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假如给南方装上暖气 能源新格局的四大猜想

2010-02-09 13:46关键词: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善意的假设,总能连带出较为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求证。“假如给南方装上暖气”这个命题就是如此。
      
      
      
      可能的效果之一:有效拉动内需
        
      不久前,一位长期致力于能源效率研究的学者,在回答本报记者提出的“假如给南方装上暖气”问题时表示,让南方的冬天更舒服些,不能靠大量燃烧煤炭,可以用加快发展核电的办法,来应对增加南方供暖可能带来的电力负荷增加。
      
      其实,以核电为代表的能源结构调整项目开工,正是近来我国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一环。
      
      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在能源领域,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开工建设重大能源项目,加大能源领域投资力度,提振信心,拉动内需。
      
      其一,是加快核准和开工建设一批影响重大的能源项目。目前已经核准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三个核电站,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经核准的3个核电站,恰都位于南方地区。
      
      此外,去年12月,国家又启动建设宁东煤电化基地,同时开工8个煤炭、电力、煤化工项目,包括设计产能2200万吨的煤矿项目,440万千瓦坑口电站项目,一条1335公里的宁东至山东的±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还有一个全国建设规模第一的聚甲醛项目。这些工程投资巨大,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
      
      据初步估算,仅3个核电站1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就涉及投资1200亿元;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干支线全长5300公里,投资930亿元,仅钢材就需400万吨,如考虑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
      
      现在看来,核电、西气东输二线东段等项目的开工,既有利于保障我国南方地区的能源供给,又拉动了内需,提振了信心。若是相关地区能够统筹协调,操作妥当,南方的冬天,恐怕不会再如今天这般“难捱”。
      
      其二,紧急下达中央财政安排的能源投资资金。
      
      中央财政增加了农村电网改造资金20亿元、城市电网建设资金20亿元、核电、风电装备国产化支持资金8亿元。国家能源局以最快速度组织电网公司订货采购,变压器、绝缘子、线材、开关等设备生产厂家立即开工生产;8亿元能源装备国产化支持资金也在最短时间内下达到一重、二重和电气设备制造集团。
      
      正如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所言,这两批资金下达快,直接拉动投资作用明显。
      
      其三,加快核准规划内的能源项目。2008年四季度核准9个电源项目共1550万千瓦,12个煤炭项目共5100万吨产能,以及6个电网项目和6个石油天然气项目。
      
      以辩证联系的眼光看,这些能源项目,都能成为“让南方朋友冬天更舒服”的重要契机。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现其中的需求。
      
      中电联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位快速回落,各月用电量增速持续放缓,去年四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但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小,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继续增速不减,固然有消费刚性的因素,但其中的消费结构升级因素、生活改善愿望因素,也不可回避。怎样满足其中的需求,考量着南方,也考量着全国。
      
      记者近日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下一步,我国将加大对“短板型”、“欠账型”、“调整型”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增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同时也将对优化能源结构意义重大、带动效应明显的核电项目、风电项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关系全局和战略安全的煤、电、油、气跨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石油、天然铀等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和城市油气配套管网,加大投资力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如给南方装上暖气”,不一定能够付诸实践,但增加对经济社会的能源保障,有效满足城乡居民的能源需求,却已经摆上了日程。
        
      可能的效果之二:调整电力结构 
      
      “假如给南方装上暖气”,电力是不遑多让的主角儿。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南方地区本已酸雨多发,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电力供暖为主,相比煤炭要来得实际些。
      
      一方面,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是想让南方朋友冬天过得更舒适些,另一方面,这个假设提出的本身,也是出于调整电力结构的积极考虑。
      
      正如国家能源局负责人所言,从中长期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电力需求增长的空间还较大,当前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应抓住电力需求放缓的机遇,大力调整电力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和积极推进改革。
      
      “抓手”之一,是发展热电联产。
      
      这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现在约有50多万台工业锅炉,建设热电厂取代工业锅炉,全国每年可节约2亿吨标煤。发展热电联产,要以集中供热为原则。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消息表明,
      
      在大中城市,国家将鼓励建设30万千瓦等级的热电机组;在工业园区,鼓励建设背压供热机组。同时,国家还将加强热电联产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在线监测,防止借热电联产之名新上小火电机组。
      
      “抓手”之二,是建设大型煤电基地。
      
      这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增强能源供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大型煤炭基地、整装煤田、
      
      低热值煤集中产区,国家将大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并从规划源头抓起,统筹考虑煤炭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电站布局、市场空间、输电通道等一揽子问题,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坑口电站。
      
      “对这样的煤电一体化项目,要优先予以核准。”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本报记者曾赴安徽淮南采访报道两淮煤电基地竣工,来自上海、浙江的一些专家表示,跨区域合作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将有效整合资源,成为满足能源需求的有力保障。
      
      今年,国家将推进呼伦贝尔和宁东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向辽宁300万千瓦、山东400万千瓦的送电能力;启动锡林郭勒盟煤电一体化项目和山西煤电基地项目建设,向华北、华东等负荷中心送电;继续推进陕北、蒙西、两淮、贵州煤电基地建设。
      
      “抓手”之三,是继续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
      
      正如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所言,这两年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取得积极成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受到了各方欢迎,对提升电力工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上大压小”的路子是对的,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加以推进。要完善政策,特别是要解决好关停电厂的职工安置问题。
      
      这位负责人表示,要充分利用当前电力需求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上大压小”的步伐,扩大小火电机组淘汰的范围,对在役时间长、
      
