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抢盐潮”显示核电科普长期缺位

2011-05-05 09:48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核电科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范必所说的“差距”,也是很多核电业内人士的共同感受。有人表示,我国核电站建设中公众参与度不高,一旦发生情况,大家对核电的不信任就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要公众接受核电,必须经过参与和认知的阶段,以前缺失的现在必须都补上。”

记者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就公众对核电接受度、认知度的分析研究寥寥无几。从一些研究文献来看,以基于社会学视野的量化研究和对比分析为主。其中,江苏田湾核电站投产前曾在距核电站0-30km范围内的27个村、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核能的担心和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当有可替代的能源时,绝大多数人选择其他能源而不是核电。

“影响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因素比较多,如何掌握公众对风险的认知规律,改善信息传播途径及方式,让大家科学地认知核电、核能是当前必须着手做的。”相关研究人员如是表示,“公众越是对什么东西陌生,越是会质疑和担心。”

科普需人性化多样化

2009年4月,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中国政府共同主办的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李干杰曾指出,中国发展核电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包括了公众宣传工作严重滞后,部分公众心存疑虑的问题。

眼下,国家核安全检查团正在几大核电基地展开全面的安全检查,而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工作同时在陆续进行中。

一位核电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以企业牵头的科普活动毕竟规模小,而且比较零散,有相对的地域局限性。“近几年,随着我国核电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组织了相关的宣传活动,但是有针对性的、面向公众的宣传缺少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往往是每个阶段的工作做了,但是在关键时刻,都衔接不上,都得重新来过。”该人士坦言。

核电专家彭士禄与张禄庆在《日本福岛核电厂严重事故的启示》一文中指出,我国核电发展三十多年来,各核电厂都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从这次波及全国的抢盐风潮就可见,要使人们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提高到理性地对待核电的利益与风险,还要做相当多的工作,应当讲究科普宣传的人性化与多样性。当然,归根到底还是要确保运行核电厂的安全可靠,让事实说服公众。”两位专家表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