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强震中的生命大营救(图)

2008-05-29 15:54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抗震救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李光满 金富怀 武星 任永礼 卢静思 郭海 李庆 唐莉蓉 
    

  国家电网公司用“生命之舟”载出映秀的受灾群众。龙志明 摄  

   

  国家电网抗震救灾医疗队从废墟中救出一名幸存者。 

   

  八旬老人向国家电网抗震救灾医疗队天津分队表示感谢。张廓昵 摄 

   

  5月17日,国家电网抗震救灾医疗队上海分队医护人员,在阿坝铝厂简易码头为震区获救婴儿进行紧急护理。龙志明 摄 

  仅仅是地球的一次疯狂舞蹈,仅仅是地球的一次激情迸射,却将人类投入炼狱,生命在绝望与孤独中挽起手臂,与这场惨烈的灾难进行殊死的搏斗。他们以伟大的精神之力从天塌地陷中坚强地站起,坚毅而刚烈,雄浑而悲壮,顶天立地,迈步奔行。
  面对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这场生命浩劫,那些受困者显示出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呼唤,解救者则显示出博大的爱心与崇高的责任感。求生与解救在那一瞬间相互碰撞,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的努力!”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表达了中国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情和营救受困者的坚定信念。
  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在这场惨烈的灾难面前,闪现出了生命的光华和人性的光辉。他们冒着余震的威胁,与时间赛跑,与灾难抗挣,在一片片垮塌的废墟中进行着生命大营救。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将解救受困者的生命当作崇高使命和最高追求,将许多面临绝望的受困者,从死亡的边缘救出,让他们重新感受人间的温暖,重新获得多彩的生命与幸福的生活。那些被救者是幸运与坚强的,那些参与救援者则是崇高与伟大的。

  为寻找消失的映秀镇,他们勇闯生死线

  岷江边的映秀镇是一座美丽的川西小镇,曾经是成都人休闲的好去处。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以映秀镇为中心、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将这座美丽的川西小镇彻底摧毁,在那一瞬间,映秀镇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当地处映秀镇的三个发电站的出力突然从设在都江堰的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调度中心的屏幕上消失的时候,该厂300多名正在映秀镇的生产管理人员也随着通信的全部中断而失去联系。当了解到映秀镇正处于这场强烈地震的震中时,映秀湾电厂的员工立即感到一阵心悸,映秀镇还在吗?那300多名员工平安吗?

  仅在地震两小时后,映秀湾电厂厂长胡瑞林便带着5名搜寻救援人员从都江堰出发,去寻找突然消失的映秀镇,寻找失去联系的300多名兄弟姐妹。

  这次搜寻与救援注定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与死亡的比拼。他们没有想到,平时只要一个小时的车程,这次却走了整整42个小时,经历了无数次死亡威胁。

  国道旁的山体严重塌方,道路被泥石流完全封堵。搜救队只好弃车步行。那是一段令人惊恐不安的奔行。由于大地震发生仅几个小时,余震不断,大地好像漂浮在风狂雨骤的大海上,松软的山体不时滑落,巨石时时滚动,被巨石砸烂的汽车随外可见,从山里跑出来的人们一脸惊恐,与他们擦肩而过,向都江堰方向奔去,胡瑞林等六人却冒着瓢泼大雨逆流而上。

  他们到达阿坝铝厂时,已经是晚上11时40分,天已经黑透。由于完全看不清道路,加上余震不断,前面的百花大桥断裂根本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在忐忑不安中,与当地工人挤在一顶帐篷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13日天刚亮,胡瑞林等六人继续向映秀镇进发。这时,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艰难,到处都是滑坡和塌方,路上堆满了巨石,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边是石头不断滚落的高山,他们没有选择,只能冒着被滚落的石头打中的危险,冒着摔下身边怒吼奔腾的岷江的危险,爬过一堆堆摇摇欲坠的泥石和巨石。越向前走,灾情越严重。全体人员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正在冒着生命危险行进,山顶跌落的石头随时都有可能砸在他们头上,而脚下的一步不慎,都可能让他们或被埋进泥石或掉进滔滔岷江。

  长时间的行走加上饥寒交迫,体能正消耗怠尽,腿上的肌肉变得僵硬,眼前不时闪现金花,走路都跌跌撞撞。可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退却,他们在拼命迈动双腿,时而手脚并用。受灾的映秀镇就在前面,生死不明的300多位兄弟姐妹就在那座镇上等待他们救援。

  在不断的余震中,在越下越大的冷雨中,他们走过羊肠小路,绕过塌掉的山峰悬崖,穿过原始森林,在大山里来来回回曲曲折折整整走了一天。第二个夜晚,当他们又回到曾经到过的一个小村庄时,又冷又饿又疲劳的他们几乎变得绝望,可他们一直相互鼓励:“一定要活着走出去,一定要走到映秀镇,一定要找到那些等待我们的兄弟姐妹。”

