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项目正文

“电力天路”考验电力设备性能

2011-09-01 15:14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电力天路电力设备直流电源设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力天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它对施工人员技术和勇气的考验,令人印象深刻。事实上,该工程对铁塔、导线乃至电源系统等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同样进行了考验:电力设备需要满足高海拔地区的哪些特殊要求,才能确保工程投运后安全稳定运行?生产厂家如何针对特殊的气象、地理环境制造适应性设备?

应用于“电力天路”的设备,都是精挑细选、精心制造的。

精益求精到这份上才行!

好长一段时间,丁书海都困惑于这个问题:一个看起来与其他项目差不多少的工程,为什么会让好多人都神经兮兮的?

丁书海是山东电力研究院所属智能公司的员工,让他“犯嘀咕”的工程是目前正在建设的“电力天路”。2010年12月,智能公司接到中标通知——为格尔木换流站提供直流电源系统。此后的几个月里,他见识了平时很难见到的场景。

设备到了现场才安心

场景的罕见首先体现在产品研发的复杂过程。一般来说,一种产品有了成熟的工艺和制造流程后,只要按照流程认真生产、保证过程不出意外即可。不过这一次却不是这样。

这一次,山东电力研究院高度重视,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方案,专门召开技术评审和交流会,又派出骨干技术专家小组到生产现场指导工作。“还有一些细得不能再细的措施。”丁书海掰着手指头数着,“产品设计及选型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制定严格的技术操作方案,重新选择产品元器件,改进产品内部模块的多谐振电路……”

后来,他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工程的政治意义重大,容不得半点误差;另一方面是工程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内地,对产品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完全照搬内地工程的经验。以重新选择元器件为例,这是为了提高产品屏体内所用高频电源模块的性能,使其更好地应对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温低的工作环境。

丁书海能够详细了解其中的缘由,是因为他“幸运”地成为产品发货专员。今年5月,经过近半年的紧张研制,所有产品都生产完毕,整装待发。

发货前,技术专家告诉丁书海,一定要检查防水、防潮、防霉、防锈、防震等包装,保证货物在没有任何损坏和腐蚀的情况下安全抵达安装现场。

为此,丁书海和他的同事们忙了两个多星期,经常加班至深夜。“为了能让产品安全抵运格尔木,我们考虑了各种因素。”他深有感触地说。

第一项考虑就是外包装材料的选购。从山东运抵青海,要防潮、防水,要抵御20~30摄氏度的昼夜温差,还要防御无处不在的沙尘。因此,木箱设计必须合理,满足强度要求。比较了多种材料后,他们决定采用免熏蒸胶合板材质的扣件包装箱,不但不易损坏,还便于拆卸。第二项考虑是内包装的缓冲材料。技术人员决定选用EPE泡沫板,弹性好,比较柔软,可以有效避免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因包装物扭曲而损坏。

为了确保设备不出现腐蚀、碎裂等现象,他们还在包装了聚乙烯塑料袋后又增加了一层铝箔袋,抽真空,使其保持常温状态。丁书海说:“5月15日,产品安全运抵格尔木,我那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只有精益求精到这个份上才行!”

体验非一般的调试

5月21日,智能公司调试安装人员焦玉杰、孔祥斌赶到了格尔木换流站。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将负责安装调试该站直流电源设备

他们出发之前就买好了睡袋、氧气袋。受现场施工条件限制,想要休息,就只能在施工单位临时搭建的板房内打地铺、睡睡袋。高原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多端。往往白天还艳阳高照、晚上却风沙四起。“临时搭建的板房密封性较差,每天早上起来,我们身上是厚厚的沙尘,整天像个土人。”孔祥斌说。

在海拔2900多米的地方,一般人都会感到胸闷,更何况要连续高强度工作。焦玉杰、孔祥斌承受着高原反应的折磨,但为了保证调试工期,他们没有退缩,坚持在工作现场。他们完成了三套直流电源系统所有屏间电缆及通信电缆的敷设及安装,并完成了312节800安时蓄电池的连接及电池巡检采样线安装。白天进行设备调试,晚上则配合施工单位,一起进行蓄电池核对性放电试验。和施工单位人员一样,他们也往往加班到两三点钟。

