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电煤短缺凸显电力可持续发展问题

2008-06-17 14:04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危言
  今年以来,电煤短缺的状况愈演愈烈。
  电监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5月30日,全国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电厂煤炭库存4381万吨。河北、安徽、湖南、海南等地电煤库存低于7天警戒线,其余地区电煤供应基本正常,直供电厂煤炭库存平均可用天数为11天。预计,今夏,华东、华中、南方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将出现电力缺口。
  为什么会出现电煤供应这样的紧张局面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电力结构调整缓慢  电煤需求持续增加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从2002年的3.53亿千瓦连续跨越4亿、5亿、6亿、7亿千瓦四大台阶,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电力装机已经达到7.13亿千瓦,翻了一番还要多。并且先进机组较多,成就有目共睹。
  不过,电力装机结构也在恶化,到2007年年底,全国火力发电装机达5.54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77.73%,比2002年的2.642亿千瓦增长1倍还要多,火力发电比例明显过高,已经超出了资源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气、贫油。但富煤仅是相对而言,我国约有1886亿吨的煤炭可采储量,2000年,我国的煤炭产量是10亿吨,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为25.23亿吨,7年时间增加产量近16亿吨。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背离的。如果以这样的增长速度发展下去,我国的煤炭资源将很快枯竭。

  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25.23亿吨,仅电煤消耗就达12.82亿吨,2008年,预计消耗13.9亿吨。事实上,近年来出现的煤炭紧张已经为火电机组的盲目发展敲响了警钟。以目前的电力结构看,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并没有改变,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这已经成为电力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电力工业发展  不能以做大为目标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谈到我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发展时,肯定了电力工业发展的成就。他以发电装机增长为例指出,到去年年底,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突破7亿千瓦,相当于英、法、德、意、日五个国家发电装机的总和。
  事实上,电力工业是基础产业,而不是支柱产业。电力发展应以适度超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宜,而不是不顾一切地做大。
  并且,电力满足经济发展也是有条件的,应该是科学发展的电量需求,而不是如过去那样大量发展高能耗产业的畸形需求。目前,一些发电集团把做大作为第一要务,这可以理解,但把公用事业、基础产业当做支柱产业盲目发展是很危险的。
  从目前看,电力投资严重过热,电力过剩问题已经显现。然而,“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一些发电集团都提出了很高的发展目标,由于缺乏资源、环境、运力支撑,很多发展项目是不切合实际的。

  电力可持续发展  要注意三个问题
  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观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增加,电力仍然要保持快速发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全面。电力发展的规模,一要统筹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约束;二要考虑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需求侧管理实施使得能源消耗降低的因素,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简单地推算电力需求。

  第一,要考虑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支撑能力。
  国土资源部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886亿吨的煤炭可采储量,每年消耗18亿吨,能用100年,但按照目前的消耗进度,30年也保证不了。笔者以为,能源消费不能背离国情,这个国情就是我们有13亿人口,看起来很大的储量,除以13亿就是极度短缺。老百姓有句话———“穿衣吃饭量家当”,不看家底,盲目发展怎么行?1800多亿吨的煤炭可采储量哪禁得住7年增产16亿吨的折腾。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从目前的情况看,以煤为主体的电力产业结构越来越难以支撑。单从环境容量看,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污染物,环境容量越来越难以支撑。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过12年,我国的煤炭产量要达到40亿吨,不要说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产能,即使有,也是极大的灾难,不减排我们自己就难以生活下去。

  第二,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搞电力规划。
  究竟是什么导致2002年严重缺电,有人说是三年不上常规火电,发展慢了,经济增长太快了。此说完全错误。
  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在2002年左右,违背科学发展观,大量上马许多国家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停止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造成电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下一步的电力规划,绝对不能按“十五”的电力需求速度来测算,而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考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后电力需求增速放慢的趋势来测算。否则,这个规划,不仅违背科学发展观,也会造成极大的偏差,导致大量设备闲置,企业投入血本无归。这不是危言耸听。

  我国装机容量为英、法、德、意、日五个国家发电装机的总和,这不值得骄傲。要知道,我国的经济总量目前与德国不相上下,但我们的装机容量是德国的近10倍。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多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很低,企业盈利能力差,员工收入低;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同行又缺乏协作,过剩后竞相压价,价格暴跌,消耗着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污染着环境,却没有赚到钱。这样的路,还能再走吗?

  第三,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能源消费增长。
  很多人认为经济增长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增长。此说也是错误的。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丹麦以农业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1973年的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调整其能源战略,尤其在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方面对工业耗电、耗能效率提出限制和高效利用率指标,一方面通过立法、限制以及提高技术等方式,提高电厂的能源使用率。30多年来,丹麦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工业化程度上升到90%,人均GDP增长50%,石油消耗量却降低50%,丹麦从能源进口国变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大国。

  美国是世界上的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消费环节上,因此,美国极为重视在生产中提高效率,资源利用率很高。美国2000年人均GDP比1973年增长了74%,而能源消费并没有增长。
  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20年,需要新增发电装机4亿千瓦,但美国计划采用需求侧管理,预计可以减少2.6亿千瓦装机。这对我们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启示。

  在未来电力规划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和需求侧管理的作用,因为我们有巨大的节能潜力。目前,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每万美元消耗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加强需求侧管理,能相当于建设几亿千瓦的装机。
  总之,我国的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全面综合统筹考虑电力发展问题。必须改变目前火电一家独大的产业结构,大幅度减少火电比例,延长我国煤炭可使用时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给予可再生能源的项目更大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将推进需求侧管理作为国家行动,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否则,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我们也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持续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