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资委主导的“拉郎配”式的央企重组中,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成为主角,一家研究院和一家设计院在国资委的精心安排下,重组成立了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煤炭科工集团”)。
业内人士评价,此次的重组打破了以往国资委按照简单资产关系的大小而采取的“大吃小”的重组思路,有望为央企中的科研院所提供一种新的重组模式。
重组新模式
9月10日,国资委高调宣布中央企业的数量由149家减少到了147家,这离2010年央企减少到80-100的布局又近了一步。为此做出贡献之一的便是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重组,新成立的公司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52年的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前身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科研设计事业单位,目前主业为矿井设计及工程总承包;煤炭研究总院成立于1957年,目前主业为煤矿装备研发和制造。
根据相关政策,1999年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煤炭研究总院整体转制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由国资委监管,成为庞大中央企业大军中的一员。
一直致力于科研院所改制研究的上海天强顾问管理公司总经理祝波善,对此次重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次国资委主导的研究院和设计院进行重组,避免了过去简单的按照资产大小进行重组的方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不管研究院还是设计院,相对于其他央企来说资产量都偏小,但是它们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特殊的。如果仅仅按照规模大小进行重组,合并到大的产业集团和垄断型公司后,最后会变成了企业内部的一个板块,自身社会功能的实现会大打折扣。”
而在以往国资委监管的央属科研院所重组中,科研院所进入产业集团也是央企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
尽管国资委此前也强调科研院所要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基地,这类企业的改革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进行,不搞“一刀切”、一种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大多数研究院还是以进入相关产业集团的重组方式一并了之。
从2005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始,在短短的三年内,相继有有色设计院、天津水泥院、中讯设计院、食品发酵院、中机国际工程院、重庆汽车所、寰球工程公司等7科研院所进入了相关产业集团。
祝波善透露,未来研究院与设计院进行联合的方式有望成为央企科研院所重组的新尝试。这将更好的发挥科研院所的社会职责。
他还透露,这种重组模式可能会对一直处于讨论中的国内某家著名的建筑设计院和某家同行业的科研院的重组产生积极影响,这种模式可能会取代它们分别被大企业集团“吃掉”的模式。
操作和前景
“相比‘大吃小’的重组方式,这种平级的重组,人员的安置是最难操作的一件事情。”一位参与重组的官员透露。
据消息人士告之,早在去年9月,双方就开始就重组一事进行接触,一直到今年4月,国资委才下发《关于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组的通知》,确定两家重组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前期之所以折腾了那么久,就是在因为管理人员的确定上一波三折,中间颇费周折。这两家的重组不是说哪家‘吃’哪家那么简单,领导班子的安排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两边都要平衡,这个操作起来很难。”一名知情人士说。
管理层的名单也是在重组《通知》发布两个月后,由国资委管理二局姜志刚局长在新公司的干部大会上正式宣布:刘伯安为董事长,田会为副董事长,王金华为董事。
而此前刘伯安的身份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党委书记,王金华为该院院长,田会为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党委书记。
“在这种平级的重组过程中,国资委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视。”业内人士指出。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上个月也表示,奥运会以后央企的重组,会有一个转折,就是由企业自愿组合转向由国资委主动推进为主。
不过,对于这种重组方式的未来,祝波善表示前景还不明朗。“一方面,它们的磨合期会比较长,因为两家企业的性质不同,设计院所主要服务于应用技术领域,科研院所重点是开发型技术领域。而且由于两个院所的长期分离,目前设计院在国际舞台上的技术水准是欠缺的,而且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
“理论上需要这种结合,但是这种‘拉郎配’的组合仅仅是物理反应,而不是化学反应。通过这种行政式的重组,往往只能解决范围上的合并,而真正内部的整合效应、协同效应的发挥是非常困难的。”祝波善解释说。
同时,他还指出,即使按照这种方式来整合,在国资委的重组思路上还是会碰壁,因为如果按照资产的保值增值来讲,它们的资产和产值都还是很小的,未来是否会被进一步的重组也很难说。(来源:中国能源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