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甘肃送变电公司:继往开来绘华章

2009-09-22 14:08来源:互联网关键词:输电线路送变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代代甘送人终年奔走于崇山野岭、戈壁荒滩、风餐露宿、不畏艰险,用青春和汗水,用满腔的热情,用勤劳的双手装点河山,输送光明,与祖国共成长,在祖国的电网建设发展历程中,以其豪迈情怀、无私奉献,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书写了共和国电网建设的辉煌篇章。


  我国第一条330千伏“刘天关”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330千伏秦安变电所;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葛双输电线路;第一条75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第一座750千伏超高压兰州东变电站;第一条±800千伏直流经线路工程和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工程的建设,在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电压等级提高的每一台阶上,都清晰地镌刻下了甘肃送变电公司闪光的足迹,为祖国电网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造就了“陇电铁军”


  甘肃送变电公司在上世纪五十年末,伴随着新中国开发黄河水电资源的强劲东风应运而生,一个难得发展机遇向甘送人迎面扑来,这就是我国第一个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上马建设。甘肃送变电公司的创业者有支援大西北的老一辈创业者,有六十年代末国家分配来的大学生、中专生、中学毕业生,有七十年代自己培养的大、中专生,还有改革开放后历届电力技校生等。每一代甘送人都意气奋发,为企业贡献了汗水和青春,这支队伍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从五十年代创造单日立杆塔数量全国纪录、出席全国群英会的谷盛民,到全国劳模李云山,“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建伟……英模辈出,群星璀璨。正是拥有了这支队伍,南征北战,屡创佳绩。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甘肃送变电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新老甘送人携手比并肩,掀开了企业发展的新篇章。走出甘肃,告别封闭;奋力改革,不甘落后。大胆创新,革除陋习;敢为人先,勤奋务实。一个欣欣向荣的甘肃送变电在世人面前崭露头角。经过几代“甘送人”的艰苦创业,甘肃送变电公司由弱变强,从当初的工程处发展到了今天的大型电网建设企业。在2008年初的南方抗冰救灾、恢复重建战斗中,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广大干部职工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和困难,热血融冰,铸就忠诚,为国网、南网取得湖南、贵州、云南抗冰救灾、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外展示了良好的陇原铁骑形象,为甘肃电力争了光,成为一支具有专业素质高、施工能力强、胸怀大局、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送变电专业施工企业,为国家电网建设和打造坚强电网做出了贡献。


  “陇电铁军”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新中国的逐渐繁荣昌盛,伴随着甘肃送变电公司的成长壮大,从一支弱小的数百人的施工队伍,发展到今天国家一级施工企业。从黄土高原到巴山蜀水,从粤桂大地到云贵高原,从白山黑水到长江三峡……,施工足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葛洲坝工程会战、直升机放线、长江大跨越,转战两广、氢气球放线,云贵川征战、氦气飞艇牵引导引绳,跨出国门,技术援助,抗冰救灾……无一不展现甘肃送变电铁军雄风。许多年里,甘肃送变电公司技术经济数据名列前茅,以其实力雄厚,竞争能力强大而享誉电建市场。送变电人穿越沧桑,改变的是容颜和历史,不变的是精神和信仰。


  从1958到1968,是甘送“创业的十年”。其重要标志,包括110千伏老君庙至嘉峪关送电工程、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建设配套工程和兰州电网工程。在老君庙线路施工中,谷盛民创造了日立砼杆50基的全国记录,当选为水电部劳模,到北京参加群英会和国庆观礼。在“文革”期间施工的嘉峪关至镜铁山输电工程,以及1964年施工的新疆昌吉至呼图壁输电工程,以施工环境条件极其恶劣而为老一辈甘送人所难忘。甘肃送变电公司在初创的过程中,建成了兰州、天水、金昌、酒泉4个独立的110千伏电网。