  当从一个刚从映秀镇走出来的人那里听说厂子都垮了,电厂有100多个人埋在废墟下面时,六个人感到心情异常沉重,不再说话,只是围坐着默默掉泪,彻夜无眠。

  第三天清晨雨停了,一夜没睡的他们再次出发。越接近目的地,他们就越感到心跳加剧,那些熟悉的面孔一个个在他们的眼前晃动,那是他们的同志、朋友、邻居、兄弟姐妹。14日10时30分,胡瑞林等六人经过长达42小时艰辛跋涉,终于到达映秀镇。

  “电厂的办公楼呢?”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他们惊呆了,他们无法相信,眼前的这片废墟就是那座美丽的映秀镇。

  在极度伤感与心酸之时,他们看见由那些幸免于难的员工们组成的自救队,正在全力营救埋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胡瑞林没有时间安慰这些同事,而是与另一支走水路进入映秀镇的救援队一起,投入抢救幸存者的战斗。

  紧接着第二支、第三支突击队到达映秀镇,给现场人员以极大的鼓舞,点燃起他们抢救废墟下幸存者的希望。

  十四艘“生命之舟”在生与死之间摆渡

  大地震发生后,进入重灾区映秀镇的陆路交通全部中断,必须火速打通进出映秀镇的水上生命线,以便救援队和救援物质尽快进入映秀镇,展开生命大营救。

  国家电网公司华中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想尽一切办法调集冲锋舟,打通从紫坪铺到阿坝铝厂之间40公里的水上交通线,然后通过陆路进入映秀镇。

  如果有了冲锋舟,便有了生命之船!这条水上交通线也将成为救人、救援、救灾、抢险的生命线!可是,此时紫坪铺水库周围根本找不到冲锋舟!一时之间又从哪里去找大量的冲锋舟?

  成都电业局局长梁旭紧急拨通了龙泉供电局局长汪学彬的电话:“马上想办法租冲锋舟,有多少就租多少,越多越好!”

  汪学彬立刻行动,通过各种渠道,想尽各种办法,将龙泉驿区龙泉湖和简阳市三汊湖上的14只冲锋舟全部租来,并调集14台大货车和一台吊车,将冲锋舟火速运往紫坪铺水库。

  15日7时35分,载着50名抢险人员的14只冲锋舟一艘接一艘驶离码头,向着映秀镇方向驶去。8时40分,载着映秀湾电厂和阿坝公司受伤人员、员工和当地居民群众的一艘又一艘冲锋舟返航,直到19时,总共行驶120船次。

  由于冲锋舟没有照明装置,并且已有4只冲锋舟螺旋桨被暗礁和水库中的漂浮木损坏,加上天色已晚,水库管理部门提出:“有危险!不准再出航了。”但映秀湾电厂还有70多名人员没有转移出来。上级指示:“必须把全部人员解救出来!”

  19时45分,10只冲锋舟再次出发,并将码头上用的小发电机安装在第一只冲锋舟上,像火车头一样当“开路先锋”,其他冲锋舟都用手电筒照明跟随其后。但这次仅接回50多名映电员工,还有一只冲锋舟和20名员工没有回来。直到22时,最后一只只能载10人的冲锋舟竟满满载回20人,大家惊呼“太危险了”!

  5月16日,冲锋舟又开出96船次,运送了大量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不少被救人员感激不尽地说:“是水上生命线救了我们!”

  上海、江苏、吉林等地的电力医疗队、数百名抢险救援人员、工器具,也通过水上生命线及时运往映秀镇参与救援,数千名受灾群众从映秀镇转出。

  周克东是第一批参加救援的船员,14日中午,他带着船,冒着余震驱车百余公里赶到这里。肩扛手搬了几个小时,大家把船从山顶公路运到码头,15日清晨起,周克东等人驾船开始救援。他牢牢记得国家电网公司前线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他的第一句话,“在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到对岸以后,冲锋舟不能空船回来,必须要搭载受灾群众到安全地带。”周克东说:“这几天我们一共从灾区运下来有几千人了,其中很多是伤员,还有不少重伤员,希望他们都平安。”这个1983年参军的退伍老兵,把这次救灾当成自己一辈子最光荣的事。一个年轻的妈妈用手挖了一天,把自己和一岁多的孩子从废墟中救了出来,两只手都挖烂了。上船以后,她抱起孩子说:“宝贝,我们安全了。”之后就开始放声大哭。周克东一边开船一边流泪,“那一刻,我知道了人们为什么把这些船叫‘生命之舟’。”

  救援人员在抵达映秀镇后,开始组织幸存者转移。冲锋舟把映秀镇的伤员源源不断地转移出去进行救治和安置。伤病人员经由冲锋舟转运到紫坪铺水库渡口,再用救护车送往都江堰市,危重伤员则被送往成都进行抢救。

