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忆“亚洲第一土坝”的建设者

2011-08-02 18:15来源:曲靖日报关键词:云南电力工业水电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上世纪70年代初,一座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蓄水土坝在云南会泽县毛家村落成。这座高达82.5米、蓄水量达5亿立方米的“亚洲第一土坝”当时在国内乃至全亚洲都屈指可数。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电建设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如今,这座从上世纪50年代中开始建设的“拦河土坝”随着时光的流逝,也走过了40多年的辉煌历程。

早在新中国诞生后的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出“努力发展电力工业”的战略目标,拟建以礼河电站是国家建五个大型电站之一。刚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政治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困难,加快工业建设的步伐。1958年动工建设的 以礼河电站,两年后因国际环境的变化被迫下马。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虽然国家经济还没有从根本上好转,但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停工的电站工程又动工了。当年,在没有机器设备、施工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不到10年时间,“大土坝”筑起来了,以礼河四个梯级电站发电了,参加电站建设的工人们转战新的电站建设工地,开辟新的“战场”。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这支水电建设大军当年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甘为祖国的电力贡献青春的精神,我至今难忘。当年参加“会战”电站的水电建设者在大庆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鼓舞下,建设者们为早日建好云南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从1956年起就投身于以礼河建设工地,开始他们艰苦创业。

60年代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结束后,我于1963年由城镇来到建设 工地工作。这年国家经济全面恢复,停建多年的以礼河四个梯级电站及毛家村土坝的建设开始上马,数万名建设者分布在相隔几十公里的工地上开始新的“会战”。 在那生活艰苦、工作紧张的年代,青年工人工作积极,表现出色,有的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和党组织,我本人20出头也被接纳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我认实一位四川电建来云南参加毛家村大坝“会战”的老工人,名叫刘金洲,50多岁,由于年龄偏大在单位他是脱产的工会干事,虽然他当时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 但他的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切的印象。这位老同志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他只有初小文化,平时不管风吹日晒,每天一上班他的工作就是到工地搞宣传,穿着补丁的他, 拿着一个自制的旧铁皮“土话筒”, 为了给干得热火朝天的工人鼓干劲,用他较浓的川话宣传工地上的好人好事。他手中的稿子全是用香烟壳写的,字迹也写的歪 歪扭扭。在当时的环境下,老刘的“喇叭筒”为党的事业发挥了一些作用。过去像老刘一样的人当时还有很多。大多数建设者想得最多的就是,来以礼河建电站,在 这里度过自己火热的青春,早些完成电站建设,为祖国多作贡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云南查看更多>电力工业查看更多>水电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