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综合正文

刘家峡水电站光耀西北大地四十春

2009-09-15 10:35来源:互联网关键词:水电站发电机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的国内第一座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水利发电站,这四个“自己”,足以让几代中国人引以自豪。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那是倾全国之力和建设者全部心血的得意之作,是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得意之笔。新中国成立之初,望着东逝的黄河水,毛泽东主席坚定地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根治黄河水患摆上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议事日程。1955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专家代表齐聚西花厅,共商刘家峡水电站建设中遇到的泥沙、库容问题,敦促专家尽快拿出解决方案;1956年3月工程开始初步设计,1958年9月27日动工兴建,1966年4月,邓小平亲临刘家峡视察工程进展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虽然机械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水电建设者们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战,古老的刘家峡沸腾着青春的热情,激扬着无边的干劲,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肩扛手抬,干劲冲天:


  1960年1月1日,实现黄河截流。


  1969年3月29日,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


  1974年12月18日,全厂五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全国第一座装机容量百万千瓦级以上大型水电站胜利建成!


  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程历时13载,耗资6.35亿元,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核定出力116万千瓦。凭借人拉肩扛,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气概,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奇迹,涵盖了一系列中国水电之最:


  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


  中国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走访参加过水电站建设的老人,他们这样说:那时根本没有什么机械,全靠的是人力。建设大坝的材料都是用人工、用肩挑或者推着独轮车运来的。那时物质非常匮乏,大家每天就吃一点点窝窝头,或者就着青稞面。建大坝混凝土浇注要用振捣器,国产的功率不够,要配置功率高的就得从苏联进口。但我们国家立志要自己施工建设刘家峡水电站,于是,干部和工人们都穿着胶鞋,像跳舞一样在大坝上面踩踏,用人力去振捣。结果当然是混凝土振捣得不密实,整个坝都不牢固。大坝内的石子都是松散的。后来由于很多原因建设停工了。


  1964年大坝开始复工建设,没有经过振捣的大坝被炸掉重建。从这时起,开始改变单纯依靠人力来修建大坝的方式,使用了吊车和一些简单的机械。参加建设的工人一天只管简单的三餐,只有一点点补贴,几乎都是义务劳动。但凭着一腔革命热情,大家没有怨言。那时候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但大家热情高涨,都为自己能亲身参加建设这样的大型水电站而自豪。当时在刘家峡大坝建设工地上,一眼望去,挑的挑、抬的抬,独轮车来回穿梭,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干起活来真的是热火朝天。


  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始终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发展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得到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后,为调查研究修建刘家峡水电站的具体情况,周恩来总理邀请许多专家在西花厅开会。会上,总理向专家提出问题,水库建成后蓄水量是多少,淹没多少亩农田;从上游挟带下来的泥沙量是多少,如何解决等等。


  1967年10月,正在建设的刘家峡水电站下闸蓄水,因左岸导流洞闸门关闭不严,造成严重漏水。至1968年初,虽然经过多次堵漏,但均未能取得效果。导流洞漏水流量越来越大,水库已有大量蓄水,一旦闸门垮下,后果不堪设想。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他明确指示水电部军管会,解决刘家峡水电站的问题,必须让部里懂业务的领导干部来负责处理。2月8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业务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刘家峡水电站的问题。会上,总理正式提出让钱正英出来工作,并做了重要指示:"依靠群众,一定要把洞子堵牢靠。"会后,派钱正英,杜星垣到刘家峡水电站工地,主持导流洞的堵漏工作。钱正英、杜星垣在刘家峡与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反复研究,共同努力,解决了导流洞的堵漏问题,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进展。水电站于同年10月重新下闸,成功蓄水。


  刘家峡水电站建成以前,甘肃仅有三个孤立的中小电网,电站建成后,不但将永昌、天水和兰州三个小电网连接起来,而且形成了以刘家峡为骨干的陕、甘、宁、青四省区西北电网构架,兼具防洪防凌、调峰调频任务。四十年来,累计发电1775.278亿千瓦时,创工业总产值126.5901亿元,相当于电站投资的20.09倍。如今电站在灌溉、防汛、养殖、航运、旅游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列为国家重点工业旅游项目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破不可思议


  刘家峡水电站自1969年4月1日投产发电以来,走过了整整40个春秋,40年沧桑巨变,40年春华秋实。当时由于生产力条件所限,自主设计的发电设备存在着“先天”缺陷,电站自投运以来,设备安全隐患不断,那时的职工们人虽下班,却心系现场,时刻准备着冲到前方对设备进行抢修。勇敢而睿智的刘电人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甘肃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从1988年开始,采用法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内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历经17个年头,对5台发电机组进行了长达17年的波澜壮阔的系统改造,使机组出力由116万千瓦增加到135万千瓦,净增出力19万千瓦,相当于再建一座中型水电站。


