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拨开尘封的记忆,有一种画面带着泥泞、汗水扑面而来,沧海桑田,他们奋发的精气神依然凛凛,从体格到精神,让人备受洗礼。作为电网人,我们需要的是重拾先辈们的责任、担当以及砥砺奋进的精神,这是指引我们前行的血脉。
岩门变电站:工业申遗正当时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岩门村山脚下的山洞内,有一座目前贵州电网“服役”年龄最长的变电站——110千伏岩门变电站。40年来,它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为汇川区、绥阳县、湄潭县等地的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它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将来又会怎样?记者对这座变电站进行了探访。
三线建设催生的山洞变电站从遵义城区出发,汽车先后沿着省道、县道和山村公路共行进了一个多小时约30多公里后,终于抵达了岩门变电站。变电站外面,陈旧斑驳的围墙和生锈的铁门印证了这座变电站的年龄。在该变电站站长唐建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站的核心区——变压器区域。只见两台高大、外表陈旧的变压器分别藏在相邻的两个人工开凿的巨大山洞中,正发出“嗡嗡”的声响。记者仔细观察,两个山洞高约15米,宽约12米,进深15米,容纳数百人。
“110千伏岩门变电站1972年11月份投入运行,距今已有近40年历史,是贵州电网最‘年长’的变电站。其在南方电网五个省区电网中也非常罕见。”唐建强告诉记者,这两台大型变压器每台重63吨,高5米,变电容量各3.15万千伏安。从投运之日起就藏身在山洞中,期间进行过几次维修和更换部件。直到今天,它们仍在运行,但是供电范围已经越来越小了。据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又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局势。面对战争威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建立中华民族的“备份”。大三线建设历时14年,若包括1958-1964年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2共计8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作为保障军工企业用电之需,岩门变列入了大三线建设计划,并最终隐藏进入岩洞。诞生于特殊年代的伏岩门变电站因此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大跃进”、“大三线”、“备战、备荒”、“打不烂的大后方”……在了解岩门变的岁月痕迹中,这些满是熟悉却又充满神秘的词语充斥着记者的神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大跃进”之后进入第二轮大建设时期,黔北高原以独特的山区优势,成为贵州“大三线”战略后方的重要聚集地,按照当时“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一批重工业能源、战备、医疗等项目陆续迁入遵义。作为保障大批“0”字号系统基地的电力供应,岩门变等一批电力建设项目列入发展计划,国家先后从上海、江苏、山东、华北、东北等电力部门抽调一大批干部和技工,支援贵州电力建设。当时由于对“靠山、分散、隐蔽”建设思想的片面理解,“隐蔽”工程一度演化为“进洞”工程,给电力工程施工、运输、安全等造成很大障碍。岩门变地处两座石崖夹击当中,地势狭窄,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大多依靠人拉肩扛,人工凿挖,同时还要随时防备着洞体垮塌、被坠石砸伤的危险。今年50岁的程仁林,1984年从部队退伍进站工作,也曾经参与了其中一台主变的安装。“至少也得三四十人,木棒、滚筒、套索,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回想起主变运输安装的过程,他至今记忆犹新。首先租用大型平板车将变压器箱体托运至离站最近的地方,几十人围在主变四周,利用手中的简易工具,塞木桩的、拽绳子的、垫滚筒的,热闹极了,时不时有人被挤到路边田坎下,弄得全身都是泥巴,但没有人顾及这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一点一点将重达几十吨的主变拖拽至洞中,一干就是两个月。因施工异常艰难,桐梓发电厂等一些原设计进洞项目虽经数年顽强施工,终因无法解决运行噪声、灰场、防洪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而被迫下马,造成很大浪费。仅从当时贵州境内建在山洞内的遵义岩门变、安顺平坝变两座110千伏变电站来看,“进洞”工程推广的效果并不显著,其中开掘的难度和生命财产威胁是阻碍“进洞”的主要原因。除了建设难度大,1968年岩门变建设期间,全国“文革”浪潮风起云涌,电力施工队伍派性斗争时有发生,建设工程时停时续,1969年在距离遵义100多公里的清镇发电厂建设中,就发生举国瞩目的派系武斗,动用步枪、轻重机枪、土坦克、炸药包等,使得设备损毁严重,厂房弹痕累累。在岩门变投运的前几年,还有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在变电站站岗,以防止破坏。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岩门变成为当时贵州电压等级最高、技术含量最大的变电站,主要给061系统在绥阳县境内的531、409、407、405等军工企业及湄潭县等地的居民供电。
