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综合正文

废墟中,我们共同挺立

2008-06-05 15:2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抗震救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记重庆电科院援川党员抢险突击队
      本网通讯员李杨报道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上万鲜活生命瞬间消逝,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这是一次争分夺秒的战斗,各方力量挺进四川灾区,挺过时艰,重建家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瞬间,生命告急,抢险告急,电力告急。为了抢通因地震中断的输电线路,被称为重庆电网“110”的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电科院”)临危受命,派遣四批人马,先后奉命奔赴四川绵阳安县,辗转于安县境内的6座变电站,对变电仪器设备逐一“体检”。历时十余天,配合重庆市电力公司兄弟单位完成抢险任务,为安县灾区送去光明。

      在重庆电科院党员抢险突击队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杆塔上,变压器旁……犹如一尊尊凝固的塑像。 
      这就是来自重庆电科院的党员群体。

       哪里最困难,我们就在哪里
     “5.12”汶川地震后,重庆电科院按照《重庆电科院电网事故应急抢险预案》,迅速集结抢险人员、仪器设备和后勤物资,做好应急抢险准备。5月16日上午11时,该院接到通知,要求当晚赶到绵阳安县变电站。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23名突击队员带着抢险装备风驰电掣奔赴灾区。
  “在手电微弱的灯光下,只见站内二层楼高的办公楼完全崩裂,在充满腥气和腐味的夜风中摇曳,似乎不堪用手一推就会坍塌。”这是一名党员在抢险日记中描述的场景。
  为尽快恢复当地供电,抵达变电站的当晚,所有党员顾不得休息,一致要求查勘现场,了解情况。经过2小时的仔细查勘,发现该站主控室已一半塌倒,35千伏开关场已夷为平地,110千伏、220千伏开关场许多瓷瓶、开关倒塌断裂,一片狼藉,两台主变已严重移位。掌握了现场情况之后,突击队才返回绵阳向现场指挥部报到并汇报工作,接受完任务,制定好第二天的工作方案时已近深夜零点。
  翌日,面对眼前困难和恶劣环境,突击队立即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选举了支委,并进行合理分工,鲜红的党旗在变电站飘扬起来。
  由于地震造成的套管错位、漏油,测试出的数据变化非常大。设备是否能够继续使用,会不会有后患?一个个问题摆在抢险队员面前。作为抢险突击队负责人的党委书记白云庆,有着丰富的设备调试经验,他与抢险队员一道,分析讨论,研究对策。天渐渐黑下来,雨也下得越来越密
,已经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的抢险队员们,仍然在帐篷中继续忙碌。饿了就啃面包,渴了就喝矿泉水。测试仍在继续,队员们的心和测试仪器显示电压波形一起起伏。10分钟,20分钟……静静地等待着测试仪出具的数据。选择、确认、打印……一连串的操作程序,数据终于出来了,
经过计算分析,获取准确数据后才鸣金收兵,21时45分。队员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驻地。

  在随后的几天内,该院又陆续派遣后续抢险队伍,对辕门坝、永安、晓坝、雎水、花街变电站进行逐一查勘,并拿出详细的勘测报告。
  在抢险期间,队员们冒着余震不断、疫情隐患、堰塞湖泄洪等险情,日夜奋战在现场。“哪里最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这是重庆电科院抢险队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说得最频繁、最朴实的一句话。

  一份“请战书”,浓浓爱国心

  “……请组织考虑我们的申请,优先派遣我们到灾区。我们一定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决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5月20日,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周孔均、肖冀等十名党员向院党政递交“请战书”,志愿申请到汶川地震灾区参与电力抢险工作。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我们重庆电力科研人员的心。”周孔均饱含热泪深情地说。
  是的,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烙在了周孔均心中,这一信条让他感到热血澎湃,抢险救灾责无旁贷。于是,他和其它九位同志以联名写下请战书的形式,向该院党委递交牢记使命、服务人民的决心,希望能够加入抗震救灾队伍当中,哪怕奉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收到这份请战书,该院党委成员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动情地讲道:“这种精神值得每位职工学习和发扬,更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安县变电站抗震一线突击队员的士气。有这样优秀的党员同志,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灾难,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抗震救灾中接受考验,决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殷切期望,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6月1日,时刻准备着冲上前线的周孔均和他的同事们得到批准,作为第四批抢险队奔赴救灾一线。“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坚决完成任务,如期凯旋!”临走前,周孔均坚定地对笔者重复着这句话。