  承载希望的火种,“生命之舟”仍在冲锋。

  不抛弃,不放弃,马元江被埋179小时奇迹生还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营救。

  地处震中的映秀湾发电总厂已成一片废墟。当心急如焚的电力救援队一路急行军,步行30多个小时来到这里时,他们看到这样一幕:幸免于难者救助被掩埋的人,很多刚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的幸存者也参加到救援中。撤离的命令下达了,除了100多个伤员离开,仍有70多个人坚决要求留下来继续协助救援。抢救队员们24小时不停地工作着,他们中很多人的亲人仍下落不明,但他们强忍着悲痛,全身心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去,没有一个喊苦喊累,抢救队的队员知道,多坚持一分钟,被救员工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映电员工说,我们永不放弃,因为这里埋的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在映秀镇的废墟下,埋压着许多存活者对生命的渴望。在大批救援队赶到之前,最先赶到的映秀湾电厂救援队,用简单的抢险工具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20多名幸存者。四川省电力公司生技部主任蓝海带着救援小组赶来了,四川送变电公司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救援队赶来了,山东消防救援队和成都武警指挥学院救援队赶来了,一场大规模的生命营救迅速展开。

  在倒塌的办公楼、职工宿舍和宾馆废墟下面,生命探测仪一次次带来存活者的消息。部队官兵和电力救援队在不同的救援方案中,选其最优,用随身携带的设备挖掘出废墟下依然顽强生存着的幸存者。

  5月16日,在映秀湾电厂办公大楼废墟里,搜救人员从二、三楼之间成功救出两名幸存男子,从单身宿舍的废墟里成功救出一名女员工。

  5月13日,搜救人员在映电宾馆的废墟里发现生命迹象,证实有一男一女仍然存活,但他们的位置处在一、二楼之间的楼梯转角,五层楼房已严重坍塌,救援难度相当大,救援进展缓慢。5月15日,四川送变电救援人员赶到后,立即配合消防救援人员分析现场情况,研究救援方案。持续不断的余震使上面的楼板不断下沉,唯一靠近被埋人员的洞口变小,只能递水进去,而埋在里面的男子,却无法触及。黑暗中,每一秒钟的等待都异常可怕,早一秒就意味着多一分生的希望。但由于道路阻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整个映秀镇只有一台吊车,只能用手锤等原始工具搜救,而且救援现场处在一片废墟中,作业面极小,余震不断发生,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进一步坍塌,被埋者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处在极度危险中。

  救援人员分成三组,每组四人,通宵达旦轮流作业,一人负责用手电筒照明和警戒余震,另一人小心翼翼用手锤将压在幸存者上面的预制板敲开,一点一点接近幸存者。17日凌晨,眼看离幸存者很近了,却又被两侧的横梁挡住。由于横梁是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用原始工具凿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时,离72小时“黄金生存期”越来越远,每一秒钟都至关重要。救援人员紧急商量,临时决定采取另一方案,从楼顶往下打穿每一层楼板实施救援。送变电公司员工廖进安和李崇斌先后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钻进狭小的地缝接近被埋者,查看地形,给被埋者送水,并带去鼓励和希望。17日晚上,这位被掩埋在废墟下超过100小时的幸存者,终于被成功救出。

  地震后,李科被深埋在废墟下面。经过救援官兵的努力,在废墟下打通了一条长达7米的狭窄通道,李科离获救只差一步。然而,他的左脚却被乱石死死压住,怎么也拔不出来。怎么办?再继续耽搁时间,通道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将直接危及李科的生命。救援部队果断做出切除其被压左脚趾的决定。在医生无法为其注射麻药的情况下,李科甚至还主动安慰道:“医生,你就当我这脚是块木头,大胆地锯下去,千万别手软。”就这样,李科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被截去脚趾,其间,他连哼都没哼一声。就在李科被成功救出没多久,水泥板垮塌。

  虞锦华被深埋在六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为了保证虞锦华的生命,营救人员最后采用从废墟上方打探洞的方法,对虞锦华进行现场截肢手术。探洞底部只有1平方米,医护人员就在那里对虞锦华进行了截肢手术,手术进行了2个小时。虞锦华勇敢地挺了过来,在被埋150小时后,于18日20时10分被成功救出。

  5月18日下午,救援人员在映秀湾发电总厂倒塌的办公楼废墟中连续凿洞,力图接近被层层砖瓦压身的虞锦华时,意外地发现了被埋在不远处废墟下的马元江。地震时,他被埋进废墟的一个狭小空间里,他摸索着将身边的小水泥块和其他杂物清理开,躺下睡觉,他没有拼命地呼救与哀号,也没有进行徒劳的自救,而是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待救援。他静静地躺在原地保持半睡眠状态,以极少的消耗维持着生命。

  经过超过30小时的奋力救援,救援队终于在20日零时50分将马元江从废墟中救出。他被埋179小时后生还,使我们相信人类精神力量的强大和社会救助的伟大。

  在与死神的较量中,马元江以自信、智慧与勇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爱的力量在废墟上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陷入绝境的人们一旦感受到爱的力量,便会产生强烈的生命欲望,他们的体能和精神会在极度虚弱的状态中产生出巨大能量,支撑他们创造生命奇迹。

