能决不放弃一个员工,并于14日晚上看望慰问了你们的家属,你们的家人均安然无恙,并得到了华能四川公司很好的集中安置。你们在灾害面前沉着冷静,团结协作,体现了华能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公司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这广播中的一席话啊,犹如雪中送炭。 
    李小鹏总经理来了!他说不放弃一个员工! 
    黄金一行8人已经胜利走出去了! 
    公司已妥善安置了我们的家属! 
    公司联系空军将要空投物品! 
    这些,使几天来度日如年的受困员工精神大振,倍受鼓舞。 
    这时,地震后他们收留的老乡家一个在映秀的儿子,徒步从映秀镇走了3天回到家中,程洪为之一震,黄金一行走出去了,当地的老百姓走回来了,我们也一定要走出去。 
    5月16日,地震后的第四天,余震不断,危石翻滚,河水上涨,情况万分危险,为保存这些地震后幸存的生命,程洪召开会议决定分7组走出这死亡之谷。每个组按2男1女搭配,请当地老乡带路,他拿出自己身上的一万元钱分到每个人手里。 
    出发了,华能太平驿受困的员工。在盘旋灾区上空的直升机上,有人看到这只穿着蓝色工作服英雄的队伍, 在有组织的后撤,他们中有60岁的老职工,还有30位女职工。 
    程洪走在最后一批后撤的队伍中。 
    看到他时,他正在成都休息,说话有些迟钝,他瘸着腿,勉强站起来,与围拢来看望的兄弟姐妹们紧紧地抱在一起。 

    这是一双勇敢机智的目光 
    黄金:太平驿水电厂安全生产部主任,43岁,是第一个从灾区走出报信的人。 
    15日,他领受了艰巨的任务。 
    黄金一行人,穿了三件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脚蹬水靴,背上两副安全绳,全副武装踏上了生死未卜的征程。 
    哪里有路啊?头上是飞滚的巨石从天而落;脚下是陡峭的斜坡,滚动的泥沙。 
    走一步,看到的是受困的群众,走一步,看到的是倒塌的农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他哪里是在走?他是在爬,在滚,在蹦,在滑…… 
    那是人与自然的较量,那是求生的欲望和本能,他像一个战士,不,他就是一个战士在向前冲!冲!冲!
    不能后退!后面有几十双受困的眼睛盼着他;不能后退!前面有公司领导焦急的目光在等着他。 
    豆芽坪,原来的陆地有的已变成了一片汪洋,他们眼看着前面的船只瞬间被漩涡卷进吞没,靠着两根安全绳,在当地老乡的协助下,他们勇敢机智地冲了过去。 
    终于走到了映秀镇,从开关站到映秀镇十里的路,往常开车20分钟,他竟然走了13个钟头。 
    当他一身泥巴,仿佛从天而降,出现在公司领导面前时,是惊讶!是感激! 
    他坐在总经理李小鹏的身旁,一边画着图,一边详细汇报着受困员工的情况、受困地点和直升机可以降落的地方。 
    说着说着,他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这是一双饱经风霜的目光 
    魏忠京,太平驿服务中心副经理,56岁,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他第一个站出来要求进入灾区寻找受困员工,并设法把卫星手机传递上去。 
    他是一个有着2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知道在危难之中应该挺身而出;他曾是野战军的一个老兵,有着战士的训练有素。 
    14日,人们都在蜂拥着四处逃生,却有这样一位老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为了探问受困员工情况,送卫星手机,与解放军救援部队一起毅然走向地震中心。 
    赶到映秀镇,他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镇上一片废墟,熟悉的老街已经找不到了,他顾不上悲痛,将映秀镇的情况用电话向公司领导进行了汇报。 
    余震还不断的出现,情况危机,他立即组织镇上的华能职工紧急后撤。毕竟是快60岁的人了,在到映秀镇的路上,他已经筋疲力尽,从映秀镇他又前行了300米,全部是爬石头,他对一起的战友说,我走不动了,但我要再陪你走上一程,我找个熟悉情况的当地人和你一起往前走吧,他写了封给程洪厂长的信: 
    “程厂长,见信马上撤到映秀,短暂停留,向都江堰转移。” 
    千嘱咐,万叮咛一定要将信和电话带到。最终,在老乡协助下,卫星电话送到了程洪手里。 