  其实,对于重庆电科院的每一个党员,无论书写“请战书”与否,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信念: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因为我们肩负的是责任。
  的确如此,一次抗震救灾行动,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次抗震救灾行动,是一堂现实的敬业爱岗课程;一次抗震救灾行动,是重庆电科院人人性光辉的集体闪现。他们每一步都不曾停下,全力以赴抢修测试设备,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爱国”二字。

  众志成城,愿灾区百姓早日回家
  这是一位重庆电科院援川抢险队员抢险中最深刻的感受。他叫王勇,重庆电科院高压室主任,抢险地点在距北川仅20余公里的安县变电站。下面是他的讲述。
  “5月16日,我随第一批抗震救灾抢险队奔赴灾区。一路上,映入眼帘最多的是残垣废壁,大量的房屋在地震中损毁,公路两边的滑坡险情仍然在继续,救护车、警车以及工程车不断呼啸而过,气氛非常紧张。”王勇描述这一场景时,印象非常深刻。“我们收听广播得知,震中地区50%的民房已经垮塌,90%以上都成为危房。深夜,我们抵达安县变电站,得知该变电站又称一号变电站,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始建于1969年,1972年投运,1989年扩建,有两台120兆伏安变压器,有220、110、35千伏三个电压等级,间隔较多,设备数量大,是绵阳电业局的标杆变电站。看见安县灾区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夜晚,我们心里沉甸甸的,只想争分夺秒尽快抢修好变电站。”当问及抢险队员的生活时,王勇说,我们在灾区抢险,自备了食品、饮用水以及药品,为的是不给灾区增加负担。灾区百姓已经受苦了,只有抓紧时间工作,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所以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22点左右才收工。

  令王勇和其它同事深受鼓舞的是,重庆电科院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心系灾区。党委书记白云庆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在灾区一线。党委副书记晏玲,细致周到地为抢险队员筹备生活用品。副院长李毅,被业内称为“变压器专家”,坚守在一线指导变压器安装调试。副院长罗晓初在现场与抢险队员一道摸爬滚打。副院长侯兴哲督促技术人员及时校验各类电能表计,支援灾区。此外,院党政每天都要通过电话联系,了解队员抢险、生活及身体状况,一再叮嘱,若队员身体不适,要求立即撤出,并严格执行队员定期轮换的规定。

  上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让抢险队员安心工作,增添斗志,而灾区百姓的纯朴、大义,让生活在大城市的王勇刻骨铭心。他告诉笔者这样一段插曲:在安县安昌镇抢修时,太阳特别大,变电站没有丝毫遮挡。这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大爷端着一杯水走过来,“同志,喝口水,谢谢你们,辛苦了!”短短一句话,全体抢修人员都感动不已。要知道,灾区严重缺水,这小小的一杯水,饱含着灾区人民何等的感恩之心啊!

  “在抗震抢险的十余天中,除了万众一心,渡过难关的氛围使我感受强烈外,当地受灾的百姓民风纯朴,秩序良好,对外来救援心存感激也令人印象深刻。面对灾区百姓无家可归的遭遇,最大的感受希望灾区尽快重建家园,让灾区百姓早日回家,越快越好!”

  多难兴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论任何艰难险阻,从来没有被压倒、被屈服。在这次5.12汶川地震中,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党员突击队表现出的义无反顾、奋勇救灾,充分体现出一个国有企业讲责任,讲奉献,顾大局的应有品质,从一个侧面,延续着中华民族古老的优秀文明。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抗震救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