  当黄丽逃离死亡地带,惊魂未定地站在一个小山头上回望映秀镇的满目疮痍时,发现电厂办公楼在应该出现的视野里没有了踪影。

  “哇,我的老公!”她不顾一阵阵余震和脚伤的疼痛,径直向丈夫牟玉雷平日上班的办公楼冲去。办公楼已经倒塌,幸存下来的同事、家属,一边呼喊着同事或亲人的名字,一边用双手拼命地刨着废墟。

  “老公,雷雷!”黄丽哭喊着牟玉雷,不停地刨着废墟,双手磨出了血。

  “救救我,给我一把钢锯!”这时,黄丽突然听到左侧的废墟里传出熟悉的声音,她赶紧与同事转身刨开瓦砾。

  “是龙建礼!”她们很快发现,被扭曲的钢筋围困的呼救者是电厂员工。黄丽瘸着腿立即寻找施救工具。没有钢锯,找到一根钢钎。她们就用钢钎凿掉混凝土、撬开钢筋,形成了一个“救命通道”,将龙建礼救了出来。

  可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一直到第二天,仍然没有丈夫的音讯,黄丽有些崩溃了。她一心想着丈夫,昼夜守在雨水浸透的废墟旁,时而用手刨,时而用锤敲,嘴里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心力憔悴。当她看到电厂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需要人手时,又忍着身心的伤痛去寻找失踪员工、做饭送饭、担水,给获救的伤员包扎、上药。

  14日17时21分,她趴在废墟上继续喊“老公,雷雷。”“丽丽……”她终于听到了从底下传出的声音。“我老公还活着,快救他……”喜极而泣的黄丽立即喊同事施救。副厂长张仁富、团支部书记杨映军和黄丽一起满怀希望地刨挖废墟,血迹和泥灰沾满了双手。但他们很快发现,仅凭双手是徒劳的,必须用吊车吊走压在水泥预制板上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梁,才能救出牟玉雷。

  “雷雷,你们一定要坚持住,我们一定会救你们出来的,救援的部队也快到了。我和孩子都爱你……”黄丽强忍泪水,大声鼓励丈夫和受困的同事坚强地支撑生命。

  “丽丽,我们相信能够活着出来。”喜爱野营活动的牟玉雷懂得一些自救方法,尽管已经被掩埋了50多个小时,但并没有慌乱,还鼓励着一同被埋的另外5个人。

  “雷雷,我给你唱歌吧。‘冬天的离别在莫斯科的深夜,一列列军队在街上森严戒备,这里没人察觉谁又爱上了谁,因为苦难不许人崩溃……’”黄丽知道歌声可以给绝境之中的人增添力量,而这首《莫斯科没有眼泪》是牟玉雷平时最爱唱的歌。

  从此,黄丽不曾离开丈夫头顶上的废墟半步。她不断地唱歌、吟诗、讲女儿的故事,用深深的挚爱抚慰和鼓舞着身陷绝境的丈夫。夜深了,她站起来做做体操解困;下雨了,她坐在污浊的泥浆里;烈日下,她被晒得眼冒金花;因过度辛劳,她两次晕倒,但旁人怎么也劝不走。

  歌声传递给丈夫的是信心和爱,歌声带给旁人的是一种震动和力量。

  为了营救丈夫,她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弱小的女人。她坚守着、努力着,她要用感天动地的爱与死神抢夺丈夫、同事的生命。

  就在牟玉雷感觉体力难支、有些绝望的时候,解放军来了。15日16时10分,部队官兵根据微弱的声音,准确地确定了被埋者的位置,在吊车将两根钢筋混凝土梁吊走后,战士们开始在废墟上挖洞,慢慢地,一个能容人进出的洞形成。第一个战士趴在洞口、打开应急灯看了一会后,小心地从洞口钻了进去。3分钟后,第一个已经昏迷的伤员被托出洞口,其他战士赶紧将其背到等候的救护车上。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每出来一个,黄丽的心就怦怦直跳,可直到第五个出来,还不是牟玉雷,她万分焦急,深恐其遭遇不测。终于,第六个人被托出了洞口,“是雷雷!”黄丽像疯了似的扑向丈夫,激动而悲怆地喊着。

  “丽……丽,你的……歌声真……美!”牟玉雷已十分虚弱,只断断续续说完一句话就昏迷过去了。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黄丽的歌声又一次响起,虽有些沙哑,但现场的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世上最美的生命交响乐,美得令人动容。

  “我不能走,还有很多伤者需要我救助。”

  救死扶伤,是医护工作者的天职。每当灾难发生,他们总是冒着生命危险最先到达抢救现场,而他们的出现,总能给那些受伤者,那些绝望者,那些无助者以希望和信心。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电网公司迅速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来自北京、吉林、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等地的电力医疗队连夜赶往灾区集结。

  5月15日,地震的第三天,北京和浙江分队12名队员组成的混编分队便向映秀湾电厂挺进。16日起,后续梯队分批进入映秀湾电厂厂区实施轮番救治。16日,吉林分队3名队员奉命出发,17日,上海分队5名队员进入映秀镇。