    这是一双充满感激的目光 
    泽朗斯基:太平驿电厂藏族女职工,35岁,她怀有4个月的身孕,地震后,毫发无损地与亲人团聚。 
    从她那保养得很好的脸上,一点也找不到地震带给她的惊吓神情。 
    她搂着10岁的男孩,满眼都是感激之情。 
    她说:我真正感到华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吃饭时,都是我先盛,然后是女职工、老职工、最后是干部,程厂长总是最后一个去吃饭,仅有的几个鸡蛋也让给我。 
    晚上休息,最好的铺位也总是留给我,而有的干部却坐着等到天明。 
    程洪厂长对我说:“不要怕,我在你就在”。 
    当集体撤退时,程厂长亲自把我交给当地的乡长,等待飞机救援,乡长说:放心吧,我一定好好照顾她。 
    18号,她从地震灾区乘直升机回到成都。 
    上直升机的那一刻,她竟忍不住回头看了又看那个令人心痛,而又让她留恋的地方。 
    “领导对我的关爱, 
    同志们对我的真情, 
    乡亲们对我的照顾, 
    解放军对我的救援, 
    我感谢,我代表肚子里还没出生的小生命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 

    这是一双满含期盼的目光 
    张俊,太平驿电厂闸首值班员,35岁。在地震中,因为腿部骨折,是最后一位乘直升机被救出来的员工。
    他在地震时跳窗逃生,摔断了腿骨,妻子唐燕也是大坝上的职工。这对夫妻生死相依、相互勉励。 
    撤离时,张俊对妻子说:你随大家一起走吧,不要管我,路上情况这么恶劣,如果带上我,谁也走出不去。同志们无奈地服从了他的选择。夫妻俩紧紧相拥,不愿分离,那场景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同志们含泪相劝:“你俩不能都留在这里,你们还有一个8岁的娃在外面等你们回去,如果发生什么……,娃不能没人管啊!”听到这些,夫妻抱头痛哭。 
    放心吧,我们一定把唐燕安全带出。同志们留下了所有的口粮,把张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托付给一起等待救援的游客。 
    妻子被同伴拉起往外走,她选择了一个这辈子最难的选择。 
    夫妻俩除了一遍遍叫着对方的名字外,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就这样,带着对丈夫的愧疚和担忧,带着对孩子的牵挂,妻子唐燕一步一回头,忍着巨大的悲痛,顽强地走了出来。 
    幸运的是,公司和救援部队前后四次利用直升机对他进行救援,丈夫张俊21日终于被救出灾区,经过了这场生死离别,患难夫妻终于团聚。 

    这是一双智慧坚毅的目光 
    张明贤,太平驿电厂办公室主任,46岁。他带领第二批68名被困员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安全走出了险区,脱离了困境。 
    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李小鹏总经理在这里迎接走出的受困员工,他握着张明贤的手说,你把68名员工带出来,完成了任务,而且领导干部走在最后,你是好样的。 
    “程洪厂长让我带68个员工,第二批下撤,他还要等大坝下来的职工最后走”。他说, 
    分别时他们既是上下级,又是风雨同舟的战友,程洪目光坚定地看着他说,走出去就是胜利,活着就是胜利。 
    一路上险情丛生,危情不断,有两位女同志只差一步之遥就要掉进山下的岷江,是他急中生智拉住了她们。 
    一路上爬山过河,山的倾斜坡度大部分在80度以上,有的达到了90度。最险处,他们把安全绳系在树上,攀绳而下。有的员工爬上坡就瘫在了地上,他鼓励说,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不想走了,坚持,要坚持啊! 
    他看到周围还在大规模崩塌的山体,异常焦急,决不能放弃一个员工,这是总经理的命令,也是他的心声。 
    他们咬着牙,艰难地挪着脚步, 
    一步步,走向希望! 
    一步步,走向胜利! 




