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运维访谈正文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

2011-04-20 13:30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关键词:风电光伏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卢院士说,如果我们真正实现了智能电网,第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损耗。主要的损耗在哪里?是在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供电网中。而且100%的用户是接在低压侧的。所以我们要减少网损,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配电供电网和用户。

网络损耗极小化,所带来的节能减排的效果是巨大的,若把全国网损降低两个百分点约相当节约了一个3千万千瓦的火电厂!大致相当每年节约2千亿千瓦时的电能及其相应的煤炭燃烧量。用时髦的说法这就是低碳电网。

智能化的第二大好处就是,可以解决我们几十年来耗费大量资金却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用电高峰和后夜用电的低谷的“峰谷差”问题。各国往往为了每天的几个小时的用电高峰,而不得不留下为数颇多的“热备用”容量,还要建不少调峰用的抽水蓄能电站。为“保峰填谷”花费的设备和电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如果建成了智能电网,每个用户都装有智能电表,电网公司每隔一小时发布给用户后六个小时的电价曲线,以此来调控每个负荷群的用电行为。使全国约3亿个负荷群成为调整负荷特性曲线的主体。到那时即使全部火电机组退出调峰,峰谷差的问题亦会迎刃而解!为达此目的还是要求电价机制进行改革,要有科学的灵活的电价机制,而不是带有超“额”用电罚款性质的电价政策。否则智能电网的建设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到头来就只不过是赶时髦。

发展智能电网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可以带动一个更大的智能电器产业链。例如每个用户都装有一块智能电表。这样整个中国就会有三亿多块智能电表的产销量。再加上数以亿计的高低压开关柜,嵌入IT技术使之成为具有双向通讯能力的智能开关柜,这又是一大产业升级。另外还有数字变压器和数字变电站以及用户侧的智能有源和无源的无功补偿装置,再加上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中的高密度蓄电池等等。智能电网的发展可以引发出一个庞大的智能电网产业链,这是我们经济转型、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领域。

谈到目前对智能电网看法上还有哪些误区,卢院士认为一刀切,要求全国各个地方智能电网都按一个模式建设,是一个思想误区。应该各个省市自治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通信接口必须要采用国际标准。想用一个“模子”“克隆”出全国所有的智能电网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大区或省电力系统需要建设智能调度控制中心(SmartEMS),而低压配电网却不必要。这种看法也要改变,其实地区调度包括县调也需建设自己的配电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即(Dispatch-smartEMS,D-EMS)。

为建设智能电网,卢院士认为应该完善一些特殊技术和政策:比如网络自愈(重构)技术,以降低用户停电率为目标的智能继电保护,双向通信的智能仪表的推广使用。还应该出台分时电价政策,每小时滚动预报未来6小时的期货电价。以电价为杠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充分调动用户改善负荷特性曲线的积极性。出台分时电价政策,要允许试点。而这个举措只靠电网公司不行,还需要国家物价局、发改委能源局、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这样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实现巨大效益。同时建议出台用户从电网吸取无功功率的收费制(而不是靠低功率因数罚款)。无功收费应合理透明,每日报给用户收取无功费的金额,这将成为降低网损的一项重大科学决策。

卢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1936年生,安徽芜湖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多年从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控制的研究,开拓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推动了学科发展。所著《输电系统最优控制》是该领域中外第一本专著,获国家奖;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最优励磁控制器已用于多家大电厂,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国际上首先将非线性系统微分几何理论用于电力系统,创立了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新体系。著有《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一书。《非线性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学》专著于2001年由美国KLUWER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