  5月13日凌晨1点,国家电网公司四川电力医院外科主任刘道福接到通知,连夜出发赶往都江堰灾区。地震袭来以后,一直在医院忙于抢救伤者且还未来得及回家换身衣服的他,脚上穿着早上出门时的凉鞋,白大褂里面也只有单薄的短袖衫和短裤。5月14日,刘道福与四川省电力公司生技部主任蓝海、成都电业局“通自所”员工陈潋,临危受命组成三人突击队,到灾情严重的映秀湾发电总厂和阿坝电力公司驻地组织抢险营救。

  由于冲锋舟只能容纳12人,因此前往灾区的救援人员名额受到限制,进入映秀镇的救灾队伍中,就只有刘道福一名医生。进入映秀镇的路并不平坦,路面多处塌方,山石不断滚落,再加上前一夜的大雨,路上满是泥泞。救援队一路连滚带爬,经过一个小时的水路和近三个小时的步行,终于抵达映秀镇,开始了96个小时的紧张救援。

  四天时间内,刘道福每天面对的伤者就有二十多个,有的伤者手臂上的伤口已经化脓糜烂,他认真地帮他们清洗伤口,缝合,缠绷带;有的伤者头皮已经撕裂,他细心地帮他们清理伤口内的残渣,避免进一步感染。

  重灾区只有一台卫星电话。由于救治工作紧张,刘道福每天除了打电话向医院汇报当天的抢救工作,没能给家里打回一个电话。家里人只能通过医院获得他每天是否平安的消息。

  “医生,求求你,再努下力,一定能救活的……”伤者家属用哀求的眼神望着刘道福。而刘道福此时比谁都清楚,躺在面前的伤者已经停止了呼吸,毫无任何生命体征。可是,他还是跪在地上,顾不得地上的沙石磨烂了双腿,顾不得汗水不停地往下淌,坚持不懈地为伤者做心肺复苏术,并且进行嘴对嘴的人工呼吸,他也多么希望奇迹能发生。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伤者仍然没有任何反应,抢救工作不得不含泪宣告结束。

  刘道福说:“抢救工作中,当无法挽回伤者生命时唯一的感受就是无助。明明能听到废墟之中遇难人员的呼救声,可是却无法帮他们输液,无法帮他们挽回生命。”说到这里,刘道福的眼眶湿润了。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已经有10多年外科临床经验的刘道福,还是感觉自己力量太渺小,无法挽留住那一个个逝去的生命。记者问他在抢救中是否有流眼泪的时候,他说:“当然有,当不能挽回伤者生命的时候会遗憾地掉眼泪。”说这句话时,刘道福的眼睛已经湿润。

  一瞬间,亲人之间生死相隔,一瞬间,美好的家园化为乌有。刘道福说,这一次抢救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让他对自己的职业、职责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命令你立即撤离,返回成都……”“我现在还不能走,这里还有很多伤者需要我救助。”连刘道福都不记得这已经是四川电力医院领导打来的第几个催促他撤离的电话了。当转过头看着那么多无助的眼神望着他,想着还有那么多被埋在废墟里的生命等着他去救助,他一次又一次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领导的命令。

  在接受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其实说句心里话,我很想念父母和妻儿。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不能走,我要坚守岗位,尽全力抢救伤者。”

  这是刘道福的选择,也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医务工作者的选择。

  北川,北川,他们重返那片伤心之地救援

  被这场强烈地震摧残最惨烈的北川,已经成为许多人永久的伤心之地。在那一瞬间,几乎每一个北川幸存者的家中都有亲人被掩埋,成为这场世纪灾难的永久守望者。但勇敢的北川人没有被地震吓倒,他们从地震的废墟中爬起来,又坚强地投入到生命救援与家园重建的战斗中。

  33岁的汪志刚是北川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曲山供电所所长,强烈的地震将他的妻子、岳母和年仅三岁的女儿掩埋在废墟里,至今音信全无,而他却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中营救出六名被埋幸存者,此后他又一直顽强地坚守在抗震保电一线。他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电业局党委于5月24日决定火线吸收他入党,并单独为他举行了入党仪式。

  39岁的李丽华是北川供电公司的工会主席,地震发生时,李丽华正在办公室里工作。她突然感觉到房屋剧烈晃动,随着天花板的掉下,屋内顿时烟雾迷漫。李丽华急忙跑出办公楼,此时此刻,办公楼内惊慌失措的员工不停地涌出室外。

  “大家不要乱,都到开阔的地方。”她大声呼喊,近30名员工很快跑到办公楼对面的体育场。几分钟以后,李丽华放眼望去,整个县城已经是残壁断瓦。灾难降临的时候,亲人们都平安吗?此时此刻她没有离开员工去寻找去抢救自己的亲人,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危难时刻,一定要和员工在一起!

