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全线告亏,火电企业如何应对?

2008-06-19 14:15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火电企业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梁正武
      全线告亏,电企业如何应对?这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问题共同摆在五大发电集团高层、基层老总的案头,尽管“头痛”,但不得不面对。4月中旬,中国国电主要领导刚刚换届不久,新任老总便马不停蹄地分赴各区域摸情况,随即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亏损企业扭亏增盈。事实上,在经营出现亏损后,其它四大发电集团也纷纷决定采取“扭亏增盈”举措。

       有消息显示,由于去年以来煤炭价格上涨,今年一季度,五大发电集团全线亏损,累计亏损达27亿元,燃料成本已突破火电企业发电成本的70,连依靠“指标优势”缓解燃料压力的600MW级高能效机组也只是“保了个本”,利润十分微薄。电煤价格自去年7月以来一路疯涨,2008年初到现在,5个月内涨了50,5500大卡电煤涨至现在的每吨770元。进入6月,电煤继续呈上涨趋势,而且供不应求,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将成为导致今夏缺电的“罪魁祸首”。依据当初“煤电联动”政策的约定,电价早已具备随煤价联动的条件,按理仅从政策“严肃性”考虑也应对火电企业有所“交待”,可是,尽管五大发电集团呼声日甚,但国家却以“消费指数CPI过高”为由,不予理睬。另一方面,虽然经济社会用电在持续增长,而发电利用小时却在持续下降。这便是五大发电集团当前面临的所谓“形势”。

       厂网分开以来,发电侧的垄断被打破,因为竞争态势的形成,五大发电集团一刻不曾停止对利润的追逐,不过这种追逐,不断演变成在“煤价上涨”的漩涡中作挣扎状。穷则思变!正是在“计划电与市场煤的PK”中,发电企业的经营理念正在发生“蜕变”。这个蜕变过程,就是从单一依靠发电向寻求多元发展的转变过程。2008年初,五大发电集团在“谋篇布局”之时,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打造现代能源集团”的概念,与之相随的是对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各发电集团纷纷将“开发和利用上下游产业”作为“拓展利润增长空间”的一大法宝,发展触须也纷纷向煤电、金融、证券、科研以及海外市场等优势领域延伸。

       有一种感觉是,形势在逼迫发电集团从被动中寻找主动,以期“突围”。这样做会面临更多风险,但或许可以“杀出一条血路”,比“坐以待毙”显得积极和壮烈得多。这种经营理念的进步,会促成发电集团市场意识与抗御风险能力的形成,从而摆脱对“煤电联动”的过度依赖。不过,这种格局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时间和过程。眼下,各发电集团还得更多地寄希望于火电“这支主力阵容”在扭亏增盈上有所作为。
扭亏增盈,摆在火电企业这一层面,尤如执行一次真正的战斗任务,而且是“恶战”,不具备“打”的条件,司令部要求“冲锋”,又不得不“拼命”。为什么这样说?首先,火电是煤价疯涨波及的最直接对象,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其处境和命运已陷入有史以来的“谷底”,依靠单一发电几无优势可言。其次,伴随煤价上涨和发电集团的利润追逐,火电企业“降本增效”的招数已近使完,成本要素中的“水份”已经榨干。第三,发电集团的“多元”发展的战略版本,对火电企业不太适用,存在诸多局限,最直接的就是国企运作体制的局限。而且,近年来火电企业可供利用的上下游资源已基本用完。第四,发电集团对火电企业的利润考核日甚,许多时候并不考虑煤价因素和火电的实际情况,完不成利润直接涉及火电企业员工的薪酬20到达30不等,尽管利润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迫于压力火电企业只能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去应对亏损局面。从眼下来看,非“煤电联动”不能解火电亏损困局;从长远看,火电企业同样面临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否则,煤价阴霾如影随形。

      在2008年“两会”期间,针对疯涨的煤价,全国政协委员陆启洲建议“南方火电推进热电联产”。火电企业的经营空间往哪里拓展?应该说,热电联产是一些地区火电企业的最佳选择。实施热电联产,机组利用小时不再受限制,其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国家有政策支持,供热达到规定比例,上网电价统一执行标杆电价,不受“峰时峰谷”影响;热电联产机组经济性能更加明显,随着供热量的增大,与同类型发电机组相比,供电煤耗可降低20g/kwh以上;供热定价执行政府指导价,当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供热企业的成本因素、供热距离等综合权衡、合理定价,同时可根据供热企业供热成本的增长(主要是煤价造成)适时调整供热价格。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大中城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同时,随着“节能减排”举措的跟进,安全系数低、能耗高的中温低压供热小锅炉的退出,不断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用热需求市场。另一方面,供热技术日益成熟,供热半径从过去的10公里达到20多公里,正好为距离城区较远的火电企业创造了条件。推进热电联产,火电企业必须积极依托当地政府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对落实热电联产政策的支持,否则又将是“赔本的买卖”。

      形势所逼,火电企业必须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多元”发展上作出有益的尝试。比如“工业旅游”,时下正逐渐兴起,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日益吸引着业外人士的“好奇”,继而奠定了“工业旅游”的基础。火电企业也具备这一天然资源,尽管每年也接待不少前往参观、学习的免费“观光客”,但却因缺少对这一资源的“市场化”认识,使得资源的市场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开展工业旅游,火电企业无需追回太多资金投入,只需要形成固有的运作模式,做一些必要的宣传策划,即可正常运转起来。这种“有益的尝试”,不仅使资源的价值得到体现,最关键的作用在于促进火电企业“市场意识”的真正形成。

       有经济学家认为,煤价继续升高,如果持续时间足够长,将导致电力产业链条中断。这并非耸人听闻!从目前来看,火电企业已经承载成本的“底线”,背亏经营一旦导致资金链断接,随时可能暴发“缺煤停机”事件。电力是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火电目前仍是主导发电格局的命脉,火电的“亏损问题”被忽视,势必波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宏观调控的立场出发,需要“稳定电价来稳定物价”的考虑无可厚非,只是“千斤重担”仅仅依靠火电企业“一肩扛”的作法风险太大。再则,需要真正控制的是在电网层面的“终端电价”,这种风险最起码也应由发电、电网共同“分担”,否则,电网凭什么在历次“煤电联动”中获取比发电侧更多“电价补偿”?因此,宏观调控必须综合权衡利弊,尤其应考虑被调控对象的承受能力,如此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调控风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效虽快,但后遗症不容小觑。

     “扭亏增盈”不过只是火电企业应对亏损困局的“缓兵之计”,如果任由煤价放纵,摆在火电面前的只会是“黔驴技穷”后的“坐以待毙”。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企业查看更多>电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