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从三次搬家看高坝发电厂变化

2009-09-15 09:26来源:互联网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高坝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临时住所:避风遮雨


  1984年初夏,我从部队转业来到内江电力修造厂(今为高坝电厂),被安排住进商店旁一间由单位废弃的、约20平米的厨房。里面摆着一个大灶、两口大铁锅和坛坛罐罐之类的厨具和用品。放下行李、安好床,放置完随车托运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空间了。用简易炉子生火做饭,满屋烟雾熏得人睁不开眼。晚上,不止有蚊虫叮咬、遍地爬走的蟑螂,还有成群结队的老鼠上窜下跳,把人折腾得难以入眠。厂领导多次上门看望,一再表示:“厂里条件差,住房紧张,临时住这里,是厂里无奈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等一段时间,住房空出来就搬去。”当时,在先生产后生活的大环境下,厂里在生活后勤方面欠了一大堆帐。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全厂只有六、七栋楼房,而且其中四栋都是一楼一底的,住房面积也不过二、三十平方米。其余大部分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两代人、三代人同住一室的职工不在少数。看到这些,我十分理解厂里的难处。只是希望厂领导给我说过的那套房子能早些空出来。那时,说实在话,我真想有套房。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大集体宿舍:拥挤热闹


  半年以后,我终于在大集体宿舍分到一套两居室住房。这是我第一次搬家。这里面积不大,20多平米,无阳台,无卫生间,但有厨房。比住商店旁的厨房好多了。女儿也可分室住了。我正常的家庭生活就从这样的蜗居开始了,一住就是八年。屋里凡是能够利用空间的都利用上了。推开门就是床,饭桌只能使用折叠式的,吃饭时打开,吃完饭后就把它折叠起来放在门后。没有地方放东西,只能向空中发展,把所有箱柜重叠起来。由于大集体宿舍年久失修,下雨的时候就把脸盆摆在地上,接从房顶瓦缝里下来的水。要是雨大风急,家里就要闹“水荒”。夏天屋里十分闷热,呆在家里让人汗流浃背,身上的衣服一直湿着没有干过。大集体宿舍是一楼一底的楼房,上下两层各有一条瘦长的通走廊,宽不足一米。走廊西侧是房间,一间间依次排开。


  各家各户均用蜂窝煤做饭,煤气虽然刺鼻,但烧菜的香味能曼延到整栋房,使人味口大开。尽管这里房子拥挤,但我日子过得很快活。我与我的家人与邻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茶余饭后,三三两两的邻里们聚集在走廊上或院坝里,无所顾忌地闲聊,谈天说地,论古道今,说说笑笑,无拘无束。调皮的小孩们三五成群地在走廊上,院坝里追逐,嘻笑,打闹,逗得站在一旁看热闹的大人们笑弯了腰。40户人家似乎是一个大家庭,有事大家帮,有难互相扶。这一段远去的岁月,却在我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至今让我留恋,叫我回味……


  集资建房:功能齐全


  80年代末,厂里为缓解住房紧张的压力,出台集资建房方案,通过住户集资修建一栋楼房,每户交集资款5000元,不足部份资金由厂里筹措。名为自愿集资报名,实际上仍按福利分房的条件进行筛选。集资职工一律按工龄长短,入厂时间先后,家庭人口多少等条件计分排队。房子只有48套。僧多粥少,大部份报名集资的职工排不上。那时,我们想住一处觉得合适的房子,好象比登天还难。在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票,吃肉凭肉票的年代,房子真的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我看看一个个求房心切的职工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状的苦涩。当时,全厂职工,包括厂领导和房管部门,最头痛,最辣手,最伤脑的事情莫过于分房。


  我因为工龄长计分高,在这次集资建房中,分到一套60平米的两室一厅住房,有厨房,卫生间和阳台,相比大集体宿舍不仅居住面积大,而且功能较为齐全。住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90年代初搬进新居,这是我的第二次搬家。在新房中我特意摆放着颜色鲜艳,香气浓重的盆花,以表示乔迁之喜。我妻子说:“人一辈子就是房子,有个安稳的窝,才叫家啊!”。


  商品房:梦想成真


  92年初,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内江电力修造厂与白马电厂合并,组建内江发电总厂下设二级机构高坝电厂。新的领导班子纵览全局,关注民生,从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入手,抓住10万千瓦循环硫化床机组新建的机遇,深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使住宅步入商品化运作的轨道,从而加大住房建设资金的投入,实现居者有其室,让全厂职工安居乐业。在厂领导精心,慎密的计划安排下,一栋栋住宅相继破土动工,其建筑速度之快,令人始料不及。短短几年间,生活区原多处低洼棚户区以及三座乱石成堆,杂草丛生的荒山,逐渐被高楼林立的住房所代替。一栋栋功能齐全、设施优良、设计合理的楼房仿佛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一座近百米高的水塔在后山之巅矗立起来。截至2003年底,生活区共新建楼房19栋,其中商品房15栋共476套,另改造旧房3栋共128套。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的几个平米,提高到现在的二三十平米,极大地满足了全厂职工的住房需求。


  昔日住房紧张和一房难求的状况不见了。过去我曾经住过的大集体宿舍,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光荣“退休”了,至今已“闲耍”多年。1998年国庆节前,我第三次搬进了建筑面积为135平米的三室双卫两厅的住房。我的住房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我高兴地对女儿说:“从今以后,我们成了有产阶级了,有了自已购买的一套住房。”当晚,我们一家人很开心,谈得最多的话是党的政策好,祖国恩泽好,厂里领导好。


  改革开放后的高坝电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把高坝电厂勾勒成一个美好的家园,打造成一个宜居的小区。我的三次搬家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住房条件一次比一次好。从我住房三级跳,折射出高坝电厂旧貌变新颜,令人欢欣、令人鼓舞。在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我怀着感恩的心情,草写此文,仅以此表达我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寄托我对祖国母亲的祝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高坝电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