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访青海首个游牧民电气化村

2011-12-21 14:19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青海变电站通电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幸福滩,位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青海湖乡,是国家实施“游牧民定居点工程”而新建的一个村落,更是青海省首个游牧民定居点电气化示范村。走进幸福滩游牧民定居点,宽阔的水泥道路贯穿全村,一座座精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整齐有序的输电线路穿家走户,牧民家中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幸福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电力带来的幸福画卷。

在幸福滩游牧民定居点,才太加和他的妻子上网浏览市场信息。

“不用牛粪做饭取暖了”

幸福滩村的扎西措第一次用电做饭取暖时,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习惯了用牛粪生火,她刚用上电时还有些不适应这巨大的变化。没搬到幸福滩村之前,她过的是真正的游牧生活,因为放牧牛羊需要转场,家里没办法购置家用电器,电压不稳定不仅使他们无法用电做饭取暖,连照明也只是用一盏15瓦的白炽灯。

搬到幸福滩村之后,扎西措家里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电灶等一应俱全。对于扎西措的儿子索南来说,通电之后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了,再也不用“天黑就睡觉”了。对于扎西措的丈夫来说,通了电之后可以用电脑上网,了解牛羊市场信息,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而对于扎西措来说,电灶和电冰箱对她的帮助太大了,“有了电,家里再也不用牛粪做饭取暖了。”轻轻一拧开关,立马可以做饭取暖,比起以前做饭时的“硝烟弥漫”,现在的生活就是跨越了一个时代。

“村里的经济发展更有保障”

在幸福滩游牧民定居点的雪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里,崭新的机器设备正在隆隆运转,另一间房子里,生产出来的糌粑、炒面等产品正在等待着出厂前的最后检验。电气化建设一开始,幸福滩游牧民定居点就提出了“减畜不减收入”的发展思路,在响应国家保护环境号召、减少牲畜数量的同时,积极寻找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筹办专业合作社等,将电气化完善后的电力补给转化为发展经济的最强动力。

电气化到来后,真正受益的是牧民的腰包。幸福滩村村支书才太加说:“以前也想搞个合作社来发展经济,但是因为没有电力的保障,根本无法实现。现在有了电气化的保障,生产了牦牛酸奶、糌粑、炒面等畅销产品,每户人家每年收入增加5000元不是问题。”

从单纯的畜牧经济到专业集体合作社的成立,电气化带给幸福滩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村民带来了实惠。雪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幸福滩游牧民定居点借力电气化建设新农村的缩影。而村上近期兴办的农家乐、藏毯加工厂等,都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供应。“有了电,村里的经济发展就更加有保障了。”才太加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幸福滩,有了电,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新闻链接

幸福滩游牧民定居点通电工程于2011年10月5日正式开工实施,到2011年10月31日工程结束,共为93户游牧民群众家送去了光明。作为青海省首个游牧民定居点电气化示范村,在工程实施当中,海北供电公司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方案,精心组织施工。在海拔3000多米的通电现场,广大电网员工克服恶劣高原气候天气艰苦奋战,共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1.298千米,新增容量200千伏安变台两个,达到了“入住即通电”的要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青海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通电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