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调整能源战略 推动低碳转型

2011-09-21 09:00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低碳煤炭清洁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的大连达沃斯论坛,用了“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的主题。论坛主题反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体现了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关注,契合了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追求高质量增长的核心理念。对于能源来说,政府将实行总量控制,选择更清洁的能源结构。应该说明的是,相应的能源战略调整需要一个前提,即充分理解我国的能源现状和发展所面临的约束。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说明,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过程基本上同时进行。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具有GDP和能源需求高速增长的特征,也有能源电力消费的刚性特征。无论资源禀赋和政策取向如何,GDP和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与电力消费增长则基本上是1比1的关系。

对比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虽然有能源稀缺程度、环境空间、技术水平等不同,但是,目前我国的许多经济发展问题,如高耗能、高排放、粗放式经济增长、重工化经济结构、能源效率低等都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符合发展的规律,是经济增长的阶段性问题。快速增长的经济常常是粗放的,快速增长和效率很难兼顾。这不是说中国不需要节能减排,而是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难度;不是说政策没有作为,而是说政策的力度和节能的决心需要更大。

处于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格局不会有太多的变化,需要应对的问题应该也大致差不多,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经济低碳转型。围绕政府的低碳目标,“十二五”我国低碳相关的能源政策要点需要相应调整。

如何理解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刚性问题?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近47%。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是62%,大约还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这将从两方面对能源需求产生影响。首先,城市人口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2.5到3倍;其次,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铁,而这只能在国内生产,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的钢材和水泥。

如何理解我国的能源稀缺约束?我国能源稀缺问题是相对于人口总量而言的,一旦消费,任何资源都将可能稀缺。中国能源稀缺问题也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的。相对于中国的能源需求,国际市场太小;今后的能源稀缺导致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能使我们处于任人宰割的位置。因此,能源稀缺将制约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中国节能的一个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我国的环境约束?环境约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开采和利用直接影响环境,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的所有方面。只要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将无法根本性扭转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局面。只要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排放也将相应增加,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约束。

如何理解我国的能源安全约束?我国目前能源安全主要指石油安全,对外依存为55%。随着需求增长,我国天然气进口迅速增大,对外依存已达12%。煤炭进口今年就有可能达1.5亿吨,国际煤炭市场不大,2009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大致为9亿吨,动力煤仅有7亿吨。另一方面,大幅走高的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影响日益增强,大幅度波动的能源价格则直接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控。因此,我国广义的能源安全不只是一个石油储备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源价格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近期国际油价走高和大幅度波动,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理解我国的能源成本约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选择不同的能源结构,除了资源禀赋,主要是成本问题。高能源成本是发展清洁能源的关键障碍,是能源价格改革和节能的关键障碍。中国和印度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是因为煤便宜,经济快速增长需要低价能源支持,能源成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硬约束。

因此,基于对我国能源现状和发展约束的理解,我国低碳转型战略应该是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通过清洁能源多元化积极寻找石油替代,保障能源安全。需要通过能源战略调整,推进量到质的转变,选择更为清洁有效的能源结构。

能源战略调整之一是改变以前简单地从能源供给侧考虑满足能源需求,将节能(能源需求侧管理)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能源战略调整之二是改变仅受资源约束的能源供需增长和能源结构战略规划,对能源供给结构量加上碳排放约束。能源战略调整之三是改变仅仅从能源供给侧考虑能源安全。改变以往能源安全观,将能源多元化和清洁能源发展作为能源安全重点,并且注重国际油价走高和大幅度波动对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