  “大家不要乱跑,我们想办法从这里走到安全的地方去……”李丽华强忍对家人的担忧,指挥大家相互搀扶,相互照顾,有序地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北川任家坪,等待救援车辆的到来。

  多少天过去了,李丽华仍然没得到七个亲人的任何音信,她把对亲人的关切和满腹的酸楚深埋在心底,擦干眼泪,拍去尘土,寸步不离地陪伴在那些惊魂未定、身心疲惫的受灾电力员工身边,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在那一刻,她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需要安慰的人。

  为了转移受灾员工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李丽华将救助站内所有受灾员工合理分工,鼓励他们加强自我服务。她还组织大家做广播操,设立了图书角,使大家从经历灾难、失去亲人后的低落伤感情绪中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去。由于她的古道热肠,救助站从老到小都把她当作贴心人,一些小孩亲切地称她“李妈妈”。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李丽华常常暗地里独自流泪,急切思念失去联系的丈夫左平,她还在网络上查遍了所有医院的患者名单,仍然杳无音信。可她没有让大家看见她作为一个女人柔弱的一面,第二天,她仍然带着微笑坚守在救助站的工作岗位上,热情为北川灾民服务。

  5月22日清晨7点30分, 大地震发生后的第十天,30多名北川受灾电力员工,排列整齐、神情坚毅地站在救助站的院坝整装待发。他们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自告奋勇,成为奔赴北川电力抢险一线的志愿者。

  即将前往灾区慰问抢险队的北川供电公司财务部的唐翠容,对自己家包括丈夫、哥哥、弟弟在内的8个亲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不愿意多谈,只是双眼通红地说:“北川供电公司像我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大家都是强忍悲痛坚守岗位。我现在只能用工作来冲淡悲伤,其他的不敢去想, 也不能去想。”

  正在和妻子依依话别的来自北川供电公司的王小川哽咽地说道:“那些在灾区支援的电力抢险队队员们太累了,我要去换他们回来休息,而且出去工作可以让自己忘掉失去亲人的伤痛。”

  许多参加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说:“那一幕太惨了,那么美好的家顷刻间就变成了一堆土,那么多亲人在那一瞬间离我们而去,这种伤痛太刻骨铭心了。还有那么多被埋在废墟下面的人需要我们抢救,希望组织尽快让我们到灾区去,到抗震抢险的最前沿去,越快越好!”

  苦竹坝发电公司曲山电厂厂长戴颖,也在为这次不能前往北川着急,在逃生过程中,她从三米高的围墙跳下,造成双膝大面积挫伤,至今行动不便。由于身体的原因,工作组没有同意她去灾区的请求。她说,厂房没了,家园没了,我想回去看看曾经的家和工作地点,为下一步的重建工作做准备,同时也想告慰一下至今下落不明的包括丈夫、父亲在内的8位亲人。

  唐春蓉是110千伏龙尾变电站站长,地震发生时,她和另外4名员工正在室外检修设备。晃动稍微停止后,他们发现对面不远处的一幢楼房里,一位老大爷和3名员工家属正等待救援。唐春蓉不顾个人安危,急中生智找来一把菜刀,果断将一跟60多米长的通信电缆线砍断,同时由同事呼喊受困者将床单等打结后从楼上放下,再套上电缆,成功将4人救出。

  大地震震垮了北川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川西小城,却震不垮北川儿女们的精神,他们自愿加入抗震保电队伍,义无反顾登上前往北川的抢险车,他们坚定的眼神掩盖了内心深处的忧伤,他们希望能让满目疮痍的故土早日恢复光明,重现勃勃生机。

  绝不放弃一个受困的兄弟姐妹

  绝不放弃一个受困的兄弟姐妹,让每一个受困者得到解救,让他们回到温暖的家,与亲人团聚。这一理念在救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展示。

  地震发生时,通信和交通中断,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和蜀能电力公司正在茂县施工的151名员工生死未卜。5月18日,在得知通往茂县的西线道路打通后,送变电公司在省电力公司支持下,当即派出救援车辆经雅安、马尔康至黑水,展开对茂县被困人员的千里大营救。20日,越野车冒着余震、暴雨、泥石流的危险一早直奔茂县,两进两出茂县城。22日,全体受困人员历经90小时约2000公里艰难行程,穿越一道道生死线,终于回到了他们温暖的家。

  当我们听完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电业局德润公司员工历经艰险、积极自救的故事后,或许会有更多的感动。

  德润公司的九个年轻人所在的阿坝公司220千伏银杏变电站,距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仅有8.8公里,平时不值班的人员就住在映秀镇的宿舍里面。

  地震发生时,副站长吴锐刚回到宿舍准备休息。“我听见四周传来像是放炮的巨大声响,接着房屋开始剧烈地震动,等我反应过来是地震的时候已经来不急了,最多20秒,房子就塌了。”等到震动停止下来,他打开房门,看见眼前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楼梯已经不在。顺着水管慢慢爬下楼后,他发现整栋宿舍只剩下自己居住的这个单元左边的几层楼,其余全部坍塌,万幸的是,还有另外4位同事得以逃生。“十分钟前,魏娜还给同事送了些樱桃……”说到这,吴锐低下头沉默了,那个送樱桃的女孩已经被埋在坍塌的废墟下面。

