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人物正文

肖永立:梦绕魂牵皆为电,独行特立勇争先

2010-06-17 09:32来源:中国电力教育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在他身上具有一种刻苦钻研、超越自我的理想追求,有一种胸怀远大、忠诚祖国的高尚情操,有一种吃苦耐劳、负重前行的奉献精神。他承继着电力企业的光荣传统,又显现出时代赋予的鲜明特色。他就是肖永立,一位首都电力自动化行业的见证者和经历者。
  “梦绕魂牵皆为电,独行特立勇争先。”这是北京楹联副会长孙德成先生写的一副楹联,赞颂的主人公就是肖永立,一位集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于一身的电力工作者。
  在一个春暖花开,天朗地润的日子里,我们在电力公司的办公室里见到了这位久负盛名的电力工作者。
  一个梦,电力自动来实现
  电网自动化技术是集自动控制理论、微电子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类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自动化技术的升级革新。而北京电网自动化技术还处在初创时期,没有统一规范的企业标准,而且各类不同厂家的自动化设备、管理软件程序种类繁多、功能多样,自动化设备与电网运行实际情况耦合匹配性非常差。
  当时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电力公司变电公司的肖永立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电网控制模式将步入一个电子化与数字化交相辉映的时代,就这样肖永立开始了电力自动化的探索之路。
  谈到当初是怎样与电力自动化结下不解之缘的问题时,肖老师略加思索,说道:“这或许要归因与自己中学时就开始对物理科目的热爱吧。”起初他是对于无线电充满了好奇,物理实验更是他的强项,就这样带着对电力自动化的梦想,肖永立报考了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其中的一员。然而一次不经意的感冒,引发的风湿病造成了他终身行走不便,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业和乐观的心态。肖老师平静地给我们回忆起上大学时的情景,那时的计算机技术初显端倪,Dos系统、Windows系统刚刚兴起,计算机“286”、“386”风行一时。尽管他所学专业为电力自动化,但电网大量的信号和控制装置仍延用继电器、电磁互感器等系统。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他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网控制系统必定要从继电器走向集成电路,再走向微机管理,这是一条曲折而艰辛的路,他坚信,“自动化控制是电网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是非常幸运的一个人,本身我就喜欢电力自动化这个专业,毕业后正好分配到电力公司。”谈到最初走进这个行业的感受时,肖老师作出了上面的回答。1996年,北京电力自动化处应运而生,科班出身的他但任起技术负责人的重任。
  从此,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电力自动化的建设当中,办公室的书桌上,资料室的架子旁,设备区的工作处经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如今的肖永立已是电力自动化方面的专家,正在思索着对自动化专业后续发展核心的攻坚。
  一条路,技能培训育人才
  在电力自动化行业,肖永立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专家,一名精通变电站自动化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技术管理各个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从一个普通职工逐渐提升为班长、工区技术部负责人、自动化处主任工程师、继电保护自动化处副主任,在他成长的同时见证了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
  一个电力自动化专业部门的技术带头人,由他组织完成的各项科技成果项目中,获得华北电网有限司一等奖1项;获得北京电力公司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他撰写的论文《在SCDA系统中实现统计功能》、《VQC装置的限值理论及实现》、《集控站遥控操作时防误闭锁措施的实现》等,分别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为电网自动化的发展贡献了他的一份才智。
  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年轻的电力工作者,肖永立带领着他的团队成立了“技术创新工作室”,并且担任技术顾问。他非常注重新员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与考核,是每年对新员工培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对于自己在电网自动化方面的经验,肖永立从来都毫不保留地与其他技术人员分享。以前电力流行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随着电力自动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简单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承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将经验心得与大家分享。2007年,肖永立在内部网页上开设了“肖永立技术交流论坛”,他担任论坛主持,论坛设有自动化专业、二次专业、技术交流、
  企业管理等栏目,工作之余,肖永立常常上网帮助大家解答疑难问题,183人的自动化处,每年都有上万条帖子。尽管有些累,但是他还是乐此不疲地忙碌着这件事情。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培训和探讨。在工作现场,他坚持将所了解和掌握的技术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在场的工作人员,如果是普遍性问题,他就在工作结束后专门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和探讨。
