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综合正文

风电装备制造业陷入“光伏产业式”困境

2009-07-13 10:23关键词:光伏产业风电装备制造风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是我们很高兴看到的,但是确实问题也很明显。”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鲍云樵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给出了好的政策,但很多企业却不顾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了抢建资源丰富的风电厂,盲目上马新项目,建设小功率的风电机组。

    据张相木介绍,在短短的几年内,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从2004年的6家急剧扩张到2008年的70多家。到目前为止,只有约20家有成熟产品下线,其他企业还在建设和产品试验阶段。

    观察风电机组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很容易发现与我国光伏产业相似。“只不过前者是政策利好下的冲动,而后者是国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作为业界最早成立的光伏企业之一,北京哈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胜海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最开始,光伏企业的日子过得很舒服的,有市场也有价格。

    王胜海说,光伏产业一度被称为“暴利行业”。但是好景不长。近些年,因投资者普遍看好光伏产业,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大小小都上来了,很无序,价格战也就开始了。“尤其是去年,光伏产业经历了‘过山车’似的震荡。市场上单晶硅和多晶硅价格从最高3000多元跌到500到600元,原料价格跌幅超过 70%。行业里一片哀嚎。这次危机,必将淘汰一大批企业。熬不住只能死亡,这个阵痛过程是相当残酷的。”

    未来,风电产业或将重走光伏产业的“老路”。“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过剩已经露出了苗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多次提醒关注风电产业的投资者,风电发展很快,风电整机制造门槛也不高,“虽然这个行业得到了政策支持,但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但是,目前市场投资步伐并未出现放缓迹象。

    此外,风电产业迅猛扩张的背后还存在着两大硬伤——核心技术缺失与产品质量问题。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风电产业均存在技术欠缺。未来要大规模发展,必须依靠技术来降低成本;另外,发电并网事宜也需要尽快推进,否则国内市场将无法启动。

    针对时下困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建议,目前准备进入和仍未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投资者,应当谨慎地考虑风险。而对于已经进入的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专门针对目前大型风场发展迅速的情况,为特定的风场提供量身定做的机型;另一方面,在注重机组初次购买的成本的同时,更多的注重售后服务。

    从政策层面上讲,鲍云樵认为,需要建立健全风电设备的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国家要起主导力量去推动风电技术进步,保证风电产品质量,促进成本降低,建设大型风能实验设施。据了解,目前,工信部与国家能源局等相关管理部门目前正研究制定规范风电投资市场,完善风电设备产品标准及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政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风电装备制造查看更多>风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