  从1968到1978,是甘送“崛起的十年”。“崛起”的标志就在于: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厂——刘家峡水电站所在省的送变电企业,甘送自然而幸运地成为全国第一个330千伏刘天关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者。而为了适应该工程建设的需要,在当时的体制下,国家从武汉、北京、山东向公司调配了近400名输配电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从兰州市和省内各专县招收了800名初、高中毕业生。由此,公司的施工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急剧扩大了一倍多,一举成为全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送变电企业之一,职工队伍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千余名新生代,在最早创业的老一辈甘送人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长起来,不仅成为建设全国第一个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生力军,更为甘送在改革开放年代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1978到1988,是甘送“腾飞的十年”。“腾飞”的主要标志是公司施工队伍大规模走向全国。1979年,挟建设刘天关工程之余威,甘送以其雄厚的实力,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一个500千伏平顶山至武汉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者。在该工程以及紧接的500千伏葛洲坝至双河工程建设中,甘肃送变电公司首次实行了投产、节约、质量等系列的物质奖励办法,创造和采用了落地式摇臂抱杆等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参战的各兄弟单位中名列前茅,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很高赞誉。之后,甘肃送变电公司承建了全国第一个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及省内外的一系列重点工程。


  从1988到1998,是甘送“辉煌的十年”。这一时期,甘肃送变电公司承建了国内数十条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省内330千伏网架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效益和很高赞誉。获得了全国建筑业500强、全国先进施工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等荣誉称号。企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继续在全国送变电行业名列前茅。


  从1998到如今,是甘送“奋争的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甘肃省内330千伏网架基本形成,外部的竞争日趋剧烈,工程成本大幅攀升,企业社会负担加重,企业的施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种种不利条件下,甘肃送变电公司上下努力拼搏,取得了很多成效。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一个750千伏、第一个1000千伏和第一个8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在2008年年初圆满完成了赴湖南、云南、贵州抗冰抢险的艰巨任务。多种经营方面建成了集餐饮、娱乐、药业、百货为一体的诚信商贸大厦,特别是创办了有较高效益的机具研制和导线加工产业。甘肃送变电公司先后荣获甘肃省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甘肃送变电在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50年的考验,是一代代甘送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创业、在刘家峡电站投运中迅速崛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展翅腾飞、在市场经济风浪中走向辉煌、在复杂形势中努力奋争的50年。


  建设坚强电网“科技领先”


  甘送人从35千伏逐级跨越了110千伏、220千伏、330千伏、500千伏、750千伏、±800千伏、1000千伏一个又一个新的建设高度,从1958年至2008年年底共完成输变电项目750项,建成输电线路长度逾22000公里,变电站210余座。纵观50年发展史,每次历史性的跨越,都与领先的技术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甘肃送变电公司建司初期,由于施工技术手段落后,线路施工几乎全部依靠人力来完成,所以人海战术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作为甘肃送变电公司发展壮大基石的330千伏刘(家峡)-天(水)-关(中)输变电工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时现场施工主要靠人抬肩扛、组立杆塔紧线靠人推绞磨”,前公司经理张世金说:“1968年为了适应刘天关330工程的施工需要,职工人数增加到2061人”。“放线都是人工进行,将导线从线盘上扒下来,再盘成小圈,每两三米就有一个人抬着。”一个参加过该工程施工的老职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有时在山区架线,山很高,从山底下一直到山上杆塔处都是人,蜿蜒而上,整个一条龙,样子很壮观。”那个时代的人极具革命和建设的热情,服从组织、服从指挥,一声令下便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曾创造了日立混凝土π杆41基的纪录,人力是决定工程进度的首要条件。


