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在抑制通胀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2008-10-14 14:48来源:电网新闻网关键词:抑制通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国经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已保持了5年多。去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不断上涨。今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出现了快速攀升势头。能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是把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的关键所在。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妥善应对国际经济风波的冲击,则是避免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策。

      一、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就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从今年以来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这些要求正在得到落实,并开始见到成效。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加快6.0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增幅差距由过去几年的10个百分点以上缩小为4.9个百分点;进出口同比增长25.7,其中出口增长21.9,进口增长30.6,顺差同比减少135亿美元;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3,增收8690亿元。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平稳、快速、高效的良好态势仍在持续,增长的协调性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消费的作用扩大,投资需求旺盛,外贸顺差有所减少。经济运行正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当前经济增长的特点,概括起来看:一是中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增长均快于东部,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二是重工业继续快于轻工业,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三是股份制工业企业增长快于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说明经济增长的活力在增强;四是第一产业投资超高速增长,说明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经济运行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是:(1)消费价格(CPI)涨幅仍然偏高,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涨幅迅速上升,两者互相推动的危险性增加。从5月份开始,CPI涨幅已出现拐点,开始缓慢下降,而PPI增速开始加快,下半年PPI将以何种程度影响CPI,值得高度警惕。(2)“两高一资”(高消耗、高排放、资源型)产业投资和生产增速趋缓,但受市场需求和价格上涨的拉动,投资和生产增速反弹的可能性仍然存在。(3)高技术产业增速继续加快,但投资的90靠外资支撑。(4)第三产业增速平稳,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的局面仍未改变。(5)上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9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也继续下降,但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任务艰巨。

      二、新一轮物价上涨的成因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市场物价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必须把抑制通胀摆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坚决把物价上涨过猛的势头控制住。

      (一)新一轮物价上涨主要由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引起弄清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占83.3。今年一季度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影响占85.0。数据证明,去年以来消费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农副产品涨价。在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油等价格暴涨带动了相关食品价格上涨。5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8.0,原因在于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生猪价格下跌到每斤2元左右,而饲养成本每斤3.5元,农民宰杀母猪,导致了去年生猪供应量的大幅下降。根据经验,合理的猪粮比价应为6∶1,前年最低时降为3∶1,去年年底则上升到9.3∶1,加上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猪喂养的政策,估计今年年底生猪将大量上市。食用油价格5月份同比上涨41.4,是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第二位因素。原因在于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在国内粮价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惟有大豆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这是外商控制我国大豆市场的结果。去年进口大豆占国内消费量的60,榨油厂70被外资控制,内资榨油厂陷于困境。这是输入型通胀因素对国内价格的主要影响。受进口石油、矿石等价格上涨影响,国内市场通胀压力加大。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用上下游产品的利润,弥补了炼油环节的亏损,为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做出了贡献。地方中小炼油厂由于补不起亏损而停产,约7000万吨炼油能力闲置,成为前一时期柴油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6月份国家调整成品燃料油和电价,对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起到了有效作用。这次提价对全年CPI的影响估计在0.5个百分点以上。应当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我国消费价格年均上涨5.7。然而,从1996年到2006年的近10年,消费价格年均仅上升0.9,其中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消费价格连年下降或略有回升,直到2004年价格总水平才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特别是一些重要农副产品,如小麦、大米、猪肉等,直到2006年仍低于10年前的水平,而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河南省平均每亩小麦纯收益83元,仅相当于外出打工两天的收入。由于水稻种植收益低,一些主产区出现了双季稻改单季稻的趋势。与国际粮价相比,国内粮价更明显偏低。小麦价格比芝加哥粮食市场低70,大米价格仅为泰国的1/3、越南的1/2。改革以来已经缩小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又明显扩大。此外,即使在6月份提高成品油和电价之后,国内能源价格仍比国际市场低30以上。以汽、柴油零售价格相比,中国目前仅相当于欧盟的1/4、日本的1/2、美国的60。能源价格低不利于鼓励能源的生产和节约。因此,应抓紧制定一个理顺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的总体方案,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近10年累积的价格扭曲矛盾逐步加以解决,这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3年价格调整期间,CPI控制在5—6之间,是社会各方面可以承受的。

       (二)运用财政政策鼓励增加短缺产品供给改革以来曾经出现过两次严重通货膨胀。1988年,由于价格改革引起涨价心理预期,带来抢购风潮,通胀率达到18.8。1994年,由于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带来投资膨胀,通胀率高达24.1。治理这两次通胀,都是通过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并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较大波动。针对这次通胀的成因,应改善宏观调控,以财政政策为主,把财政、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抑制通胀的目标。财政政策的运用,一是利用奖励、补贴、税收等办法,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生猪、奶牛等养殖规模,增加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加强主要农产品收购、储备和运力保障,建立猪肉等农产品储备调节体系。二是增加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大学生的物价补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三是降低通胀预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舆论,增强广大人民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降低居民的税收负担,改变居民储蓄存款负利率的状况,必要时实行保值储蓄。

