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电力成为上虞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手

2009-12-21 17:38来源:互联网关键词:电气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投资6226万,新建高低压线路163公里,新增、分设141个台区,增加配变容量13130kVA,完成40个村的建设任务,直接受益农户1.6万户——这是今年浙江上虞市供电局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的一组数据,也是继去年建设完成113个村、10个电气化乡镇、跻身省A类新农村电气化县之后,该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从用电合格村、表改村、两网改造到电气化,数十年间,上虞电网在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全力助推,让全市20多万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奔跑着,幸福着……
  能亮的都亮起来,改写停电历史
  “看来今年除夕,你可以放心过个团圆年,再也用不着一夜跑个两三趟,忙着修这修那的了”。在下管芦山村电气化村验收现场,村民们拿供电所职工董小忠打趣,后者一脸开心。
  芦山村建于虞南覆卮山上,平均海拔400米,371户人家。除樱桃、茶叶以外,劳务输出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只有逢年过节才团聚热闹,也是村里用电最旺盛的时期。而当时村里仅有一台50kVA配变,难以承受如此剧涨的负荷冲击,每到除夕,家家户户打开电器,点亮电灯,想要“能亮的都亮”,彻夜长明之际,不是这家开关跳掉,就是那户熔丝烧断。于是,家住附近的董小忠自告奋勇担当起了义务内线修护工,十年来,他舍小家为大家,为村里处理过不下百起停电故障。
  自从投资近200万的电气化项目启动以来,董小忠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他知道,有了3台总容量240千伏安的新配变和5公里多的新线路,这个小山村除夕夜停电的历史将彻底改写,村民终于可以实现“能亮都亮起来”的愿望了。
  旧貌换新颜,用电更安心
  “那是变了个样儿,电杆高了,电线整齐了,用电更安心了。”说这话的是东山文化发祥地、东晋名士谢安隐居地、上浦东山村的一位周姓村民。谈起电气化建设前后的变化,他和他的邻居们自豪得很。
  东山再起。作为全镇第一大行政村,东山人发扬东山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鼓励农业、发展工业、开发旅游,生活、生产形势一片大好,村民们再也“不差钱”,把一台台空调、冰箱搬进了家里。见此情形,村干部急忙向政府反映,要求加入电气化村行列。为赶在盛夏用电高峰到来之前为人们送上强劲电能,2009年5月,供电部门投入306万,在村里拉开了电气化序幕。针对村居密集,弄堂拐角众多的情况,供电部门还科学设计,大胆引入集束导线、非晶合金变压器等新材料、新设备,减少线路布点,美化环境,提高电能质量。
  巍巍东山石,青青东山湖。完成了电气化改造的东山村,线路格局巧妙、工艺精良,看着都是一种视觉享受。
  用电观念同步改变
  除了用电环境的改善,同步转变的还有人们的用电观念。驿亭贾家村就是一例。
  地处上虞东大门的贾家村很早就跨入了新农村行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原有电力设施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配套。因此,今年一开春,当电气化建设队伍开进村里的时候,惠民工程就受到了极大欢迎。村里迅速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以村干部为组长的电气化协调小组,全力配合施工。并且,表前表后同步驱动,除供电部门投资的300万以外,村委出资、村民集资13万对农灌线、接户线进行改造,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还新装了148盏路灯,“到了晚上,灯火通明,和百官城区根本没什么两样”。
  该村贾书记说,以前变压器产权归村里,后面发生故障要村电工处理,每家每户还要分摊线路损耗,现在,供电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开展科普宣传,电力知识在村里越来越普及,群众的用电观念也在逐步发生转变,知道要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电气化的到来,广大农民兄弟不仅可以尽情享受新电力带来的可喜成果,并且正在成长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理念的新农民群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气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