  为了使电力自动化技术更加标准化,肖永立起草了《集控站及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验收标准》、制订了《自动化专业现场工作的危险点及防范措施》参与编写了《电网自动化用户化技术规范》、《自动化设备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材料,利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管理,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了设备的健康和现场工作安全,进一步推动自动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的实现

    一身劲,奥运电力有保障
  2008年奥运会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每逢大事,电力系统都会处于全系统的紧张与忙碌之中,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随着“绿色北京”首都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出,电力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清洁能源,变电站作为在更大范围内高效输送电能的绿色平台,作用更加突出。肖永立开创的首都电网自动化专业发展虽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在电力生产中,如何将自动化技术更加准确、更加可靠地应用则是肖永立和他的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
  无疑,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首都电力保障和运行的一次大大的考验。__为奥运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清洁能源,完成北京对世界的“绿色奥运”承诺,使处在发展期的电网自动化技术面临提升的机遇,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为了确保北京奥运会电力保障万无一失,从2007年开始,史无前例的“0811”工程在北京电网全面铺开。肖永立成为了这场攻坚战当仁不让的领军人。攻坚战主要有两大任务,一类是改造棘手北京老旧变电站,另一类是新建变电站。老旧站改造技术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误碰关联电气回路,造成电网停电事故。为了确保老旧站改造安全顺利进行,肖永立带领他的团队,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各个奥运工程现场,用行动不便的双腿跑遍了京城168座变电站,打响了一场奥运电力建设的攻坚战。
  工期紧、任务重,为了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肖永立总是鼓励大家:“活要精细干,不能出任何差错,时间不够,就把休息时间让出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白天他奔波在新旧站解决实际问题,晚上他又会同厂家技术人员钻研技术资料,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忍受着身体的病痛去医治京城电力自动化领域出现的每一处顽疾。
  在肖永立们的努力下,北京电网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短短两年间,北京地区变电站无人化率指标就从31.6%提高到62.2%,同事们说,肖主任就是一杆旗,插在哪儿,哪儿就有方向。
  2008年,奥运赛时保障期正式到来,长达三个多月的奥运保电任务历时之久前所未有而且在夏季大负荷与奥运保电的双重考验下,做到万无一失的标准之高前所未有。
  而肖永立用他坚韧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完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保电大战,他认真制定了《电网自动化奥运供电保障应急组织工作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自动化事故处理预案》等42项保障预案,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北京电网奥运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一项项工程改造
  任务也如期完成:
  8521套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校验完毕;
  178套变电站(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维护调试完毕;
  220kV变压器保护全部实现
  100%微机化;……
  一腔爱,继往开来续辉煌
  电力工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往往越是天气比较恶劣,电力工作者越是要冲到最前线去处理那些破损的电力设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通过电能输送交织起一百多座110kV、220kV变电站,共同构成覆盖首都广袤区域恢宏的电力网架结构,支撑着首都经济飞速发展的电力能源供应。变电站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的电能供应中枢,它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也决定着地区供电能力,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那时,传统变电站内大量的信号和控制装置采用的还是老式电磁继电器系统;大量的二次电缆充斥着电缆沟内的每一个角落;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表计和信号灯仅仅依靠着运行人员来回繁忙的监视和记录;故障情况下的供电恢复时间冗长……对此,肖永立也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电网自动化事业不会是一条坦途,要达到成功彼岸需要跨越无数的荆棘和曲折”。在电力行业工作16年的岁月了,肖永立早已习惯了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方式,在16年的岁月中,他用行动不便的双腿走遍了北京大
