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低碳经济:怎么看怎么办

2008-09-02 16:36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低碳经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朱四海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布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再次引起全球关注,并可能发展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这将给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巨大挑战。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碳是生命的元素,地球上的生命都是以碳为骨架组成的。在地球生物圈,动物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呼吸需要外供给了动物,从而在动植物之间形成“碳循环”。在正常情况下,碳循环是平衡的,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由于二氧化碳气体只允许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却阻止其反射,从而产生温室效应,最终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因此,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推行低碳经济的现实要求。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的错位增长(低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由于人为碳通量只占地球大气碳通量很小的比例,低碳经济中低”的要义在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即经济发展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人为措施吸的二氧化碳实现动态均衡。因此,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由于低碳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碳中性是全球碳中性,所以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碳足迹总体来看在不断加深,但碳失衡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必须为其历史上的“赤字排放”承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碳预算;而不是简单发挥低碳经济的“工具性价值”,甚至演变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又一个不公平国际规则,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体摆脱碳依赖,摆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碳能源依赖,使经济发展转入既满足减排要求、又不妨碍经济增长的低碳轨道,使经济发展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
  降低人为碳通量。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地球生物圈的碳储量是恒定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意味着非气态碳“过多”地转化为气态碳,使得单位时间内通过大气的二氧化碳量(即碳通量)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阀值,导致大气中的碳过剩,解决碳过剩问题的根本方法是降低大气的碳通量。由于自然碳通量是地球生物圈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只能通过降低人为碳通量来实现,减少人为碳源、增加自然碳汇。

  开展碳预算。为提高减排的可控性,以降低人为碳通量为抓手而开展碳减排需要的特殊手段,即碳预算。这涉及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预算全球许可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时序碳通量;二是预算分配: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碳排放权本质上属于发展权。由于世界各国综合国力、人口规模、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能源结构的差异,预算分配工作很容易被政治化,使得碳排放问题错综复杂;三是预算平衡:这需要综合考虑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由“赤字排放”形成的碳债务、不同国家的碳足迹差异以及国际间“碳头寸”形成的碳汇交易机制与市场工具(碳信用、碳基金等),保障碳预算的真实目的:实现大气碳平衡。

  发展低碳技术。从引发人为碳通量的物质动因看,问题主要出在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只要消费石油、煤炭等含碳自然资源,就必然要排放二氧化碳,形成碳足迹。由于碳预算只是为人类实现碳平衡设定了碳排放限额,它本身并没有提供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案,因此,平衡碳预算需要技术支持,其要点有三:一是发展低碳能源,在优化低碳能源的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用低碳能源去置换、替代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二是发展碳吸收技术,通过碳捕捉和碳封存增加碳蓄积,减少地球生态圈的碳循环通量,促进碳平衡;三是增加碳汇,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中国应避免经济发展的碳锁定
  现代经济由能源驱动,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能源经济转轨是一个过程,转轨的程度和规模不仅取决于主观愿望,还取决于能源赋存、人口规模、现代化水平等客观条件。正像碳失衡不是一天形成的一样,受资产专用性的限制,高碳经济时代形成的投资同样需要时间来折旧。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全球特征尺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把握碳预算,避免碳强度的投资锁定(产业锁定)和消费锁定,避免经济发展的碳锁定。
  中国制造的碳汇问题。中国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受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鼓舞,这状况仍将持续。因此,制造业成为规避碳锁定的重点之一,其要点有二:一是内涵能源。任何工业制成品从原料生产、制造、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都需要消费大量的能源。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伴随着工业品贸易出口了大量的“内涵能源”,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成为规避碳锁定的首要工作;二是内涵碳汇。伴随于工业品生产过程的化石能源消费是一个“碳源”发生机制,在碳排放按国别核算的制度背景下,生产工业品的碳源国成了进口该项工业品国家的碳汇国。因此,在碳汇国与碳源国之间建立碳预算转移支付制度成为规避碳锁定的第二项工作。

  煤电转化的碳排放问题。受能源赋存的制约,未来中国新建发电厂的主体将是燃煤电厂,煤电转化使得燃煤电厂成为主要碳源。因此,燃煤电厂成为规避碳锁定的第二个重点,其要点有三:一是烟气脱碳。开发碳收集和封存技术,并在新建燃煤电厂中预留脱碳工艺位置;二是市场责任。按照碳预算配额确定燃煤电厂的非煤发电责任和电力消费者的非煤电消费义务;三是碳汇交易。通过市场工具为燃煤电厂的碳排放需求提供碳汇市场服务。

  碳消费偏好问题。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水平尚处在生存消费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源消费还将继续增长。由于住宅、汽车将成为未来城乡居民的主要能源消费载体,而它们本身又包含大量内涵能源,通过税收杠杆引导住宅、汽车消费是解决碳消费偏好的核心手段。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我们需要早做准备,在低碳经济国际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拥有话语权、掌握话语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低碳经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