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东莞发电史--木炭机组发电点亮城区第一盏灯

2011-08-10 11:15来源:东莞日报关键词:变电站木炭机组发电用电需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东莞什么时候有了第一盏电灯?哪怕是地地道道的老莞人,也未必能回答。 

时代在进步,电力在发展。从第一座变电站到第144座变电站,电力为东莞人民带来生机与活力,成为东莞工业的血脉,以及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几如水和空气。 

东莞7月享受50.6万千瓦西电 

1028亿度电,2010年从遥远的西部送到广东。但从今年7月份看,西电送广东电力230万千瓦,约占广东电力供应能力的32%,东莞享受其中的50.6万千瓦。 

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电网运行系统,目前南方电网已形成“八交五直”十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跨越千山万水,将每一度电送到广东。其中,我市500千伏横沥变电站的穗横甲乙线连接穗东站,穗东站有±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楚穗直流,该线是西电东送的一条主要通道。 

西电东送,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开发水电和火电,然后把清洁的电能输送到东部,从而既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满足了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截至今年6月底,超高压公司共计输送西电5667亿度,其中向广东送电4732亿度。目前,西电东送线路总长14300多公里。 

汽车沿着曲折的东莞老城区道路,来到细村坭围巷。 

新中国成立前,东莞有发电厂6家,莞城电灯局是其中之一。“左手边的建筑就是当年莞城电灯局所在地。”今年81岁、当年在此工作了39年的陈燊激动地对记者说。要不是有向导的带领,外人很难找到这个地方。 

这栋苏式风格的建筑在现代瓷砖房边,显得特别醒目。窗户上一颗大红角星,依然清晰可见。从这栋楼发出的电,点亮了东莞县第一盏灯,东莞县人民开始走进了电气社会。今日的莞城电灯局原址已经被现代红砖楼房包围,门前的池塘已经没有踪影,取代的是一栋栋居民房。  

陈燊用手拿着一块小石头,在地上一边画平面图一边向记者介绍当年莞城电灯局原来物品的摆放。“这里是大门,从这进来后的这个墙角,木炭机就放在这。”老电力人本想进去看看当年让东莞城区“闪闪发光”的源头。但历史的变迁,原来的大门已经不复存在,被一居民楼堵住了。 

木炭机组发电 

很难想象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电是怎么发出来的? 

陈燊解释,由于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高山甚少,最高山峰不过千米,河流落差不大,既很少水电资源可利用,也没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力等能源。在这样背景条件下,东莞的电力起步确实是异常的艰难。 

陈燊回忆,东莞从1915年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4年,东莞境内有6家私营电厂开业,依靠的是小型木炭机或柴油机发电。按照创办的先后顺序分别是石龙广益电灯公司、虎门联光电灯公司、莞城电灯局、东莞糖厂、常平电灯分厂和清溪培中电灯厂。 

“莞城电灯局是1918年建立,当时有发电厂的地方只有莞城、石龙、虎门、常平、清溪,供应其中的一小部分地方。”陈燊回忆起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他小心翼翼地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张保存了60多年的工资表。记者数了数,莞城电灯局当时的员工包括经理、会计、出纳、查灯、司机、电器、打磨、斟油、司炉等一共11人。莞城电灯局发电主要设备是2台60匹马力的单杠木炭机,分别带动40千伏和34千伏的发电机。据了解,当时的电压只有60伏,只提供给附近的居民照明用电,而且供应不稳定。“白天一般不发电,晚上才发电,而且不稳定。因为电压低,用的灯一闪一闪的,但比蜡烛好多了。”陈燊如此描述当时的居民用电情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变电站查看更多>木炭机组发电查看更多>用电需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