  四周都是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呼喊,在一个学校的废墟里,当大家搬开一块石头时,看见一位老师变形的身体下面,竟然还护着两个活着的学生。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吴锐等人,他们立即开始救助他人。没有工具,他们就用手抬那些巨大的石板,“我们前后大概从废墟中救了七八个人出来。”黄安兵回忆说。

  坚持到14日,空中救援部队到达映秀,了解到都江堰到映秀的水路已经通畅,他们决定实施自救,步行前往映秀铝厂。

  处在山坳里的220千伏银杏变电站的3名值班人员,在安全脱险后,积极自救,也踏上前往映秀铝厂的路途。

  映秀的夜晚漆黑恐怖。为了保证所有人的安全,吴锐一行人定下一个生存原则:找食物必须两个人同行,女孩子不能单独行动,大家要相互扶持,共同进退。就这样,他们手牵着手,相互扶持,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回家的路。走了近70个小时,他们终于走到映秀铝厂,搭上了省公司派去的冲锋舟。

  在大家的期盼中,5月15日下午,他们终于回到了德阳温暖的家中。德润公司几十名员工眼含喜悦的泪水站在门口等着他们,当看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时,死里逃生的他们冲下车与同事们抱头痛哭。  

  他们在失去亲人的大悲中书写大爱

  在北川抢险现场,北川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很多员工既承担保电任务,又期盼着亲人能够生还。该公司总经理肖佑铭的三位至亲至今下落不明。他双眼通红地说:“像我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大家都是强忍悲痛坚守岗位。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淡忘内心失去亲人的伤痛。”

  15日11时30分,随着一阵欢呼声,深埋地下长达67小时的两名妇女,被北川电力抢险救灾指挥部的10名电力员工救上地面。

  对都江堰供电局向峨供电所员工霍开均和任永富来说,这场大地震无疑在他们的心灵上划下了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因为这场强烈地震永远夺去了他们孩子鲜活的生命。

  地震发生后,正在向峨镇乡下抄表的任永富,立即跑回儿子所在的向峨小学幼儿园,他不仅看见了镇上倒塌的大片房屋,也看见了向峨小学幼儿园两层楼房已经垮塌,他立即冲过去参与抢救。当他儿子被人抱出来时,已经停止了呼吸。任永富抱着已经死去的儿子,心如刀割。他毅然把儿子放到一旁,继续和其他人一起抢救仍然被深埋在废墟下的其他孩子。在幼儿园的所有孩子全都被挖出来后,他又到400多名学生被压的向峨中学参与救人,他说:“听见那么多学生在废墟下呼喊,我无法离开,我知道自己的娃娃已经死了,不能再活,我也想去看看自己的娃娃,可活着的那些学生更需要我们去救。尽管当时凭我们的双手没法把大批学生救出来,可我们还是用手去扒,手指头都扒烂了,我们心里想的就是多一个人的力量,就可能多救一个学生的生命。”

  地震发生时,霍开均正在向峨镇搬运电线杆。在向峨中学教学楼垮塌的瞬间,他的心也感受到了一阵巨大的撞击,因为他的儿子和400多名学生正在那栋楼里上课。在地面剧烈摇晃的时候,他拼命向学校跑去。他和大家一起用手去扒教学楼废墟上的混凝土块和砖块,由于钢筋混凝土块太大,他们无法将其挪动,而雨却无情地浇下来。由于抢救效果不理想,霍开均便和镇上的一位木匠一起自制了一副土吊车,从废墟中救出了一些学生。可大量钢筋混凝土还是无法被搬开。半夜时分,他冒着倾盆大雨开车到都江堰市去买钢丝绳,路上碰到两辆吊车,他哭着请求吊车司机去救学生,司机立即随他来到向峨中学抢救现场,使更多的学生得以获救。直到第二天下午,他的儿子才被找到,但孩子却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可霍开均没有倒下。当天下午,他料理完儿子的后事,便来到供电所,和同事们一起开始检查供电线路的受损情况。也就是从这天起,他每天都是天不亮就来到供电所,直到天完全黑了才回家去。在那段令人心碎的日子里,他不让自己闲下来,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多干工作,以更充实的工作、更多的救助告慰儿子,以减轻他内心对儿子的思念。

  地震发生时,青川供电局办公楼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铝合金门窗也纷纷脱落下来,玻璃门窗都被挤碎,员工们开始慌乱。在局里值守的党支部书记陈学云,立即指挥大家安全撤离,他反复叮嘱,大家不要慌乱!要冷静有序!

  正当陈学云全力指挥抗灾自救的时候,传来他8岁的儿子和岳父、岳母全被埋在青川县中医院宿舍大楼废墟里的噩耗。他眼前一黑,但又强力支撑着自己渐渐冷静下来。因为眼前的老人、妇女、孩子和已经没有主张的供电局员工,都等着他拿主意找出路。他把无尽的悲伤和牵挂放在心里,镇静地组织指挥着。青川供电局无重大伤亡,只有两个员工受轻伤。

  救出废墟下的幸存者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当灾难降临的时候,看见被埋压在废墟下无助的人们焦急地等待救援,我们会作怎样的选择?

