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风险很大电煤并购理智思考再抉择

2008-07-01 13:57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乔少华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

       今年以来,电力企业大面积出现亏损,不仅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也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今年一季度发布我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调研报告时,提出了电煤并购的思路。日前,国电集团出手并购内蒙古平煤集团,首次为这一思路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对于这一举措,舆论普遍看好,认为这是个一举多赢的选择,甚至有人说这是为缓解电煤紧缺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对此,笔者虽然并不想泼冷水,但却想给那些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大规模开展并购的电力企业一个忠告和提醒:饥不择食的并购之后,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很可能会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所以,冷静地去思考、理智地去运作,恐怕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毋容置疑,从2002年煤炭市场化以来,电煤价格就一直处于不断攀升之中。特别是从2007年7月份起,新一轮煤炭价格上涨的大幕拉开,电煤价格涨速飞快。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从2007年7月份起,煤炭供应趋紧,5500大卡山西优混煤从每吨445元至455元一路小步上扬。在2008年煤炭订货会上,电煤价格又轻易涨了10。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动力煤市场价普遍每吨涨了100元。发热量5500大卡山西优混,从每吨500元左右涨至600元至615元。3月,进入电煤淡季,电煤每吨价格下调5至10元,但仅20天后,电煤价格又淡季上扬,5500大卡电煤涨至每吨770元。年初到现在,短短几个月内电煤价格就涨了50。虽然各级政府就此出台了一些干预政策,但收效并不明显。一些煤炭企业还在酝酿再次涨价。

       煤价的不断疯长,再加之煤电联动机制迟迟不能启动,导致发电成本不断增大,电力企业亏损也就在所难免。也正是由于煤炭价格对发电企业的制约作用太过明显,电煤并购才从思考走上向了行动。

      笔者认为,在受尽煤炭价格的“欺凌”后,发电企业希望为自己找到一个求生的出口,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实属无奈。如果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条件全面成熟,并购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但是,如果条件并不成熟,只是为了解除燃眉之急而匆匆去并购,那就一定要考虑好以下的风险:

       首先,是资金风险。煤炭企业属于高投入企业,并购时需要大笔的并购资金。而且要把一个煤炭企业经营好,日常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去维持。特别是那些愿意接受并购的煤炭企业,多数属于设施老化、产能较低、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并购后技术设备更新等都需要资金投入。而发电企业目前本身还处在亏损状态,资金较为紧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再分散一部分资金去并购,很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

       其次是经营管理的风险。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运营模式,与电力企业有较大的区别。如果并购后不投入一定的人员和精力去参与管理与运营,就可能导致管理失控。如果投入人员和精力去参与管理与运营,还可能造成精力分散。在这种顾此失彼的两难选择过程中,企业可能要遇到诸多的阻力和困惑,掌控不好就会成为企业新的包袱。

      再次是政策的风险。煤炭属于国家的重要资源,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国家政策管制日益严格,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清醒,各级政府在对项目审批过程中,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已成为首先要拷量的问题。煤炭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已经被提高。如果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研究应用能够取得大的突破,煤炭企业的经营就可能存在新的风险。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电煤并购应该谨慎行事。要尽快缓解电煤供应的矛盾,扭转企业亏损的局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寻找突破:

      一是变“买”为“联”,实现双赢。就目前的情况看,好多电力企业还不具备大规模并购煤企的条件,要摆脱缺煤的桎梏,走煤电联营的路子应该是一种选择。如果说并购就是花钱把企业买到手的话,那么联营就是在彼此不完全占有对方的基础上,通过联合的方式组成松散型的利益联合体,化解风险、实现共赢。煤炭是电力企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而电力企业又是煤炭企业销售的主要目标客户。彼此的相互需要,决定了他们能够走上联合。

      二是千方百计促成煤电联动。电力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煤价攀升过快。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电价一直被卡死。虽然近期国家调高了电价,但2分多钱的涨幅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分配,恐怕难解电力企业亏损之套。包袱还是无法卸下。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更为主动的措施,积极寻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促成煤电联动机制的实施,缓减企业的压力。

      三是在挖潜和提升管理上做足文章。可以肯定地说,煤炭价格攀升是造成电力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管理上的缺失也是导致亏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电力体制经过几番改革,新型的企业管理与运营模式已经初步确立,企业管理正在走向规范和强化,整体管理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但是,与精细管理、科学管理的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个别企业内控不严、损失浪费、管理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已经成为企业的一大痼疾,如果不做改进、不进行有效的根治,必然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做好做足提升管理和内部挖潜这篇大文章,是企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轨道的必然选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