  70年代后期,随着省内工程项目的减少,甘肃送变电公司确立了“立足省内,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到了500千伏工程建设,1979年11月,河南平顶山-湖北武昌500千伏输电工程的开工,为甘肃送变电公司加快技术装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该工程采用了大量的进口设备和材料,引进了许多与之配套的工器具,进口工器具的广泛投入使用,基础施工以钢模板替代木模板,杆塔组立以钢抱杆替代木抱杆,提高了施工质量,也降低了施工成本,尤其是机动绞磨的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借助与国内、国外同行的交流,施工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自主研制的落地式内拉线摇臂抱杆组立大根开铁塔技术,获部级科技三等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1980年投入使用的加拿大T50-4H张力机,使甘肃送变电公司成为国内最早采用张力放线施工技术的单位之一。随后在参加±500千伏葛洲坝至上海直流输电线路长江大跨越施工中,又成功采用直升飞机展放导引绳获得成功,引领了全国送电线路施工技术创新和飞速发展。因此可以说80年代科技领先是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飞速发展的原始动力源。


  80年代末,随着基础、组立杆塔施工工艺、技术的日趋成熟,甘肃送变电公司科技创新方向也逐步从施工工艺改进转向了工器具研制和开发,1986年成立的机具研究所如今已发展成了具有研发生产大型牵张设备的机具制造公司。从90年代开始,伴随着可拆卸混凝土搅拌机、小型发电机、电动扳手等大量小型机械设备和工器具的广泛运用,送电线路施工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施工现场开始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型转变。


  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电网建设步伐,750、±800、1000千伏等特高压工程的陆续开工,使工期紧、任务重的矛盾日益突出,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送变电企业不断加大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投入,2000年在330千伏平凉~兰州东输电线路工程中进行氦气飞艇展放引绳试验并取得成功,并在四川220千伏冷~蓉线路首次采用氦气飞艇进行林区放线,获得业界高度赞誉。今天氦气飞艇、动力伞等展放引绳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林区、重要跨越放线施工,既提高了功效又降低了青苗赔偿费用。2002年公司开发研制的大截面导线牵张设备SAQ-250液压牵引机、SAZ-50×2液压张力机,应用于全国第一条采用72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500千伏龙政线中,以技术先进、性能优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体积小、重量轻、运输便利得到了专家和前来观摩的同行一致好评,并获得2004年度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如今,甘肃送变电公司自行开发、研制、加工的各种截面钢抱杆,可满足各种塔型组立;尤其是SAQ/SAZ系列牵张设备,不仅满足了公司的各种截面导地线、光缆的张力展放需要,目前已行销全国,并获得了同行盛赞。


  2009年,甘肃送变电公司先后承担了国网公司900平方毫米扩径导线、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现场展放和钻扩桩机械开挖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国网公司在甘肃送变电公司承担施工的750千伏武白输电线路工程上,相继进行了900平方毫米扩径导线和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展放试验,这两次新型导线的成功试验,为降低工程造价、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电网做出了贡献,对推动“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国网公司又在甘肃送变电公司承担施工的±800千伏向家坝至上海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皖1B标段上,进行了特高压工程掏挖基础机械成孔工艺试验,此次试验的成功,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精度,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特高压工程在国内没有任何可遵循的标准和规范,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有限,欠缺实际工程经验,工程的首创性决定了它要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伴随着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全面建设,甘肃送变电走上这一崭新的舞台,中国电网建设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以高昂的斗志、饱满地激情开拓进取、乘胜前进,朝着“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发展,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新型电网建设企业迈进。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50年的发展历程中,用诸多的第一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从狭义上来讲50年走过的轨迹就是一个技术、工艺的发展史,50年来,甘送人走遍了祖国23个省市区,参加了7次电网等级的升级建设,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同时,甘肃送变电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伊拉克、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承担输电线路及电气安装工程,倍受瞩目。


  春华秋实同庆贺,继往开来绘华章。伴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契机,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将秉承“诚信立业、甘送真情”的企业核心理念,展示和弘扬“甘送”精神,在建设坚强电网、服务和谐社会的广阔舞台上,为祖国的电建事业谱写出承前启后、再铸辉煌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输电线路查看更多>送变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