附:生死日记----程洪
    编者:这是在5月12日地震中,侥幸生存的华能太平驿水电公司副总经理程洪的日记。它真实记录了地震发生时的感受和经历,也真实的反映出地震后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危难时刻镇定指挥,奇迹般的带领90余名员工胜利走出死亡之谷的经历。华能太平驿电厂地处汶川县银杏乡境内,距离映秀镇7.5公里,是这次地震中心,坐标北纬31.12。,东经103.49。 

    5月12日,天气阴 
    在电站四楼会议室召开安全生产现场办公会,参加会议人员有彭睿、左述康、唐晓焰、王天勤、苏华涛、蔡旭东、柳刚、荀松波、陈迅、陈岚、王泽军、陈志勇、贾立、张兴定、张明贤、高君、刘晓蓉、靳太和、陈渝、徐荣、吴永刚、钟永高、黄金、程洪、曾明,共25人。 
    下午约14:28,只听见轰隆的声音持续不断,我感觉四楼会议室开始摇晃,越来越激烈,如筛糠般上下抖动、幅度大,房屋发出咔咔声,似乎要坠落。随即部分人员外撤,部分人员就地趴在会议桌下,一直摇动、抖动。这次地震强度大,来势猛,持续时间长约2分多钟,待地震稍作停顿、减弱后,我和彭睿一块从楼上往下撤离。 
    只见外面地动山摇、山崩地烈、黄沙四起、遮天蔽日,厂房上下游滑坡、右岸山上滑坡,约方桌大的石头有两块直接冲入开关站控制室,造成墙体打穿,400伏站用动力屏倾斜损坏,接着是山上大小石头滚滚而来,沿途公路开裂,基础塌落,10千伏、35千伏、220千伏杆塔倒塌,尾水出口被滑坡封堵,岷江干流截断50米,柴油机房及排风机室山体滑坡,滚石砸坏塌落被水冲走一部分。 
    待大家情绪稳定后,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商量对策。成立了现场抗震自救指挥部,我任指挥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布置了以下工作: 
    一是清理人员,查看有无失踪、受伤。 
    二是要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相互协助,同舟共济,立足自救。 
    三是各部门人员分工,搭建帐篷,(靳太和负责后勤保障),伙食及各种食物、药物全部集中,统一分配。 

    5月13日,天气下雨 
    对每天的稀饭等食物改为安排两顿,一人一碗,优先妇女及老人(接收了当地老百姓尚家 6人,全家无人受伤,房屋全部被摧毁,还有路上遇险的驾乘人员约10人)。 
    我召集黄金等中层领导分工,准备分两队找出路。我带队,由吴永刚、彭睿跟着我,上行至大坝(大坝上还有14个职工音信杳无);靳太和带队,张明贤和邱劲等,下行到映秀镇。 
    我们上行至都汶公路隧洞出口,因上方垮石不断,只好撤回;下行人员尚未走至映秀湾电站大坝,路不通撤回。 
    从白天到晚上余震不断,尤其是厂房上游侧和下游侧滚石不断,非常危险,只好原地待命。 

    5月14日,天气转晴 
    早晨约7:00,大家都分别起床。我与黄金商量,鉴于余震的频率降低,可兵分两路,分头行动。上行到大坝,我和彭睿、吴永刚、邱劲等人员翻越垮坡段,到一个采石场后绕至山顶,碰到一群20多人的游客在上面避难。乡政府和老乡力所能及地给他们提供了吃住。我们去乡政府找到了蒲勇乡长,他正在安排死亡人员掩埋事宜。乡上也无有线或无线通讯设施,他们也与外面无法联系。据目前统计情况,乡政府、民房几乎全倒塌,死亡19人,其中学生2人,1人重伤,太平驿看守调压井的孙大爷已埋入地下,调压井洞口及6号支洞上山公路已全部被上方滑坡、塌方削平,兴文坪上行路段无法行走,我们一行只好撤回。 
    黄金下行情况也不好。沿岷江下行至豆芽坪,离映秀约2.5公里,两座山塌落形成水库,人员无法通过。映秀镇政府没有援助,村上组织游客及当地200多人也等待救援。 
    靳太和安排陈迅等人去了地下厂房,发电机层淹没,深度约0.6米,天棚、行车未见异常。 
    银杏乡政府徐书记在兴文坪组织搭建帐篷,我们在乡卫生院分了一些药品带回开关站。蒲乡长提出借用小型发电机一台,派人来取,并送两袋米。
    晚上约18点,召开临时班组长以上会议,通报上下行探路情况,宣布纪律和下一步各班组分工、轮换照顾、自救和如何坚持下去事宜。 
    靳太和和张明贤负责后勤保障,安排各避难点负责人及夜晚值班人员。由于下行公路及小道都不通,个人不得擅自行动,保存实力,养精蓄锐。 
    吴永刚主任负责安全、卫生工作,凡发现身体不适,要及时报告。 
    至今,大坝14人和映秀5人音讯全无。已请沙坪关村高国清村长(都汶路,隧洞安装风机时,发生地震,未能逃出而在洞内幸存下来),同时在早晨翻山至银杏乡政府的路上遇见他们三人。因天气凉,我将身穿雨衣给他,并请他返回沙坪关村时去大坝了解情况,再想办法将信息传递下来。 
    黄金一行8人下行,已阻在豆芽坪。由于当地老百姓自发设了自救点,他们呆在那里,待条件成熟,具备下行后,继续往映秀镇走。 
   我们的宗旨是,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张兴定已留在银杏乡政府,照顾在乡政府任职的女儿(脚受伤或骨折)。 
   真是患难与共、同舟共济。 