  在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甚至优秀企业家。


  在刘家峡水电厂一提起郭永进,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凭着他一贯的能吃苦、敢啃硬骨头、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的作风,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郭劳模”。就是这位1971年入党,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曾经创造了8天完成大型发电机转子堆叠的奇迹。


  那是1990年的初春,寒风刺骨。当时,正值2号机转子改造,郭永进是发电机班负责清洗总重量约160吨、近10000张矽钢片的工作小组负责人,要把这么多矽钢片,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汽油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累爬下也得脱层皮。厂房里检修场地小,钢片多得摆不开,只能在后方仓库的露天进行。2月的天气,冷风嗖嗖地直往脖子里灌,他和伙伴们克服寒冷天气带来的困难,昼夜奋战在工作现场。钢片打磨下来的细铁屑扎进毛衣,钻进鞋袜,掏不出,抖不掉,经常使皮肉受苦。为了赶工期,每天干到晚上七八点,回家匆匆吃个饭又往现场跑。连续干了1个月,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由于天气太冷,干活一身汗,停下来就浑身冰凉,郭永进得了重感冒,但他并没有因病而停止工作,继续和同事们奋战在矽钢片清洗现场。经过近40天的努力,清洗钢片的任务终于提前完成。紧接着,转子堆叠又迫在眉睫。当时由于机组下压板制造质量问题,整个检修工期已经滞后,各级领导都非常着急,分场决定抽调郭永进负责其中一个小组的工作。郭永进觉得,党考验自己的时刻到了,他暗暗下决心,要在生产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优质、高效、创记录地完成转子堆叠任务,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按照劳动强度,分场下达的工期是用一个月完成堆叠任务,他每天都提前一小时到达工作现场了解进展情况,做好准备,等组员到齐就及时投入工作。工作中,他合理组织,精心安排,为不影响进度,他要求全组人员轮流吃饭。在郭永进的带动下,堆叠转子的三个小组展开了激烈的劳动竞赛,大家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日夜奋战,结果只用了8天时间,转子堆叠任务圆满、优质完成,创造了国内大型转子堆叠的奇迹,从清洗钢片到转子堆叠,共抢回工期39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55万元,受到省局领导的表彰奖励。当时在现场配合工作的哈尔滨电机厂的几位专家看了连连摇头:“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谁知道你们是怎么弄上去的?”


  在1994年7月电力部作出成果鉴定:改造后的2号机由原来的22.5万千瓦增至25.5万千瓦,净增3万千瓦出力,照此计算,每年可增加1.35亿千瓦时的电量,这次改造,是在原有基础不变,难度和困难较大的条件下,增容手段和效果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成功改造。


  那一年,郭永进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


  挑战前所未有


  刘家峡水电站的设备技术改造大量引进了国外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技术含量高、标准严、难度大,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力量,对这些设备的消化利用就成为刘电管理者忧心的难题,于是大量的、实在的培训在技改中同时展开,特别是对焊接技工的培训,使杨清林等学得一身过硬的本领,这本领后来使俄罗斯专家都折服了。


  3号机组改造使用的水轮机是从俄罗斯列宁格勒金属加工厂订购的,由于俄罗斯寒冷的气候和我国西北气候有差异,受环境影响转轮变形无法安装,机组改造工作被迫停工。如果等待俄方专家来厂分析处理时间不允许,若把转轮运到俄罗斯处理又不可能,怎么办?在厂生技部的支持下,电焊班班长杨清林开始琢磨转轮变形原因,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杨清林大胆提出变形原因是由于俄方提供的转轮反变形的量有问题,俄方提供的下凹值是控制在2%,但机组改造要求下凹值只有0.99%。如果把原焊接口刨开处理,由于对钢材性能无法掌握,恐怕对今后转轮可靠性运行有很大影响,经过现场反复分析,杨清林决定对机组进行反变形处理,俄罗斯专家无法接受,因为在国际上这么庞大的圆锥体进行反变形处理根本没有先例,理论上也没有任何依据可查。经过一再考量分析,杨清林坚持自己的观点,俄方仍然持怀疑态度,但勉强同意可以一试。于是,杨清林调来班上的精兵强将任建平、钱永靖、孟建忠、张进冬等经验丰富的同志,用烤枪烤、焊条堆焊加热等办法,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反变形处理,效果非常理想,使变形的转轮完全符合了工艺设计要求,俄方专家高兴地把杨清林拦腰抱起,就地转了三圈,然后翘起大拇指夸赞说:“中国的焊工是一流的,这种焊法从理论上来说无从参考,但在中国却能实现,真的是了不起!”这一幕让在场的人都感动了。


