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综合正文

“升降曲线”折射山西煤炭巨变

2008-12-30 10:21来源:中电联关键词:山西煤炭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世界五大煤炭主产地之一、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改革开放30年以来,煤炭工业得以长足发展,煤炭产量、调出量和出口量连续多年分别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三和七成以上,是不折不扣的“煤老大”,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入新世纪后的山西煤炭确定了“集团化、清洁化、多元化、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战略,全行业更是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快速轨道;而“转型、安全、和谐”,则成为山西煤炭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更高追求。

  外运出省煤装成火车排列,可绕地球30多圈

  如果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外调的煤炭全部装成火车排列,这些车皮可以绕地球30多圈;如果用这些煤炭修筑成截面为49平方米的城墙,其工程量相当于修筑35条“黑色”的万里长城……

  在这一形象的描绘背后,流露着山西煤炭行业和全省人民无比的自豪感。随着滚滚车轮东出太行的山西“乌金”,无怨无悔地助燃着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火车。

  这是一组令人信服的数据:

  从1978年到2007年,累计生产煤炭82.4亿吨,其中净外调煤炭58.6亿吨,分别是改革开放前28年的7.44倍和7.4倍;除供应全国26个省(市、区)外,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能看到山西煤炭的踪影。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山西煤炭工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能源需求和山西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尽快把山西建成强大的能源基地”的设想;1983年,《1981-2000年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建设规划》编制出台,确定了“矿井改扩建、技术改造、新井建设,煤炭洗选加工、综合利用”等8条方针。大规模、高强度的山西煤炭开发和能源基地建设由此拉开了大幕。

  经过30年的发展,山西能源基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和调出地,同时也是电力、焦炭等能源产品的调出大省,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

  与此同时,在未实行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的情况下,我国煤炭产能过剩与能源供应不足交替出现,山西在客观上还担负着中国煤炭供应“蓄水池”的任务:在煤炭出现过剩危机时,山西率先减产;在能源紧张或短缺时,山西则紧急增加煤炭生产调运,缓解全国供应压力。

  在2008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斗争中,山西采取各种措施力保生产、发运和合同兑现,有力缓解了南方电煤供应紧张局面,对支援南方抗灾和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

  几条“升降曲线”,见证山西煤炭巨变

  改革开放是兴煤之本,科学发展是强煤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山西煤炭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成为煤炭工业发展进程中变化最大、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5年。

  记者手中的几份图表,清晰地标明了从2002年到2007年数字的变化,这几条“升降曲线”,见证了山西煤炭的巨大变迁。

  产量和出省销量增长趋势表:全省煤炭年产量由3亿吨增加到6.3亿吨,增长了70%,出省销量则由2.8亿吨增长到5.4亿吨,增长近1倍--不论产量还是出省销量,山西煤炭5年间均大幅增长,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运煤火车由煤矿开出驶向全国。

  在矿井数量与单井规模变化表上,两条曲线一降一升呈“剪刀状”走势:矿井数量大幅减少,由4878座减少为2822座;单井规模则提升3倍多,由每年7.4万吨增加到30万吨以上--个数减少,规模扩大,山西煤矿的产业素质得以较大提升,生产和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山西已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井工矿井4座,高产高效煤矿37座,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从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趋势表上,可以发现山西煤炭安全生产正步入稳步好转期,百万吨死亡率由1.24下降到0.726,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降到1以下,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49.8%--山西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标准化矿井建设,累计已建成550座标准化矿井,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瓦斯抽采利用,煤矿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煤矿采区的资源回收率已由2002年的25%,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这意味着,现在每开采一吨煤炭消耗的资源量仅相当于5年前的36%左右。

  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职工年收入增长了2倍多,由2002年的12233元增加2007年的36969元--随着行业效益的提高,职工收入也“水涨船高”,保障条件也得以改善,全省国有重点煤企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井下意外伤害险参保职工达到30万人。

  转型、安全、和谐:晋煤谋划发展之变

  2008年7月和10月,同煤大唐塔山坑口电厂两台机组先后并网发电,开创了煤矿投资办大电厂的先河。电厂燃料由1.5公里外的煤矿用皮带直接运达电厂,按年发电量66亿度测算,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的塔山电厂,每年可就地消化原煤320多万吨。

  电厂只是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一部分,园区内还有1500万吨产能的塔山煤矿及洗煤厂、高岭岩加工厂、水泥厂、墙体材料厂、甲醇厂、污水处理厂、铁路专用线等“一矿八厂一路”,围绕煤炭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真正将煤炭“吃干榨尽”。

  包括塔山工业园在内,山西省煤炭行业已启动了14个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目前56个重点项目已建成投产,在建的氧化铝、甲醇、瓦斯电厂、煤变“油”等20个重点转化项目即将建成。

  单一矿井“变身”工业园区,单纯挖煤变成循环利用,这是山西煤炭工业谋求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30年,山西煤炭工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矿井数量偏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和发展水平较低,安全生产状况和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煤炭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高,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巨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山西煤炭适时提出了“三个统筹、四个转变和六高一好”的发展思路。

  “三个统筹”: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个转变”: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地方煤矿由炮采向机采、综采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由“多、小、散、乱”的粗放型向集团化、集约型转变;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型煤炭企业向煤与煤电、煤化工等非煤并举的多元化经营转变;提高行业贡献率,实现由煤炭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五高一好”:把山西煤炭建设成为产业集中度高、技术水平高、资源回收率高、加工转化能力高、安全保障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环境保护好,对全省乃至全国贡献大的强势行业。

  到2010年,全省煤矿数量将压减50%以上,控制在1500座以内,单井规模提高到每年67万吨;形成2至3个年生产能力上亿吨、3至5个年生产能力超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占全省总量的75%以上;全行业销售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3000亿元;规划项目249个,总投资3183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山西煤炭取得的成就已成历史,迎接更大挑战、实现更高目标的催战“号角”业已吹响。

  “煤炭行业取得的成就,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差距就是发展的潜力,挑战同时意味着机遇,”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王守祯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省煤炭行业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型、安全、和谐”发展的目标。(来源:新华网 冯瑛冰、陈忠华)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山西煤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