    5月15日,天气晴 
    晚上的余震不断,7:30,银杏乡蒲勇乡长一行两人来到开关站,送了一背腊肉和一背莴芛之类蔬菜,相互通报了双方信息,得知对内对外仍处于隔绝状态,大坝及映秀人员不明,黄金一行8人受阻后今天情况如何不清楚,也失去了联系。 
    下午约15:00,尚家老大从都江堰赶到映秀镇,再回到皂角湾的家,见到了父母、兄弟、妻儿,非常感动、激动。同时,他讲述了沿途翻山越岭的所见所闻及参加映秀镇救灾的情况。映秀镇几乎一堆废墟,全部房屋、建筑物普遍下沉、倒塌,夷为平地。沿岷江而上,两岸村组或群众自然聚集区几乎被滑坡、滚石掩埋而消失,其状惨不忍暏。 
    17:00,大坝上的彭佑利、王秀兰、杜鑫、小韩步行,历尽艰险,回到开关站,报告如下情况: 
    一、马小勇、唐艳、卿小红、康萍、王建等7人全部幸免于难,都逃过了一劫,其中,康萍脑后受伤。 
    二、运行值班员5人,彭佑利值班,杨学利、朱爱平、杨庆伟失踪、黄倩遇难,张俊骨折不能动弹。 
    三、生产现场人员总计1死、2伤、3个失踪,还有1个怀有身孕。 
    四、从福堂电站下来了4个人,准备明天往下走,福堂电站其余30多人也准备集体行动,往下走。 
    五、彭佑利反映大坝失去电源、柴油机能启动但无油可用,因山体滑坡,柴油机房门已被砸坏,坝底廊道全部进水,油桶被冲走,闸门全部不能启动。 
    19:00,召开临时会议,宣布5月16日6:00分批分组下行,将仅带的1万元,按7个组发给带队队长,原则上按2男1女搭配下行,并请尚家老大当向导护送至映秀镇。 
    轻装简行,女同志的化妆品,男同志的手提电脑都不要带,只需带上水和土豆,既然我们幸存下来了,一定要活出去。 
    大难见真情。 
    5月15日22:30,四川交通广播电台播发消息,华能集团公司和华能四川水电公司在16日7:30空投通讯设备及其它食品、生活物资。每个职工精神倍加鼓舞,鼓掌庆贺。经与靳太和等商量,分批撤退人员原定06:30出发,改为8:00,收到东西后再定。将此信息通知各部门和班组,直到每个休息点的全部职工。 
    5月16日,撤退人员大约6点钟就起来收拾东西,大家情绪高涨,异常兴奋,吃早饭时,我说大家把这次当成黄金周旅游探险,只要走出去,我们就胜利了。8点,我宣布分批走吧,临走时给每个组合了影。至此,撤退先行6个组68人,其中女职工21人,男职工47人。

    我和靳太和、吴永刚、钟永高、彭睿、尹宏等6人留下来等待大坝下撤离人员。陈巍、杜孝军、邱通上大坝,主要是陪杜孝军处理爱人黄倩的遗体,同时能尽最大努力把大坝门提起来,对外只能听交通台播放的消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抗震救灾查看更多>水电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