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报道正文

遵义供电岩门变见证贵州电网大发展

2011-10-31 12:27来源:贵州电网公司作者:江伟关键词: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岩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拨开尘封的记忆,有一种画面带着泥泞、汗水扑面而来,沧海桑田,他们奋发的精气神依然凛凛,从体格到精神,让人备受洗礼。作为电网人,我们需要的是重拾先辈们的责任、担当以及砥砺奋进的精神,这是指引我们前行的血脉。

岩门变电站:工业申遗正当时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岩门村山脚下的山洞内,有一座目前贵州电网“服役”年龄最长的变电站——110千伏岩门变电站。40年来,它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为汇川区、绥阳县、湄潭县等地的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它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将来又会怎样?记者对这座变电站进行了探访。

三线建设催生的山洞变电站从遵义城区出发,汽车先后沿着省道、县道和山村公路共行进了一个多小时约30多公里后,终于抵达了岩门变电站。变电站外面,陈旧斑驳的围墙和生锈的铁门印证了这座变电站的年龄。在该变电站站长唐建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站的核心区——变压器区域。只见两台高大、外表陈旧的变压器分别藏在相邻的两个人工开凿的巨大山洞中,正发出“嗡嗡”的声响。记者仔细观察,两个山洞高约15米,宽约12米,进深15米,容纳数百人。

“110千伏岩门变电站1972年11月份投入运行,距今已有近40年历史,是贵州电网最‘年长’的变电站。其在南方电网五个省区电网中也非常罕见。”唐建强告诉记者,这两台大型变压器每台重63吨,高5米,变电容量各3.15万千伏安。从投运之日起就藏身在山洞中,期间进行过几次维修和更换部件。直到今天,它们仍在运行,但是供电范围已经越来越小了。据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又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局势。面对战争威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建立中华民族的“备份”。大三线建设历时14年,若包括1958-1964年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2共计8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作为保障军工企业用电之需,岩门变列入了大三线建设计划,并最终隐藏进入岩洞。诞生于特殊年代的伏岩门变电站因此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大跃进”、“大三线”、“备战、备荒”、“打不烂的大后方”……在了解岩门变的岁月痕迹中,这些满是熟悉却又充满神秘的词语充斥着记者的神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大跃进”之后进入第二轮大建设时期,黔北高原以独特的山区优势,成为贵州“大三线”战略后方的重要聚集地,按照当时“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一批重工业能源、战备、医疗等项目陆续迁入遵义。作为保障大批“0”字号系统基地的电力供应,岩门变等一批电力建设项目列入发展计划,国家先后从上海、江苏、山东、华北、东北等电力部门抽调一大批干部和技工,支援贵州电力建设。当时由于对“靠山、分散、隐蔽”建设思想的片面理解,“隐蔽”工程一度演化为“进洞”工程,给电力工程施工、运输、安全等造成很大障碍。岩门变地处两座石崖夹击当中,地势狭窄,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大多依靠人拉肩扛,人工凿挖,同时还要随时防备着洞体垮塌、被坠石砸伤的危险。今年50岁的程仁林,1984年从部队退伍进站工作,也曾经参与了其中一台主变的安装。“至少也得三四十人,木棒、滚筒、套索,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回想起主变运输安装的过程,他至今记忆犹新。首先租用大型平板车将变压器箱体托运至离站最近的地方,几十人围在主变四周,利用手中的简易工具,塞木桩的、拽绳子的、垫滚筒的,热闹极了,时不时有人被挤到路边田坎下,弄得全身都是泥巴,但没有人顾及这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一点一点将重达几十吨的主变拖拽至洞中,一干就是两个月。因施工异常艰难,桐梓发电厂等一些原设计进洞项目虽经数年顽强施工,终因无法解决运行噪声、灰场、防洪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而被迫下马,造成很大浪费。仅从当时贵州境内建在山洞内的遵义岩门变、安顺平坝变两座110千伏变电站来看,“进洞”工程推广的效果并不显著,其中开掘的难度和生命财产威胁是阻碍“进洞”的主要原因。除了建设难度大,1968年岩门变建设期间,全国“文革”浪潮风起云涌,电力施工队伍派性斗争时有发生,建设工程时停时续,1969年在距离遵义100多公里的清镇发电厂建设中,就发生举国瞩目的派系武斗,动用步枪、轻重机枪、土坦克、炸药包等,使得设备损毁严重,厂房弹痕累累。在岩门变投运的前几年,还有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在变电站站岗,以防止破坏。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岩门变成为当时贵州电压等级最高、技术含量最大的变电站,主要给061系统在绥阳县境内的531、409、407、405等军工企业及湄潭县等地的居民供电。

变电站今年底或将退役岩门变投运40年来,先后有11任站长、100多名值班员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在那个“军工老大哥”的年代,她同样肩负着遵义电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使命,坚强地守卫着所辖军工单位的可靠供电,带领遵义电网创造一个个辉煌成绩。如今,从充满着陈旧气息的斑驳历史中,再一次激起了我们对她的关注,还有那些为此作出贡献的老一代电力工作者。见到李明高是在他家楼下的岗亭旁边,已经76岁的他满头白发但面色红润,看起来容光焕发,他是最先到变电站的几个元老之一。