变电站今年底或将退役岩门变投运40年来,先后有11任站长、100多名值班员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在那个“军工老大哥”的年代,她同样肩负着遵义电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使命,坚强地守卫着所辖军工单位的可靠供电,带领遵义电网创造一个个辉煌成绩。如今,从充满着陈旧气息的斑驳历史中,再一次激起了我们对她的关注,还有那些为此作出贡献的老一代电力工作者。见到李明高是在他家楼下的岗亭旁边,已经76岁的他满头白发但面色红润,看起来容光焕发,他是最先到变电站的几个元老之一。
1973年秋天,李明高从省城贵阳调来岩门变电站当站长。当时站里有十几个人,分两班倒,每班七八个人。而李明高带着一家人就住在紧挨变电站的一处简陋的房子里,一直到1980年退休,七年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88年出版的《遵义供电志》里面,这样描述岩门变的生活:值班员在接班时,需要带上几天的粮食和蔬菜,若遇大冰冻,断炊情况时有发生。
那几年,李明高召集站里值班员在站外开了一溜山地,种些白菜,但产量很低,大多还是到附近的农民菜地里买一些。“那些年,白菜帮子煮汤就饭,就是最好的美食了。”“肉还是有吃的。主要靠几个军工厂救济,除了逢年过节,每个星期厂里都会派人送来一些,虽然数量不多,也能打打牙祭,大家伙已经很知足了。”谈及吃肉的事情,李明高脸上拂过笑意。当时他还在站里养了20只鸡,可是没长大就被山里的老鹰给叼走了。他曾经眼睁睁的看着院子里吃食的小鸡,被山鹰一个俯冲就拎跑了,让大家心疼了好几天。变电站当时没有围墙,是用铁丝沿着设备外围拉的围栏。变电设备的防护能力很有限,有几次曾遇到从山上掉下来的野兔、耗子什么的,掉在主变出线的端子上,造成设备短路,给设备的安全维护造成很大麻烦。
“曾经有一个疯子都光顾过这里。”“哦?……”我们很好奇。那时在主控室控制屏后面安了两张床,给值班员休息用。一天晚上,值班员从开关场巡视回主控室,猛然看见一个穿着破烂、披头散发的女人躺在床上,着实惊出一身冷汗。值班员立马喊来李明高,大家壮着胆子问她,才知道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的病人,窜到变电站来了。说起这些,李明高从椅子上站起来,用手比划着当时的情景,很是兴奋。从他的讲述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当时窘迫的工作环境。
在岩门变工作了17年的程仁林介绍,由于变电设备大多属于“苏制”产品,那时操作起来十分不便,尤其是破冰刀闸,在操作时,需要两个人使尽浑身力气,合力切拉,老式的开关油桶能够一次容纳五个人钻进油桶里面操作,每次检修开关,几个小时下来,全身沾满了油污,个个像个条泥鳅似地。“最难过的还是那些值班的日子。”程仁林说,自己有皮肤过敏的病症,那时,每班往岩门变运送人员的是一辆敞篷卡车,从市里到变电站30多公里的土路上,交接班人员都是站在卡车的车厢里。天热时一身灰头土脸,到了站里连耳朵里都能抖出灰沙出来。冬天更是寒冷交加,刺骨的冷风打在脸上格外疼痛。有几次卡车走到半路上,程仁林满身就生起“荨麻疹”,脸肿得像发酵的面团,不得不转车回去输几天液才好得起来。
李明高说,变电站运行的设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在后来建设的变电站里面已经找不到踪迹了,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日渐成熟,像这种老古董,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电网的快速发展。
遵义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副主任吴歧介绍,随着年岁的增加,这两台变压器的零部件磨损增大,已经逐渐老化落伍。其体积庞大但变电容量很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最近10年来,在110千伏岩门变电站的周边,已经建了几座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多、变电容量大的现代化新型变电站,现在岩门变电站的供电负荷正在逐渐转给这些新建变电站。预计到今年底,它将正式“退役”。工业申遗路有多远从李明高担任站长以后,遵义供电局就有了规定,凡是新进厂的男青年员工必须先到岩门变电站进行学习实践,一方面是培训,主要还是精神上的磨练。“对那个地方来说(岩门变),还是有很多感情的。”毕竟岩门变曾经在遵义电网的发展道路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说岩门变给现在的电网留下什么的话,我觉着应该有一种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从技术层面来讲,以前设备已经无法和现在同日而语了,但对于在岩门变呆过的人来说,那种旺盛的斗志会永远留在大家的心里。
唐建强说,一般的变电站是露天的,各种设施、特别是主变压器经常年的风吹雨淋、霜雪侵蚀,其老化、腐蚀的过程会加快。岩门变电站的主变压器藏在洞内,避免了风霜雨雪的侵蚀,加上工作人员的精心维护,这是它能长久“服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岩门变电站藏在山洞里近40年,这在贵州电网是绝无仅有的,它极富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吴歧说,40年来,它见证了遵义电网和贵州电网发展壮大的历程,它也是贵州电力工业发展、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证据。目前遵义供电局正在考虑把相关资料整理后,将岩门变电站申报为工业遗迹(文物)加以保护,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岩门变电站的历史。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一季度,南方电网经营区域全社会用电量38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增速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较1-2月累计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体现南方区域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从分产业看,一季度,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4%