  不容技术纰漏


  “我最难忘的是改造后机组一次性启动成功的那一刻,每次机组开机,一次性启动成功,我的心才能放下来,感觉没有辜负大家的辛苦。”这是我们采访刘家峡水电厂劳动模范、副总工程师容春良时他说的一席话。容春良是一位面容谦和、学者气质的长者,197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动专业,1996年任刘家峡水电厂机械副总工程师,在设备改造的17年中,无论是前期调研、合同谈判,还是技术协议签订、改造方案准备直至改造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身参与、亲力实施。在现场,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十几个春秋,从一个英俊青年到白发染鬓,以他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为设备增容改造做出了重大贡献。该厂机械分场副主任李晓鸣亲切地这样评价他:“我们的老总是老黄牛。”的确,提起容春良,电厂上下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作风严谨,为人朴实,作为厂副总工程师,他主抓机械检修的技术监督。2001年2月3日,整体更换改造完毕投入运行的刘家峡水电厂5号机组发出异常声音,表明机组内部一定发生重大故障。容春良以多年的工作经验,凭机组内部发出有规律的金属撞击声,立刻做出判断,一定是引水板出现问题,当机组打开后,证实这种判断是非常准确的。原来,机组安装时引水板选择材料硬度较高,抗疲劳性差,厚度不够,焊接焊条与本体融化性差,外部环境水轮机本体外动压力高,造成机组运行过程中引水板破裂。他和厂生技部负责人一起,及时制定措施,提出处理方案,为了减少工作量,采用拆卸上部减压管和其他相关部件,将机组顶盖及导水机构整体顶起等办法,浇铸混凝土处理,使5号机组短期内重新投运。


  在发电机组的整体增容改造过程中,容春良每天盯在现场,及时掌握工程质量和实际工作进度,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这样说:“不到现场就会落后于生产的需要,不深入调研,工作就会很被动,坐在办公室里那肯定是干不好的。”在他眼里,容不得半点技术纰漏,遇到与技术规章不符的现象,他决不放过。由于现场工人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常常会因为不理解而发生争执,为了缓和争执,他总是苦口婆心地讲,不厌其烦地教,直到大家从理论上明明白白,对操作工艺清清楚楚为止。在2001年1号机增容改造中,发电机转子叠片和转轮组焊两项重大工作同时进行,容春良作为总的项目负责人,一方面主抓转轮组焊,一方面要解决合作厂家为了抢工期,简化检测工艺,造成的转子叠片波浪度问题,容春良深知,工艺就是保证机组安全的前提,绝不是想简化就可以简化得了的。为了保证质量,厂里做出决定,将出现波浪度的转子全部拆掉重新堆叠,容春良毫不保留地将检测方法悉数教给厂家和技术工人,他每天守在现场,焊工在下压板上每焊一条焊缝,他教人马上进行检测,随时进行调整,直至转子堆叠完全达到要求。


  截至2002年,刘家峡水电厂完成了五台发电机组的增容改造,使电站出力由116万千瓦增加到135万千瓦,净增出力19万千瓦,相当于又建了一座中型水电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又历时5年对辅助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确保了主辅设备均保持健康状态,使厂发电设备长周期安全运行有了稳固的基础。从2006年起,又开始着手解决由于甘肃电网网架结构变化和出力增加造成的“窝电”新问题,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的330千伏GIS开关站在1720平台拔地而起,巍然屹立,使电站送出方式更加合理,主设备可靠性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记得1996年7月3日朱镕基总理视察刘家峡水电站时,对刘电技改工作做出指示:“设备老化问题是全国老企业、老电厂普遍存在的问题,刘家峡水电厂在设备改造方面的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所以设备改造工作不仅要继续搞,而且速度要加快。”今天我们站在刘家峡水电站1720平台巍峨的330开关站前,那银色的输电线发出熠熠光彩,改造后的主辅设备以青春的英姿向四面八方输送清洁电源,这也许是对朱总理要求的最好实践。刘电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着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从这里发出的每一度电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都满含着刘电人对电力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正如刘家峡水电厂厂长朱国海所说:“几代刘电人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奏响了刘电人艰苦创业、和谐发展的时代强音,汇聚了刘电人最美好的回忆和最宝贵的财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电站查看更多>发电机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