1973年秋天,李明高从省城贵阳调来岩门变电站当站长。当时站里有十几个人,分两班倒,每班七八个人。而李明高带着一家人就住在紧挨变电站的一处简陋的房子里,一直到1980年退休,七年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88年出版的《遵义供电志》里面,这样描述岩门变的生活:值班员在接班时,需要带上几天的粮食和蔬菜,若遇大冰冻,断炊情况时有发生。

那几年,李明高召集站里值班员在站外开了一溜山地,种些白菜,但产量很低,大多还是到附近的农民菜地里买一些。“那些年,白菜帮子煮汤就饭,就是最好的美食了。”“肉还是有吃的。主要靠几个军工厂救济,除了逢年过节,每个星期厂里都会派人送来一些,虽然数量不多,也能打打牙祭,大家伙已经很知足了。”谈及吃肉的事情,李明高脸上拂过笑意。当时他还在站里养了20只鸡,可是没长大就被山里的老鹰给叼走了。他曾经眼睁睁的看着院子里吃食的小鸡,被山鹰一个俯冲就拎跑了,让大家心疼了好几天。变电站当时没有围墙,是用铁丝沿着设备外围拉的围栏。变电设备的防护能力很有限,有几次曾遇到从山上掉下来的野兔、耗子什么的,掉在主变出线的端子上,造成设备短路,给设备的安全维护造成很大麻烦。

“曾经有一个疯子都光顾过这里。”“哦?……”我们很好奇。那时在主控室控制屏后面安了两张床,给值班员休息用。一天晚上,值班员从开关场巡视回主控室,猛然看见一个穿着破烂、披头散发的女人躺在床上,着实惊出一身冷汗。值班员立马喊来李明高,大家壮着胆子问她,才知道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的病人,窜到变电站来了。说起这些,李明高从椅子上站起来,用手比划着当时的情景,很是兴奋。从他的讲述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当时窘迫的工作环境。

在岩门变工作了17年的程仁林介绍,由于变电设备大多属于“苏制”产品,那时操作起来十分不便,尤其是破冰刀闸,在操作时,需要两个人使尽浑身力气,合力切拉,老式的开关油桶能够一次容纳五个人钻进油桶里面操作,每次检修开关,几个小时下来,全身沾满了油污,个个像个条泥鳅似地。“最难过的还是那些值班的日子。”程仁林说,自己有皮肤过敏的病症,那时,每班往岩门变运送人员的是一辆敞篷卡车,从市里到变电站30多公里的土路上,交接班人员都是站在卡车的车厢里。天热时一身灰头土脸,到了站里连耳朵里都能抖出灰沙出来。冬天更是寒冷交加,刺骨的冷风打在脸上格外疼痛。有几次卡车走到半路上,程仁林满身就生起“荨麻疹”,脸肿得像发酵的面团,不得不转车回去输几天液才好得起来。

李明高说,变电站运行的设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在后来建设的变电站里面已经找不到踪迹了,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日渐成熟,像这种老古董,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电网的快速发展。

遵义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副主任吴歧介绍,随着年岁的增加,这两台变压器的零部件磨损增大,已经逐渐老化落伍。其体积庞大但变电容量很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最近10年来,在110千伏岩门变电站的周边,已经建了几座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多、变电容量大的现代化新型变电站,现在岩门变电站的供电负荷正在逐渐转给这些新建变电站。预计到今年底,它将正式“退役”。工业申遗路有多远从李明高担任站长以后,遵义供电局就有了规定,凡是新进厂的男青年员工必须先到岩门变电站进行学习实践,一方面是培训,主要还是精神上的磨练。“对那个地方来说(岩门变),还是有很多感情的。”毕竟岩门变曾经在遵义电网的发展道路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说岩门变给现在的电网留下什么的话,我觉着应该有一种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从技术层面来讲,以前设备已经无法和现在同日而语了,但对于在岩门变呆过的人来说,那种旺盛的斗志会永远留在大家的心里。

唐建强说,一般的变电站是露天的,各种设施、特别是主变压器经常年的风吹雨淋、霜雪侵蚀,其老化、腐蚀的过程会加快。岩门变电站的主变压器藏在洞内,避免了风霜雨雪的侵蚀,加上工作人员的精心维护,这是它能长久“服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岩门变电站藏在山洞里近40年,这在贵州电网是绝无仅有的,它极富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吴歧说,40年来,它见证了遵义电网和贵州电网发展壮大的历程,它也是贵州电力工业发展、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证据。目前遵义供电局正在考虑把相关资料整理后,将岩门变电站申报为工业遗迹(文物)加以保护,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岩门变电站的历史。

作者: 江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贵州电网公司查看更多>遵义供电岩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