      (三)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近几年由于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和国际热钱流入,造成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支撑了投资的高增长,为通货膨胀准备了条件。但这还不是通胀的充分条件。猪肉等农产品供给波动是这次通胀的直接诱因,其他条件对通胀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信贷政策运用上,应考虑到紧缩政策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并没有实质性作用,鉴于当前利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不宜再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来抑制通胀。利率是双刃剑,过高的利率与鼓励消费的政策相悖,并影响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会刺激国际热钱的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形成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实践证明收效甚微,而且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制约了经济发展。应在从紧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汇率政策运用上,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与日、韩等国不同,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47是加工贸易,内资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80以上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所以我国出口能力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应以出口增长不受大的影响为前提。必须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渐进、可控、自主的原则,为国内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赢得时间。需要强调的是,在中美货币利率、汇率走向相反的情况下,必须严防投机性外汇的流入。据有关资料显示,投机性外汇的进入仅通过贸易结算手段就达十几种。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对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大困难。必须制定严密有效的防范国际热钱大进大出的措施,以维护金融安全。

      三、保持市场价格大体稳定的治本之策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前提条件,也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这就需要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由于急于求成,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造成低水平的投资膨胀,带来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价格暴涨。为了抑制通胀,不得不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从而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大起大落。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过全党全国的努力,我们开始摆脱周期性大起大落的困扰,进入了一个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要真正走上科学发展道路,还需要做出艰苦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下几年苦功夫。全党同志都应深刻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摆脱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是彻底告别通胀,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从而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觉行动。从长远来看,我国有几种短缺资源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必然受国际价格影响,需要采取长期对策。(1)石油。上半年我国进口石油9000多万吨,用汇800多亿美元,油价高昂,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沉重包袱。要立足于我国的资源赋存条件,把煤制油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加快实施。现在煤炭直接液化项目正在神华东胜煤田分段试车,预计每吨液体燃料成本可控制在相当于进口石油每桶50美元以下。间接液化项目正在神华、内蒙古伊泰集团、山西潞安公司抓紧建设。如能成功,应根据煤炭、水资源和运输条件,统筹布局,扩大建设规模。要大力发展非粮食的生物质能源,包括种植麻风果用以提炼柴油,种植木薯用以提炼酒精等。要鼓励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通过多方面努力,逐步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2)食用油。去年我国进口大豆2950万吨,加上直接进口食用油838万吨,占食用油消费量的62。立足国内解决食用油供给问题,是维护经济安全的战略需要。要坚持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在依靠科技提高现有油料作物单产的同时,充分挖掘冬闲田、宜林荒山荒地等资源,扩大菜子油、茶子油、花生油生产。我国自主研发的茶油树,亩产茶油可达75公斤,品质优于橄榄油,在长江以南地区适宜大规模种植。扩大含油量高的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在国内有很大潜力。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个专项规划,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食用油自给率达到70,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3)大米、饲料。国内水田在减少,而大米消费量在增加。随着居民食物结构的改善,对肉类和饲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应采取措施扩大稻谷和饲料种植,推广高产优质品种。传统稻谷种植区水稻种植面积不能再减少,双季改单季的趋势必须制止。同时,根据水利条件,适当扩大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国内稻谷产量不断增长。此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国,水稻和饲料生产潜力大,但缺乏市场,同我国的贸易处于逆差,如能签订长期合同,建立水稻和饲料稳定的贸易关系,从长远看,是一个可行的选择。(4)生猪。现在靠农民散户养猪越来越难以保证供应,规模化养猪作为一个政策要大力扶持。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一个年出栏70万头的现代化养猪场,猪粪变成沼气,沼气用来发电,形成循环经济,抗风险能力强。像这样的现代化养猪场应当予以扶持推广。(5)城镇住房。城镇居民住房价格必须保持稳定。为此,要坚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扩大低价位、小户型住房土地供应。强化地方政府在稳定住房价格方面的责任。要借鉴新加坡、德国、荷兰等国通过稳定住房价格进而稳定市场、稳定经济的成功经验,吸取日本、香港房地产泡沫的教训。四、在国际经济波动中要善于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和国际石油、粮食价格飙升,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面对这些突发因素,我们要冷静分析、认真对待,善于规避风险、抓住机遇,从而把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变成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现在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机遇需要我们紧紧抓住。一是以扩大内需弥补对美出口增速下降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使相当大一部分居民购买能力下降,对我国出口必然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扩大国内消费,增强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需要抓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要着力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广大居民能够从经济发展中更多受益。二是以扩大海外并购和国际合作消化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美国等国家由于美元贬值、经济停滞,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濒临倒闭,资产大幅缩水,这为我们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要选择那些具有较好技术资源但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海外资源型企业的参股、控股,有利于降低和消除国际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通过扩大海外合作,开发资源,互利共赢,有利于建立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渠道。不仅要鼓励大企业走出去,更要鼓励大批有能力的中小企业走出去。目前中小企业申请外汇贷款仍十分困难,要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走出去对外汇的需求。三是借助外资流入之势,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成为一种结算工具和储藏手段,人民币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要逐步扩大人民币可兑换的范围,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通过人民币影响力的提高,壮大我国金融产业,改变目前虚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局面,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作者: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责任编辑:李建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