      煤耗比较高的小火电机组,关停容量可考虑放宽到12.5万千瓦、20万千瓦。今后3年,分别计划关停1300万千瓦、1000万千瓦和800万千瓦,相应建设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5000万千瓦。
      
      “抓手”之四,是大力发展核电。
      
      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能源,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也不存在大运量、大距离的燃料运输问题。目前我国核电装机仅占电力总装机的1.1%,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世界核电消费2.73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61%;而我国大陆核电消费626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消费仅为0.77%。我国发展核电潜力很大。
      
      此外,在加强电网建设方面,我国将努力实现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优化电网结构布局,合理确定输电范围,多通道、多方向输送电力。
      
      坦率地讲,上面这些工作,有些与“假如给南方装上暖气”的假设直接相关,有些联系并不紧密,但若细心寻找,我们总能觅得其中蕴藏的科学发展良机。
        
      可能的效果之三:优化煤炭发展 
      
      不论专家们是否赞同“南方供暖主要用煤”,煤炭始终是我国能源领域内最重要量级“选手”。讨论“给南方装上暖气”的假设,就不能绕开煤炭这一我国主体能源。毕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是客观国情。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三,生产和消费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很快,2002年~2008年,我国煤炭产量平均每年增加2亿吨,年均增长11%,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国煤炭行业也面临严峻挑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煤炭企业集中度不高,小煤矿多,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煤炭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煤炭运输能力仍存在严重的瓶颈制约。
      
      这些都要求我们,我国煤炭工业必须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务”之一,是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优先安排大型基地内的大中型煤矿项目,继续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大中型井田地质勘探、现有生产煤矿及选煤厂技术改造,建设安全高效矿井,推进产业升级。扶持大集团发展,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励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发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中的骨干作用。
      
      “要务”之二,是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目前,全国小煤矿还有1.4万家,平均规模18万吨。我国将利用当前煤炭需求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关停和整合小煤矿。采取措施解决小煤矿小、散、乱、差等突出问题,继续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型煤矿。通过规划和政策支持,从体制和机制上提供保障,促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要务”之三,是抓好安全生产。我国将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管理、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扎实抓好安全生产。
      
      “要务”之四,是促进煤炭运输新通道建设。要利用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推进煤炭铁路运输“卡脖子”路段建设。
      
       如何把“给南方装上暖气”的假设与推进煤炭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恐怕会迸发出更多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意。
      
      
      
      可能的效果之四:成为更多“杠杆” 
      
      若是能对“给南方装上暖气”的假设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善意的假设中,其实还蕴藏着许多重要机遇。这们不妨把它们称之为“杠杆群”。
      
      “杠杆”之一,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比方说,不久前开工的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将极大方便沿线城市、乡镇居民生活,改变居民用能方式,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
      
      更重要的是,该工程与横跨三国、同步建设的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有丰富的境外资源和国内的应急气源做保障。项目运营后,天然气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沿线中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用气市场。
      
      显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这条“长龙”,既提高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地区居民生活品质,也成为我国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今年,我国将加强国际能源对话交流。充分发挥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不断密切与能源资源国和主要消费国的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能源合作环境。
      
      “杠杆”之二,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比方说,在促进规模化发展方面,我国将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
      
      国家已经明确,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促进我国风电健康发展,加强风电建设管理,不断完善政策,坚持以风电特许权方式建设大型风电场,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逐步建立我国的风电产业体系。
      
      此外,加快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也应该成为改善南方地区居民冬天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
      
      太阳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能源。我国将对太阳能利用技术稳步发展,积极推进。一方面,对热能消耗大、占地面积大的政府建筑、商业建筑要逐步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另一方面,还将启动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太阳能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杠杆”之三,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正如一位能源专家所言,目前电煤价格实际存在着“动力煤市场价格与电煤合同价异步并存”的双轨制。CPI的回落趋势以及国际大宗能源资源商品价格下行,为进一步完善电煤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为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改善发电行业经营状况,也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前不久,中电联一位专家表示,如果煤、电双方因为价格的巨大分歧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加上国家保增长措施效果显现后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引起的电力需求上升,极有可能再次出现较大面积缺煤停机的情况,极大影响处于恢复期的经济运行。随即,这位专家提出了明确建议――着力解决电煤问题,确保电力长期经济运行。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一是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电煤协调,确保短期电煤供应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二是要积极协调煤炭和电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电煤供销关系,建立“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三是要建立起政府各有关部门宏观领导和协调、行业中介组织参与、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符合市场规律、适合中国国情、煤情、电情的电煤供需衔接机制,等等。
      
      “杠杆”之四,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其实,提出“假如给南方装上暖气”,也是把命题同样抛给了北方地区。要知道,在供暖一事上,北方居民也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一方面,集中供暖之下,北方居民个性化的取暖需求得不到满足,分户计量、自主采暖被现实掣肘,大量“为了更暖和而愿多付费”的多元需求,被紧紧地捂在身下。什么才是以人为本的供热与采暖,是一个更多表现为“从发展中来,到发展中去”的长远命题。
      
      另一方面,在愈发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对供暖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高。但这个“高”,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把水烧得再热一些,把供暖的期限再长一些,而是我们应当把目光瞄准最优化地利用有限的供暖资源,让供给能力能够积极灵活地顺应多样化的供暖需求,并更好地处理供热的公益属性和商品属性间的关系。
      
      如果把这些问题和计划经济存留的“传统南北地区供暖分界线”摆在一起,南方和北方,就能交流碰撞出更多积极的火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