走进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川硐街道的铜仁福建天翔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里设备飞速运转。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等一系列工序,纺纱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作为当地的纺织行业重点企业,今年一季度以来,铜仁福建天翔纺织实业有限公司火力全开,满负荷生产,每天能生产近17吨产品。数据显示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7日,贵州省能源局发布关于2024年迎峰度冬火电厂顶峰发电奖补情况的公示。合计顶峰电量211527万千瓦时,合计奖补资金26328万元。文件明确奖补规则,对顶峰电力75%(含)—80%(不含)的电量,按0.1元/千瓦时进行奖补;对顶峰电力80%(含)—85%(不含)的电量,按0.12元/千瓦时进
3月31日,“南海先锋”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批准:杨晋柏同志任中共海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公开资料显示,杨晋柏,男,汉族,1973年4月生,湖北江陵人,200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
敷设线路、新装电表、装设阻燃板……日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敦寨镇笋屯村消防电力改造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推进工程进度。这般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在贵州省各地频频上演。2024年5月,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等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50户以上农村木质
春风拂过黔贵大地,万物复苏;号角响彻苗岭山川,万象更新。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贵州电网公司主动作为,紧紧围绕贵州省重点工作、重点任务,以“开局就奔跑、起步就跃进”的干劲,扎实推进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供电稳定算力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算力再次引发关注。贵州已成为全国
3月5日,贵州电网公司召开“大瓦特”示范应用场景“管理萃取”项目建设启动会,旨在通过引入先进的推理大模型技术,加速企业智能化转型进程。据悉,“管理萃取”项目围绕“机器代人、智慧助脑、全景透明、一提一增”的数字化转型要求,精准把握核心需求,建立敏捷开发机制,充分挖掘和提炼企业内部的管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重塑千行百业、重构未来竞争格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作为能源领域的关键基础性企业,南方电网公司近年来积极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央企中率先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3月5日,盘江股份公告称,拟由全资子公司盘江(普定)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贵州能源普定电厂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为2×660MW高效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装置等配套项目,项目总投资为666,994万元。该项目已取得贵州省能源局《关于贵州能源普定电
“推动清洁电力入黔和省间电力互济,电力装机容量达9700万千瓦……”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电网公司铜仁供电局变电智能作业班副班长周敬余激动地表示,他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建议,已经写进了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有力推动绿电入黔。2024年,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敬余在全国两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贵州省发改委下发2020年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包括多项增量配电、配电网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收尾项目:晴隆22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续建项目: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龙水路电力管廊工程、西秀产业园区增量配电网项目、110千伏兴仁北输变电新建工程项目。新建项目:
“这是最后一次巡检了,请大家都认真把工作做完……”随着岩门变电站站长唐建强对值班员的最后指令,近日,贵州电网“服役”年龄最长的110千伏岩门变电站宣布光荣“退役”。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岩门村山脚下山洞内的岩门变于1972年11月投运,距今已有近42年历史,是贵州电网最“年长”的变电站。岩门变两台3.15万千伏安的变压器是六、七十年代生产制造,那时我国正处于大三线建设时期,黔北因拥有其独特的山区优势,成为当时贵州“大三
自2月10日以来,遵义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遵义供电局变电管理所迅速响应贵州电网及遵义供电局各级别“低温冰冻灾害预警”,部门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全力确保防冰融冰保供电工作取得胜利。受本轮持续低温凝冻天气的影响,遵义电网部分线路出现不同程度的覆冰现象,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受到极大的考验,安全形势严峻。作为担任遵义主网变电站安全运行任务的变电管理所,在贵州电网公司启动“低温冰冻灾害蓝色预警”时,就已紧急成立保电应急小组,进行职责分工,动员全体员工作好防雨雪、凝冻天气的预控。按照防冰融冰保供电工作要求,变
“三号主变220千伏出线隔离开关触头需要重点测温跟踪,......”6月11日上午10点18分,500千伏鸭溪变电站值班员陈俊正在向接班的值班员移交工作。自5月份以来,结合全年发布的十大安全风险和迎峰度夏工作安排,遵义供电局把强化变电设备的特殊巡视和特殊维护工作作为控制变电设备风险的有效措施。据介绍,今年遵义电网电网建设任务繁重,电力供应的压力也较大,为确保电网安全,特别是变电设备的运行安全,结合该局发布十大安全风险和迎峰度夏要求,遵义供电局自5月开始,针对雷暴雨天气、负荷变化及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气,明确了以特巡特维为重点的风险预
1月22日,农历除夕。正当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欢天喜地准备欢庆大年的时候。此时,遵义网德江供电局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组成抢险队的3支抢险救灾突击队、47名突击队员正坚守在抗冰除雪的第一线,在沙溪、泉口、堰塘等3乡1镇紧张地抢险。按照抢险指挥部的命令,他们必须在今晚8点前完成抢修任务。一场与冰魔抗争的战役正在悄然打响。。。。。。灾情从1月20日起,德江地区气温骤降,21日上午,陆续从各覆冰观测点传来消息,10千伏沙黄线、高泉线、德板线出现覆冰,至下午6点统计,已有9条10千伏线路出现倒杆断线,网区内3乡1镇9500多群众受灾。雨雪冰冻灾害已威胁到电
1月22日,遵义网德江局高山供电所辖区内配网线路遭受冰雪袭击故障,该局迅速组织党员、青年突击队、工人先锋号共30余人,冒冻雨,踏雪凝,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供电所、泉口乡岩门、彦坪等村抗击冰雪,确保当地村民过上一个祥和、明亮的春节。22日上午,突击队到达重灾区泉口乡岩门、彦坪等村的“万亩草场”。地上的积雪达20多厘米,杆塔导线上的结冰厚也超过6厘米,赶到现场,突击队兵分四路:一队负责线路隐患排查,二队负责运送物资材料,三队负责10千伏线路故障处理,四队负责线路除冰。同时要求当天18:30分以前要全面完成任务。经7小时的全力奋战,
遵义电网各变电站积极应对低温天气“高温负荷”本网讯(何永生) 入冬以来,随着气温的下降,遵义地区用电负荷急剧攀升,遵义供电局各变电站高压设备承受了极大的负荷压力。该局变电管理所积极制定控制措施,各变电站纷纷加大了设备的特殊巡视力度,全力确保低温天气“高温负荷”下的可靠供电。记者在遵义供电局城北集控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管辖下各变电站主供的遵义北部城区、中心城区、新蒲、董公寺、新桥等片区的用电负荷近日急剧上升。在每天早上9:00至11:30、下午15:30至21:30两个时间段,220千伏海龙变电站、35千伏董
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岩门村山脚下的山洞内,有一座目前贵州电网“服役”年龄最长的变电站——110千伏岩门变电站。40年来,它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为汇川区、绥阳县、湄潭县等地的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它现在的情况如何?还会运行多长时间?何时退役?记者近日前往对这座变电站进行了探访。变压器藏身山洞中从遵义城区出发,汽车先后沿着省道、县道和山村公路共行进了一个多小时约30多公里后,终于抵达了岩门变电站。变电站外面,陈旧斑驳的围墙和生锈的铁门印证了这座变电站的年龄。在该变电站站长唐建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站的核心区&mda
四月的天气格外清新怡人,田野间到处飘满了春的气息,色彩绚丽的油菜花铺满了整个山野。百米之外,如果不是竖立在墙外的几束水泥电杆编织的缕缕电网,真还不容易发现有一座变电站就坐落在这里。始建于1968年的110千伏岩门变,距离市中心30多公里路程,1972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近四十年来,先后有11任站长、100多名值班员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在那个“军工老大哥”的年代,她同样肩负着遵义电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使命,坚强的守卫着所辖军工单位的可靠供电,带领遵义电网创造一个个辉煌成绩。如今,从充满着陈旧气息的斑驳历史中,再一次激起了我们对她的关注,还有那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