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从无到有、到强 电力支撑起新西藏

2011-07-25 18:03来源:国家电网公司关键词:国家电网西藏拉闸限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月19日早晨,小雨过后,拉萨市的空气格外清新宜人。在群山环绕、白云映衬之中,布达拉宫更显壮丽雄伟。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两万多名群众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前,怀着喜悦之情,共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在庆祝大会上,群众代表、拉萨市达孜县塔杰乡巴嘎雪村党支部书记拉巴说,现在,我们的生活像蜜一样甜,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安详自在,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用上了方便明亮的电……

60年来,西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开启了繁荣进步的光明前程,也使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足祥和。

然而60年前,西藏刚刚和平解放时,百业待兴,电力工业也不例外,当时连1千瓦的发电装机都没有。到2010年年底,西藏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97.4万千瓦,年发电量24亿千瓦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西藏电力工业不断发展进步,初具规模。

从零开始

电力工业体系初具规模

西藏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时,电力工业没有发展。高原的漆黑夜晚只有松明子和酥油灯微弱的光亮。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西藏电力工业发展。1955年3月9日,国务院会议决定,由中央拨款,派工程技术人员进藏修复拉萨夺底水电站,新建日喀则小型火电厂。1956年7月,日喀则80千瓦燃油火电厂建成;10月,恢复重建的夺底水电站(660千瓦)建成,西藏电力工业实现新的开篇。

1959年,西藏大部分党政机关仍在用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仅拉萨、日喀则地区形成电网雏形。电网设备差,拉闸限电是普遍现象。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西藏的发电装机只有8000多千瓦,年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但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当时除拉萨、日喀则等少数地方外,多数地方的农牧民还是与电无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中央召开第三、四、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藏电力工业发展步伐加快。羊八井地热电厂、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厂、昌都金河水电厂、阿里狮泉河水电厂、拉萨直孔水电厂和雪卡、老虎嘴等一大批骨干电厂陆续建成,部分县、乡、村相继投产一批小型水电站和光伏电站。西藏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并率先开展了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经历电力管理体制一系列更迭之后,1997年,西藏电力公司成立,迈出了向公司化运作转变的第一步。

2007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来到拉萨,与西藏自治区领导共同为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揭牌,并就推进“十一五”西藏电力发展、实施“户户通电”等达成共识。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西藏自治区政府参股的西藏公司组建后,自治区政府领导评价,这对理顺西藏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建立中央与地方资产的资本纽带关系,实现西藏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揭开了西藏电力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电网公司始终高度重视西藏电力事业,组织多批次、多层次的生产、安全、信息等帮扶专家组进藏,投入帮扶资金10亿元,为西藏公司解决设备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供电“卡脖子”等问题,促进西藏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电源发展离不开电网支撑。60年来,供电线路在高原上不断延伸,形成了藏中电网(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和昌都电网、阿里电网“一大二小”的格局;农网建设改造、“户户通电”工程,使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受益;“电力天路”将于年内投入运行,将西藏电网与国家电网联结在一起。

“十一五”末,西藏电力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点多面广的电力体系,所有县、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通电。

户户通电

让光明和幸福遍及高原

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县古露镇出产纯正的藏北牦牛酸奶。那曲是西藏的主要牧区,牦牛奶品质好,家家户户做酸奶都很拿手。可酸奶容易变质,牧民们长期以来都只是自家吃。有人曾想过外销,可对当时刚用上太阳能的牧民来说,只是个美好的心愿。

2007年,国家投入扶贫款帮助镇上成立奶制品加工厂,41岁的巴珠被推举为厂长。可收来的几百斤鲜奶不到一天就因日晒高温而变质,外地来的酸奶订单不敢收,急坏了巴珠。

以前,农牧区电网接受过几次建设改造,但覆盖范围较小,管理标准不一,设备老化、线径细、供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牧民生产生活发展带来的用电需求。

正是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西藏电力建设发展会谈纪要》和《关于共同推进西藏自治区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

此后,西藏“户户通电”工程开始实施。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这项民生工程,西藏公司迅速落实措施,组建相应领导机构,并与7个地市政府签订了建设协议书;7个地市电力公司也成立相应机构。2008年4月18日,西藏“户户通电”工程在拉萨市郊的郎寨村开工。工程推行农网标准化设计,严格执行建设管理制度,确保质量。

高原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条件艰苦,使“户户通电”工程与内地相比投入人力更多,周期长,成本大。但考虑农牧民的经济条件,“户户通电”工程中,农牧民住户家中安装的电表和入户线等设施都是免费的。

通电后,古露镇加工厂添置了控温设备和冰柜、包装机,酸奶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巴珠说,厂子年收入40多万元,电的成本只占十分之一。一位牧民说:以前每家挤15斤鲜奶只产1斤酥油,卖二三十元钱,现在15斤鲜奶就能卖到100多元。

通过互联网,巴珠了解了不少专业知识。现在,离酸奶厂不远的空地已经弄好了地基,他们打算再建一个冷藏室和化检室,引进较好的乳酸菌,把产品销得更远。

古老的酥油灯成为历史。目前,西藏自治区用电人口近241万,占总人口数的82.25%。

青藏联网

为西藏提供坚强电力支撑

“当天边升起一缕缕曙光,高原上映出银龙的脊梁,你从那高高的唐古拉走来,为雪域送来不竭的力量……”一首藏族民歌风格鲜明的《跨越》响起,把青藏联网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设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如今,“电力天路”正如歌中所唱,像一条飞跃的银龙,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纵贯雪域高原。

2010年7月29日,青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它是西部大开发23项重点工程之一,是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光明线、幸福线。

国家电网公司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根本解决西藏缺电问题、服务西藏青海跨越式发展、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增进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投资建设了这条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输变电工程。

“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自主创新、绿色环保、拼搏奉献、平安和谐”,是“电力天路”建设自始至终所遵循的要求。公司专门组建工程建设总指挥部,靠前指挥,加强领导,建立了科学严密的保障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环保水保和医疗后勤保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和生态保障措施到位,确保全程实现“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后遗症、零鼠疫传播”和“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发生政治敏感事件、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的“四零三不”目标。

广大建设者战高原、抗缺氧,御严寒、斗风雪,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发扬“老西藏精神”和“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工作作风,铺设着这条“电力天路”。

这个7月,青藏联网工程全线架通,今年年底之前,工程将投入运行,结束西藏电网长期以来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缓解西藏缺电状况,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为西藏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

更加充足、安全、洁净的电能进入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家中。“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精神在雪域高原传递得越来越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家电网查看更多>西藏查看更多>拉闸限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