调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现场蓄电池核对性放电试验要在晚上进行,但主控楼内并未安装门窗,环境温度只有3摄氏度左右,无法满足蓄电池核对性放电试验的环境要求。调试人员借来防爆暖气片,做好蓄电池室密封及保温措施,使蓄电池室环境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

焦玉杰说,他的工作的确艰苦,但是他并不抱怨。他身边的其他参建者也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的,这让他的心中有沉甸甸的收获感。

一次次试验到“手软”

事情已经过去3个月有余,但苏海芳至今难忘那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苏海芳是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电力光缆事业部副总经理,特发信息公司是“电力天路”OPGW光缆及配套金具供应商之一。“电力天路”的高海拔、高寒天气条件,对OPGW光缆产品功能有严苛的要求。为了验证和满足这些要求,特发信息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展了一次次的产品试验。苏海芳回忆说,他们几乎试验到“手软”,连试验人员都忍不住发牢骚了。

把OPGW光缆应用到“电力天路”,就必须面对高海拔、缺氧、寒冷、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等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针对人的,也是针对产品的。以低气温为例,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电力天路”沿途的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下8摄氏度,这就使得OPGW光缆的抗超低温性能要求十分严格。

在项目前期,针对工程特殊的气候条件,技术人员就琢磨: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OPGW光缆满足要求呢?

“第一步自然是选用合适的光纤原料。”苏海芳说。他们圈定了著名光纤供应商康宁公司生产的抗低温超低损耗光纤(ULL光纤)。他们利用该种光纤研制出相应的OPGW光缆后,迫不及待将它放入试验室。

“试验也有顺序,从自己的试验室到检测机构的试验室,从半成品到成品,反复检测。”苏海芳说。

光缆先在特发信息公司技术中心试验室进行零下65摄氏度到80摄氏度循环试验,要知道,温差这么大的试验项目此前还从未有过。检测人员连续几天守在试验室,对光缆进行反复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归档。试验期间,一名试验人员因长期工作,造成精力不集中,未及时将试验数据归档保存。大家只好又重新进行了检测。

在所有关键试验项目合格后,该批光缆又送往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而在正式进行生产时,特发信息公司又对光纤余长、纤膏填充等各个关键环节严格监控,要求检测人员反复对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测。

反复检测多了,员工发起了牢骚:“产品的各项参数都已经证明合格,有必要这么反复检测吗?”回答员工的则是:“再检测一次,确保没有问题!”

苏海芳说,在高寒、低温、缺氧地区,环境对光纤的衰减要求极为严格,进行第二次返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必须要为今后运行维护的方便考虑,绝对避免产品出现任何质量问题。这就是他们不厌其烦一遍遍检测的原因所在。

□讲述

四方股份副总工程师范暐:

“电力天路”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建设的海拔最高的输电工程。由于远离内地,产品运往现场是一大问题。春末夏初时,青藏高原因为冻土解冻,导致道路变形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发生较为严重的路面翻浆。在这些路面上运输产品,车辆会颠簸得厉害,给设备运输造成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用了加强包装的方式,尤其是对屏柜门上的玻璃等易碎部件进行了加固。我们还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一是用户因为工期的缘故,经常将屏柜长期放置在室外,站内条件较差;二是位于格尔木的站区基本在戈壁边沿,风沙很大;三是拉萨站海拔在38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雨水、大风、强光、低温会频繁出现。针对这些,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对设备的防护,降低潮湿、风沙等影响。同时,提前发货,预留足够的运输时间。

襄樊国网合成绝缘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红军:

“电力天路”海拔高,紫外线强,强紫外线对复合绝缘子外绝缘材料的影响较大。研究证实,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下的复合材料,其分子链容易断裂,使外绝缘子老化,影响产品使用寿命。这就要求对复合绝缘子外绝缘材料的抗老化性能、高海拔地区气压下降与击穿电压的关系问题、多雷区域的防雷击问题、防覆冰问题、防风沙问题等进行系统研究、试验。

我们针对强紫外线问题,调整了材料配方。在材料选用上,一律采用纯度最高的白炭黑、硅胶等。这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外绝缘过早老化等问题的出现。能够为“电力天路”建设助一臂之力,我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誉感,那是一种书写历史的感觉。想想未来,这条为西藏人民带来幸福、连通了西藏和内地的线路也有我们的努力,那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天路查看更多>电力设备查看更多>直流电源设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