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报道正文

暴风雪中 他们在守望——记玉屏供电局2011年抗冰保电新闻宣传组

2011-01-12 08:57来源:玉屏供电局作者:杨军关键词:抗冰保电玉屏供电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谯晓晖、杨军)在2011年1月初玉屏供电局抗冰保电的各个工作、抢险现场,活跃着一支年轻、富有朝气的特殊的团队。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在鏖战冰凝,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玉屏供电局抗冰保电新闻宣传组。

这是一支团结协作,工作热情高涨,善于捕捉新闻亮点的团队,由“老、中、青”三个新闻资历层面的骨干人员组成。抗冰保电工作全面铺开后,他们立即按照事先划分的责任区域,火速赶赴抗冰一线的一个又一个的抢险现场,守望在冰天雪地中。用手中的笔、照相机、摄像机和敏锐的新闻触角让我们及时了解灾情进展,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结识了一位位抗灾英雄,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社会大众的信心、换来爱心的传播。

“定海神针”——肖中林

肖中林,党群办主任,是这支团队中最“老”的人员,不是年龄老,而是新闻资历老。在玉屏供电局,他从2000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在中国电力网、贵州电网公司网站等媒体发表稿件1000余篇,对外发稿量最多、稿件质量最高。他坐镇抗冰保电新闻宣传组,有如一根定海神针,坚定了大家做好这次抗冰保电新闻宣传工作的信心。

抗冰保电工作开始后,肖中林每天早上8点都要召集新闻宣传组进行任务部署,强调宣传重点。晚上,他还要对各小组采写回来的新闻进行点评、总结,指导新闻人员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全然不顾自己的高血压,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经常忘记吃他办公桌上大大小小药瓶里的药。同时,他还要亲自带队跟随抢险队员穿山越岭,在凛冽寒风中捕捉珍贵的镜头,记录和传播电力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可歌可泣的风采。

元月6日,为了确保玉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新店乡朝阳尖坡村的供电,肖中林和青年突击队员们一早就动身出发了。朝阳尖坡村是玉屏供电辖区最高点,海拔989米。在其它许多地方的冰雪都融化得差不多时,该村依然是冰雪封沉,供该村供电的输电线路覆冰依然很厚。从玉屏供电局新店供电所到朝阳尖坡村民组大约有15公里的路程,平时也就是二十多分钟的时间的路程,但由于凝冰封路,他们只能从离尖坡十公里处背好工具、抢修材料等步行前进。

在零星的冻雨中,肖中林与青年突击队员们柱着拐杖,顶住刺骨的寒风,艰难地往尖坡上爬。一路上,厚厚的凝冰犹如玻璃一样透明,既滑且硬。在大家相互掺扶下,经过你拉我一把,我帮你一下的努力,两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工作地点新尖400伏支线源头。工作人员经过片刻的休息后立即投入到了人工除冰、清理供电通道的工作中。肖中林也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不顾山顶冰滑路险,不停的变换位置,寻找最佳角度对工作场景进行拍摄。随着导线上厚度达5-10毫米的冰凌一块接一块的纷纷散落,随着一簇簇、一棵棵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杂草和树木的倒覆,肖中林也拍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脑海中构思了一个又一个的文稿片段。回到局里后,他用一篇《冬日暖阳南网情》有力的讴歌了玉屏供电局青年突击队、党员突击队和工人先锋号不畏艰险抗冰保电的精神风貌。

“新闻枢纽”——杨军

杨军,生产技术部计量专责,属于这支团队中的中生代人物,从2005年10月开始兼职新闻工作。至今在中国电力网、贵州电网公司网站等媒体发表文字稿件300余篇,在贵州电网公司网站、铜仁电视台、玉屏电视台发表视频新闻90余篇,对本局的安全生产、电网建设和经营服务等工作进行了较好的宣传。

在本次抗冰保电新闻宣传中,他任务繁杂。首先,他作为本局的新闻联络人,上负责和贵州电网公司、铜仁供电局、玉屏电视台等媒体;下负责和本局各部门通讯员的联络。每天除了将各部门通讯员的稿件汇总,发送至各个媒体,还要将本局每天在各媒体发表的抗冰保电新闻稿件进行统计,发送至铜仁供电局。同时,他作为本局外部新闻网站的管理人员,还要将所有通讯员的稿件进行编辑,录入网站,确保本局人员和广大群众快速、多渠道的了解玉屏供电局抗冰保电工作进度和开展情况。而且,每天深入一线摄像、采访回来后,他还经常在办公室写稿到深夜,对摄像内容进行采集、编辑,争取第一时间将文字稿和视频稿发到各媒体。因为经常早出晚归,女儿3天没有见到爸爸的面,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总是说:“快了,快了。”

1月7日14点,他刚完成10千伏兴王线贵州王台变的抢修采访。在回来的路上,又接到铜仁供电局新闻部通知:220千伏玉屏变电站110千伏玉石线受持续低温和凝冻的影响故障跳闸,正在紧急抢修,要求他进行现场采访,杨军又马不停蹄的赶往110千伏玉石线现场。他与巡线人员一起步入地形陌生且复杂的凯里地区岑功县境内。在沟壑纵横、荆棘丛生的线路通道上记录了巡视工作人员的艰难跋涉。晚上20点,他又顶风冒雪跟随铜仁供电局和玉屏供电局的抢修人员奔赴离变电站30余公里,装设有避雷器的55、56、63和64号杆处,拍摄抢修过程。因杆塔离公路还有一段距离,车辆无法到达,他和抢修人员打着应急灯步行上山。离山顶越近,路上的冰雪越厚、越多。没有雪的地方也满是泥泞,随时有滑倒的可能,但他坚持和大家一起深一脚、浅一脚的步行半个小时后,到达了64号杆塔下。在抢修人员有序开展工作时,杨军也在零下2摄氏度和冰冷的寒风中开始了摄像、拍照,并用一篇《凝冻深夜的紧急救援》记录和见证了电力工人高度的责任感、极强的敬业精神和强大的战斗能力。

“巾帼须眉”——陈馨

作者: 杨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抗冰保电查看更多>玉屏供电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