  大小小的变电站,为电网数字化准备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在2004年,新的技术突破呈现在肖永立夜以继日的努力中:他主持研发的通讯电压监测仪、基于负荷变化调节的VQC程序等4项科技成果在生产实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通讯电压监测仪的研制,完成了电压合格率等数据的远端上送,创新实现了变电站远程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基于负荷变化调节的VQC程序的开发,改变了传统48时段无功限值设定做法,创新提出了以负荷为依__据的自动调节定值理论。一项项科技成果的成功运用在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降低运行人员劳动强度上显现出了科技进步的强大力量。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改造,如今北京地区220千伏变电站52座已全部实现自动化,110千伏变电站150多座大部分实现自动化,变电站实现了远程遥控、遥测、遥信、遥调、遥视,以及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的目标。肖永立感慨地说,过去的变电站控制盘是人工操作,现在全部是微机控制,轻点鼠标,各种数据信息尽收眼底,事故处理更加快速,设备运行更为安全。电网自动化使北京电网调控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了响应国家电网公司打造坚强的智能电网号召,北京电力公司很早之前就进行了尝试。在这之前各大电网公司都在搞数字化变电站,北京地处首都,对于电网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因此新技术的应用上,相对比较谨慎,早在06、07年的时候就开始论证,迟迟没有进行试点,肖老师说现在已经在菜市口建立一个变电站,应用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估计在2011年可以投入使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北京电力公司在2008下半年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平台”这样一个生产管理模式。一个中心是指北京电力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三个平台是指输电网平台、电网平台、变电平台,三个平台对北京电网设备进行时时监控,同时进行生产流程管控,对生产数据进行跨平台的使用,把数据汇集到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为公司整体决策把握北京电网、电缆、输电、配电几大设备的运行监视和决策。这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办法,不仅提高了生产管理、营销方面的技能,尤其是增加智能电网的管控手段。
  多少个寒来暑去,多少个日日夜夜,肖永立从没因自己的病而耽误工作。同事们说,“肖主任的手机全天开着,不管时间多晚、天气多不好,只要一个电话,耳边就会响起肖主任亲切的声音,遇到棘手的问题他总是开着残疾车赶到现场”。风湿病最怕寒冷,肖永立常年穿着厚衣服,骑着残疾车腿上要盖上厚被子;天热时,他从不敢享受空调的凉风,总是裹上长衣长裤。为了工作,肖永立忍受着治疗带来的痛苦:膝关节扎针输药、用蜜蜂的毒针蛰疗、大把大把地吃药……同事们劝他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他每天的日程总排得满满的。奥运会前,好不容易联系上医院,让他作膝关节手术,但由于变电站自动化改造正紧锣密鼓,无暇住院;奥运会后,又是建国60周年大庆,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住院的事一拖再拖,而风湿病却日益严重。单位几次安排他疗养,他总是说:“我是主管生产的主任,离不开呀!”同事们说:“看着他每天拖着病腿奔波在施工现场,看着他消瘦的身躯坐在电脑前,看着他用不灵便的手认真地画图纸,我们真为他心痛。劝他也没有用,他总是乐呵呵笑对一切。”“乐观向上,人生才活得精彩”,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当工程最紧张的时候,他会来到现场与大家同吃同住;当碰到难解的问题时,他会安慰大家“别着急,再试试”,当同事聚会欢庆时,他又亮起了歌喉,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得浑厚有力……谈到对他们熟悉的肖永立同志时,同事们如是说:肖主任有着乐天的性格,不知忧愁;肖主任有着谦恭的品德,胸怀开阔;肖主任有着人格的魅力,感染身心。
  
  
  肖永立简介:
  肖永立同志现任华北电力技术院工程技术院级专家,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已15年,积累了丰富的自动化专业方面的工作经验,现任继电保护自动化处副主任。多年来,他从具体的实际工作做起,先后从事过:设计、施工、测试、调试、传动、技术管理等,全面覆盖了自动化专业的二次、RTU、VQC、综自系统等设备,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工作和技术管理经验。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项目多次获奖;在电力系统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编写了多篇自动化专业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2007年主讲并录制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系列多媒体培训教材》,2008年2月由中国电力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电力公司变电自动化技术一级工程师;2006年被授予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首都劳动奖章、中央企业知识性先进职工;200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遴选为国家电网公司工程技术类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优秀专家。201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自动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