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报道正文

风电快速崛起的奇迹

2011-08-02 09:05来源:能源中国关键词:风电装机海上风电风电机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风电迎来政策利好;2007年,中国风电市场增长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风电装机容量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提出的风电装机1000万千瓦的目标;2009年,国内首座、也是亚洲首座海上风力发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3台机组并网发电;2010年,风电新增装机1892.7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4473.3万千瓦,双双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国内风电龙头龙源电力风电控股装机容量全球排名升至第三位。

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谁能想到,短短五年的规模化发展,就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同时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风电机组生产国。

中国为什么将目光倾注在风电产业上?全国政协常委张国宝对记者详细解释道: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水能发展成熟,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其所产生的移民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生物质能目前成本较高,其技术还有待提升;而潮汐能、波浪能则是多见诸于学术,实际运用中并不多见。因此,“与其它可再生能源相比起来,成熟的技术、较低的成本是风电发展的优势。”张国宝说。

中国风电的发展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国家对其倾注了怎样的心血?它又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风电——辉煌的五年

谈及风电的发展历程,业内许多人都颇有感触。“风电真正发展起来,可以说是近五年的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告诉本报记者,“中国风电用五年时间,以跑步的速度完成了西方风电大国几十年走过的历程。”

推算起来,风电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二十五年。1986年5月,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成马兰湾建成,其安装的VestasV15-55/11风电机组,是由山东省政府和航空工业部共同拨付外汇引进的。此后,各地又陆续使用政府拨款或国外赠款、优惠贷款等引进了一些风电机组,风电在中国开始成长。

1994年起,中国开始探索设备国产化推动风电发展的道路,推出了“乘风计划”,实施了“双加工程”,制定了支持设备国产化的专项政策,风电场建设逐渐进入商业期。但由于技术和政策上的重重障碍,中国风电发展依然步履维艰。每年新增装机不超过十万千瓦。到2003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仅56.84万千瓦。

2003年,国家发改委组织了第一期全国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将竞争机制引入风电场开发,以市场化方式确定风电上网电价。截至2007年,共组织了五期特许权招标,总装机容量达到880万千瓦。

在中国风电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去年8月31日,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风电场全部34台华锐风电SL3000风电机组,顺利完成海上风电场项目240小时预验收考核。中国成为继欧洲之后,最先拥有海上风电的地区。

先进机型的开发对风电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要让中国真正生产好的机型,国外才会把好的机型拿过来。”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对本报记者表示,在2005年之前,一些国外厂家在国内推广的机型甚至处于生命周期末端,而如今,这个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成功了,但成功的背后,谁也不知道我们当时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有的外国专家表示,中国现在陆上风电都没研究好,不要好高骛远地去发展海上风电。我们与他们接洽海上项目时,他们要价都非常高。”秦海岩回忆道,“后来华锐自主研发出了3兆瓦离岸型机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风电技术并不落后于人。”

“看得见的手”——政府功不可没

万事开头难,怎么能让企业愿意干风电?国家发改委从2003年独创了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制度,至2007年共组织了5次,这是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风电上网电价政策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对合理制定价格、推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许权招标项目使企业开发风电有利可图,同时,竞争使风电成本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去年开始,这一成功经验引入了海上风电。

风电产业的分水岭是2005年,其间我国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这为我国风电起飞铺就了跑道。中国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对本报记者描述到:“《可再生能源法》是我国风电发展最大的保障,有了它才有了随后一系列促进风电发展的政策,才有了我国今天的风电奇迹。”

后续出台的政策中,最重要的莫过于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因为它触动了风电产业的核心内容——价格。文件规定,全国按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相应设定0.51—0.61元/千瓦时的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对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进行了完善。发展风电不再是为核准新建火电指标的手段,而是盈利的新手段。谢长军告诉本报记者,2010年,龙源电力风电控股发电量达100.9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2.5%;风电售电收入达人民币46.13亿元。

2009年底,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将满足中国15%的能源需求。这对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规模和节奏提出了空前的期望与要求,也是对风电发展的又一次重新定位。“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应运而生。这八大风电基地位于甘肃酒泉、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新疆哈密、河北、吉林西部,以及江苏和山东沿岸及近海地带。

以甘肃和内蒙古为例。“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两个清洁工,东风和西风”,这是酒泉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描绘,言语中带有不少无奈。而自被确定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以来,酒泉人有了“飞天”的感觉。短短几年,河西走廊凭空腾起三千余座白色风机,总装机容量达55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的17%。据统计,2010年酒泉工业园区总产值234亿元,同比增长320%;税收2.52亿元,同比增长256%。

数字也许枯燥,但河西走廊的人民却有切身感受: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5076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180元,增长12%,当地16000人从事风电工作,配套服务业以近30%的速度增长……

2015年,甘肃风电装机将达到1271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成为真正的“陆上风电三峡”。

与甘肃一样,内蒙古风电的发展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到2011年6月底,全区累计并网风电装机1278万千瓦,增长17.6%,风电发电量157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0.7%。其中蒙西电网风电装机约760万千瓦,风电发电量超过全部发电量的12%,已经达到丹麦、西班牙等世界风电发展先进国家的水平。内蒙古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风电发电量在全部发电量中的占比达到15-20%。

眼下,风电界更为期待的《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即将出台,中国的风电产业必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力量

回顾历史,2004年之前,我国风电每年装机不超过10万千瓦,与之对应的是薄弱的产业基础。2005年开始,年新增容量从几十万千瓦达到了4000多万千瓦,实现了连续六年的100%增长。

在市场的带动下,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风电企业开始形成并走向国际。比如“龙源风电”就在“亚洲500最具价值品牌”中排名第89位。2009年12月,龙源电力在香港H股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77亿元,总市值进入世界风电企业前三名。此外,龙源电力还创下中国电力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最大、市盈率最高等多项第一。

风电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了整个风电配套体系的本地化生产。生产整机的华锐、金风、东汽三家企业进入了世界十强;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如生产叶片的中材科技、中复连众、中航惠腾,生产齿轮箱的重齿、南高齿,生产电机的上海电气、永济电机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已跻身世界前列。国外巨头西门子、GE等已开始采购我国风电产品。

另一方面,我国风电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快速起步,并在实现生产制造本地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和平台,逐步掌握了设计核心技术,完成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如为了适合低风速风况,我国开发了与国外技术相比单机容量更大风轮直径的机组,提高了发电量;针对低温等恶劣气候条件,我国在材料选用、部件改进、控制优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

据统计,我国风电企业已经取得了数十项的发明专利。华锐的3兆瓦、5兆瓦、6兆瓦双馈机组以及金风的3兆瓦直驱风电机组均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海上风电也已起步,34台华锐3兆瓦机组已经屹立于我国东海,并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及价格垄断。龙源来安风电场(20万千瓦)项目投产发电则是标志着我国首座大型低风速风电场正式建成。

“中国风电2015年要实现1亿千瓦的装机容量,2020年要实现2亿千瓦的装机容量。”秦海岩说,“若企业继续坚持质量为本、技术创新之路,再加上政策支持,中国风电将会引领全球风电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装机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查看更多>风电机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