  12日14时35分,强震刚过,都江堰供电局聚源供电所员工刘华刚、李文祥、唐学文、仰刚急忙赶回供电所,路过聚源中学时,看见教学楼垮塌,大批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现场不时传来学生的呼救声,他们不顾危险,立即参加到抢救被困学生的队伍中。地震导致整座3层教学楼整体垮塌,由于房屋结构中有大量的钢筋、预制板、铁丝连接,营救非常困难,如果现场有相关营救工具,一定会加快抢救学生的进度,就会有更多的学生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供电所营销专责唐学文立即决定,让李文祥、仰刚在现场继续营救被困学生,他和刘华刚驱车返回供电所集合营救人员。短短10多分钟后,供电所全体20名员工携带10多把断线钳、钢锯、钢钎、绳索等工具,赶到了聚源中学抢救现场,投入到营救被困师生的队伍中。余震不断,抢救现场随时会发生危险,可供电员工没有一个人退却。   

  只听见断线钳啪、啪、啪的声音,现场大大小小的钢筋应声而断,抢救速度迅速加快,大家用手刨、用手挖、用手掏、用手抬,将建筑碎块及预制板一个接一个抬开,一个接一个的学生被供电所员工从垮塌的教学楼中救出,供电所员工个个满头大汗,手指刨得血肉模糊,疼痛难忍。可他们却一直坚持着,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决不放弃。

  现场抢救一直持续着,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十七个,直到19时左右,第一支部队官兵进入营救现场时,供电所员工已救出十八名被困学生。此时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晚上要继续营救必须有照明设施,身为电力员工,必须解决现场的照明问题。供电所和当地政府协调后立即筹集了10多台发电机和油料、电线、灯架及灯泡等材料,经过供电所员工的奋力工作,当天19点40分,抢救现场的几十盏灯全都亮了起来。供电所员工来不及休息,又立即投入到现场营救的队伍中,员工们不分昼夜,直到15日凌晨8时,现场所有的营救工作结束后,供电所员工才撤出营救现场。此时,聚源供电所员工直接营救出被困学生达38人。

  地震发生时,广元电业局青川供电局吊车驾驶员赵玉泉出于求生本能,连鞋也顾不上穿就冲出供电局大门逃到了河边。当他看到紧靠供电局办公楼、已经坍塌的山珍市场有逃生的人时,他火速跑过去帮助灾民,救出了两名受伤群众。而此时所有的楼房如群魔狂舞,人们惊惶逃奔。他忽然意识到青川县城内只有一辆吊车在他手上,随之而来的紧急救援肯定要用吊车挽救那些被困于坍塌楼房下的生命。倘若供电局大楼倒塌,吊车就会被困于其中不能出来施救。虽然路两边晃动的楼房随时都会坍塌,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在地震间隙鼓起勇气冲向供电局的大门。当时一个同事见他跑回去,就对着他的背影大声喊:“赵哥,危险,你又跑回去做什么?”过了一会,只见赵玉泉稳稳地把巨大的吊车开了出来,停在了安全的空旷地带。当地震稍有减弱时,他在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开着吊车参与了紧张的救援。

  大量被压在山珍市场坍塌楼房下的受困者急需救援,赵玉泉起吊断裂的预制板,直到第二天上午11点。在连续作战的近15个小时中,他配合营救人员共挖出12人,其中有5位幸存者,年龄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

  地震发生后,在绵竹市汉旺镇施工的蜀能电力公司九岭变项目部接到当地政府求救,武都小学成了一片废墟,300多名师生被埋!40多名施工人员及家属顾不上自己的损伤,立即赶到武都小学进行搜救。他们动用了装载机、挖掘机、切割机等各种施工机械、照明用具,土建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并主动承担了最重的搜救任务,积极配合当地和从贵州赶来支援的消防人员,连续奋战三昼夜,从废墟中救出19名师生。

  绵竹市的汉旺镇是重灾区,这个拥有7万多人的德阳重镇,死伤惨重,电网全部瘫痪。坚守在一线的汉旺供电所30名电力员工,在汉旺救灾现场奋战90个小时,不眠不休,协助救援队救起100多人。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摧毁了灾区人民的家园,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给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创伤,但灾难会使中国人民更加坚强,更加团结,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压倒,中国人民一定会凭着勇敢、乐观的精神走出灾难,重建家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映秀湾水电总厂党委书记吴耕的话掷地有声:“你看看这些坚强的幸存者,看看我们营救同事的劲头,能相信映秀湾水电总厂会被打垮吗?”这种精神状态让我们产生敬意。

  只要我们团结,只要我们坚强,只要我们勇敢,只要我们相互关爱,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呢?!

  (本文写作过程中,许多媒体和基层通讯员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国家电网报》 ( 2008-05-29 第5版 )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抗震救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