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报道正文

龙源电力海上“追风人”——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工程建设团队侧记

2011-10-18 09:44关键词:龙源电力海上风电安装船海上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工程建设团队在单管桩沉桩过程中接受采访

龙源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全景

“现在我们要把施工船移到7公里以外的一处地方进行风机吊装。在涨潮时,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把足球场大小的船舶精确地移动到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央电视台记者朱虹站在龙源振华施工船的甲板上,手指远处的海面做着现场采访。

9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走基层”栏目组记者来到江苏海上龙源公司龙源振华起重船上,详细采访和拍摄了国电龙源海上(潮间带)150兆瓦大型示范项目工程建设情况。月初以来,中宣部等部门统一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央视“走基层”栏目将国电龙源海上(潮间带)150兆瓦大型示范项目确立为“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报道对象,将镜头对准了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工程建设团队,将其树立为我国海上风电事业的典型、标兵。

技术创新提高工程效率

上午10点,工程建设团队一线负责人张乐平刚一登上施工船,就开始着手指挥打桩,这已经是他第10次指挥单管桩沉桩工作了。220吨重的液压冲击锤不断变化着力度和频率,打在400吨重的基础桩上,发出的咚咚声“犹如一曲大型交响乐”。在张乐平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习惯和自然。然而,谈起一开始接受沉桩任务时,张乐平仍然心潮起伏。

在潮间带建设一个风机基础,混凝土基础要20天,多管桩基础要10天。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龙源电力决定大规模应用单桩沉桩技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龙源电力并无国内外先进经验可循,前两次单桩沉桩垂直度误差率都远过了行业标准,无法满足风机正常运行的技术要求。在这个关键时刻,张乐平被任命为现场总指挥,成为“沉桩前线”的负责人。“当时确实压力很大,两天两夜没睡着觉。前两次沉桩都失败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张乐平回忆说。

在第二根桩“打偏”以后,有专家认定,以目前的技术根本无法达到千分之六的误差率。但张乐平坚持要打第三根桩,“这个方案是我们反复研究的结果,而且经过了设计院和专家会议的几轮讨论,只要调整到基础桩在自然状态下垂直,沉桩必然成功,我有信心。”

8月13日,张乐平带领工程建设团队开始了第三次沉桩。在整个沉桩过程的两个多小时中,“我们一直站在抱桩器跟前,”张乐平回忆说,“一开始每沉25公分就监测调整一次垂直度,后来是每一米就停一次。”据团队成员陈强回忆,“液压冲击锤敲击三千多下的过程中,大家手中的对讲机就一直没有停过。”随着最后一锤声音,抱桩器显示的垂直度误差率定格在了千分之二。也就是说,50多米长、5米直径、几百吨重的庞然大物,被最大达到11000吨的力量打入地下40多米以后,误差只有几毫米。张乐平紧绷的脸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现在,工程建设团队已经驾轻就熟,每一锤用多大的力,要如何根据地质情况精确计算和调整垂直度,是他们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了。

江苏海上龙源公司总经理张钢说:“真的很感谢工程建设团队,那一次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基础桩的成功,它意味着我们已经攻克了单管桩沉桩技术,掌握了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核心技术。”

现在,江苏海上龙源工程建设团队每个月可以以平均千分之三的误差率完成十根单管桩基础的施工,快速推进了工程建设速度。

以船为家保证施工进度

当央视记者看到工程建设团队在半夜11点开始吊装防撞柱、海缆穿线管和风机基础作业平台等基础辅助件时,感到大惑不解:为什么这么晚了才开始工作呢?

潮汐是受月亮影响的,每天涨落两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迟一个小时左右,15天为一个周期。因为要在涨潮时移船运输,落潮时坐滩施工,所以团队作息和工作的时间要根据潮位变化不断调整。“我们工作都是跟着月亮走的,如果说今天是凌晨三点达到高潮位,那就得三点爬起来移船,那明天就是四点,后天就是五点,长此以往施工人员生物钟都被打乱了,很多同事都不适应。”张乐平无奈地说。

施工船体庞大,移动缓慢,潮汐又处于不断变化中,因而施工时间被拆散了,有效时间短而且零碎。“所以,我们的工作必须环环相扣,每一分钟都很重要。有可能就差那么几分钟,就要等到下一个潮位,工程进度就要耽搁一天。”张乐平解释说。这些因素决定了船上人员不能频繁上岸。于是,施工船就成了每个工程建设团队的第二个家。

季晓强今年30岁,孩子刚刚8个月大。谈起目前的工作状况,他辛酸地摇摇头:“最长一次我在船上呆了四个月,那时候真的非常想念家人。现在孩子那么小,我也不能经常回去照顾她们,难为我媳妇儿了。”

风机基础辅助件吊装完成后已经到了后半夜,但唐永卫还躺在床上看书。“海风太大,吹在玻璃窗上一直响,根本睡不着,反正一会儿五点钟也要移船了,索性不睡了。”唐永卫无奈地说。

王绪隆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今年只有24岁。学习文科出身的他虽然工作还不满三年,但经过在船上长时间的磨砺,现在已经能独立指挥风机的吊装了。“在船上虽然很苦,却真的很锻炼人,我能学到不少东西。”王绪隆乐观地表示。

张斌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萝卜几个坑,没有人替换,真的很辛苦。”除此之外工程建设团队还要应对突然发生的危险状况。

据张斌回忆,有一次吊装风机机舱时,风速突然增加到每秒14米,塔筒在狂风中摇摆不定。“当时第三截塔筒刚刚吊完,如果不及时把机舱压上去,会造成螺栓断裂,更严重的会导致塔筒倒塌,造成几百万的损失。”后来,利用潮汐特性,在风速降低至每秒12米那短暂的时间内,大家终于顺利地把机舱压了上去,然而每个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工程建设团队长时间吃在船上,住在船上,目的只有一个——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保持并扩大龙源海上风电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为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龙源电力查看更多>海上风电安装船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