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更严的标准 更高的跨越 更大的挑战

2012-01-09 09:13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脱硫脱硝除尘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PM2.5:终于有了时间表

“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对于沸沸扬扬的PM2.5监测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2011年10月以来,频繁出现的灰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了公众出行和健康,也在人们心头蒙上阴影。PM2.5从一个专业术语变成人人知晓的热点词汇,到底何时才会公布监测数据成为关注焦点。

2011年12月底,上海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公布了过去5年PM2.5试点监测工作的数据,2006~2010年,上海市PM2.5浓度约占PM10浓度的50%~60%,PM2.5浓度年均值在0.044mg/m3~0.053mg/m3间,均未达到此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的限值要求。这只是全国情况的一个缩影。那么,减排PM2.5该从何入手?

环境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排放的颗粒物,包括扬尘、采选矿、金属冶炼、有机化工生产和饮食业油烟等过程;另一方面是二次颗粒物,主要是前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到空气中,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硝酸盐、硫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

因此,减排PM2.5不仅需要加强电站和工业锅炉、机动车尾气等污染减排,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也需要加强环境管理。

与控制总悬浮物、PM10相比,PM2.5控制的难点在于不但需要控制一次污染物,更重要的是必须减排其前体物。前体物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要调整能源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度可想而知。

降低空气中PM2.5的浓度水平对于减少灰霾天气具有促进作用,但必须认识到,灰霾污染是一个区域问题。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的成功经验表明,对于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加强联防联控机制,提高联防联控能力,区域内各行政辖区协同控制才能减少灰霾天数。

火电:“最严格标准”发挥威力

1月1日起,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开始实施。这一标准总体上收紧了污染物排放限值,提高了新建机组和现有机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要求,还增设了汞的排放限值。在一些报道中,这被称为“世界上最严格的火电排放标准”。

电力企业认为,“新标准对火电厂的趋严已经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步”,要满足标准要求,存在技术难题、资金压力等。在他们看来,这次的“紧箍咒”过紧了。但是,制定排放标准绝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单纯地从经济技术层面分析标准宽严、评价达标成本高低是不全面的。

标准修订带来了改造的刚性需求,对于电厂来说要加大投资力度,而对从事脱硫脱硝除尘的环保企业来说,这是巨大的市场机会。据测算,到2015年,需要进行脱硝改造的现有机组和新增机组容量为8.17亿千瓦,估计需要投资1950亿元,年运行费用约612亿元;除尘和脱硫设施的改造和新建投资费用约需650亿元。

一场诱人的环保盛宴就在眼前,但要分得一杯羹,必须拿出过硬的“金刚钻”。过多依赖引进技术,加上竞相压价、恶性竞争曾让脱硫工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后遗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也有很多人担心脱硝市场会重蹈覆辙。催化剂是SCR脱硝工艺的关键部件,但其配方和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仍被国外企业掌握。面对国内企业投资催化剂生产的热情,有专家担心,如果用烧砖的工艺来烧青花瓷,产品质量如何得到保障?而早在30mg/m3的烟尘标准正式出台之前,袋式除尘与电除尘的争论就已经开始。

2011年12月1日起,一些地区开始试点脱硝电价,标准为每千瓦时0.8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力企业的压力。但是,面对更加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如何找到清洁、高效、低碳的发展之路是火电企业的当务之急。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保护公众健康为出发点

经过近30年的时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终于迎来了大修。征求意见稿公布又恰逢京城连日被灰霾笼罩、公众热议PM2.5,因此关注度更高。“此次标准修订将保护公众健康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这是此次标准修订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和目的。”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如此强调。

此次修订最大的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提高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要求。标准趋严,是挑战,更是机遇。

火电、水泥、钢铁、工业炉窑、机动车等都将面临更加严格的标准约束,如何寻找一条稳定、高效、经济适用的减排之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相应的环保产业将获得发展机遇,技术、工程质量、运营管理水平等都将成为决定其市场份额的重要砝码。同时,必要的规范和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也是产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直默默无闻的环境监测行业正逐渐热闹起来。标准修订使得监测设备需求大增,有预测认为,未来5年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至少在30%以上。然而,国产设备在品种、数量、性能、质量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部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技术研发工作亟须加强。在其他国家拥有成功经验的外资企业也正觊觎国内市场,国内的企业该如何应对?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要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率先争取早日和国际接轨,率先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在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领导做出了上述表示。

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新标准实施后,各地达标比例和达标天数将会有一定下降。一方面,要认识到这不是环境空气质量本身恶化了,而是因为标准收紧和要求提高造成的降低;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空气质量改善的工作任重道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