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更严的标准 更高的跨越 更大的挑战

2012-01-09 09:13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脱硫脱硝除尘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转眼就是2012,回望2011,在追寻蓝天的路上,有成绩也有挑战。

老牌约束性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新的约束性指标氮氧化物却不降反升。面对更加艰巨的减排任务,该从何入手?

灰霾频现,PM2.5从一个专业术语变成人人知晓的名词。长期以来,监测数据与主观感受“两张皮”的现状已让现行空气质量评价体系饱受质疑。2011年12月30日,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标准草案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但达标对于所有城市都是挑战。

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实施,处理脱硫后遗症、上马脱硝设施、改造除尘系统……这个以千亿元计的市场,环保企业如何才能分到一杯羹?

机动车污染已经是我国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但因油品滞后,国Ⅳ车一直在委屈地“吃粗粮”,这一问题还要持续多久?

新的一年,我们追寻蓝天的脚步不会停歇,不少机遇,更多挑战。回顾2011,更为了期待2012,为了在更多的日子里拥有蓝天白云。

二氧化硫削减:更多行业的必修课

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4.29%,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二氧化硫减排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能忽视任务的艰巨性、持久性。“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8%,看似降低了减排比例,但实际要在2010年的基数上削减30%左右。

工程减排在“十一五”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国燃煤脱硫机组比例从14%提高到86%,而关停小机组、淘汰落后产能也为减排任务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十二五”期间,工程减排的空间和潜力在收窄,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脱硫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将成为重点。

相比电厂烟气,钢铁烧结烟气成分更为复杂,烟气量和二氧化硫浓度波动更大,这决定了烧结脱硫不能照搬燃煤电厂的脱硫技术。目前,我国已建成并投运的170余套烧结脱硫装置中,绝大部分不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烧结脱硫工艺层出不穷,但在实际运行中都存在各种问题,给钢铁企业选择脱硫工艺带来了困难。因为缺乏实质性的鼓励政策,在经济效益本就不佳的情况下,钢铁企业上脱硫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脱硫改造也被提上日程。不仅要找到经济适用的技术,更要吸收电力脱硫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能重工程建设、轻运营管理。因为脱硫设施能否实现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减排能否落到实处。

一个需要预警的问题是,在尚未大规模展开的钢铁烧结脱硫市场,低价中标、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已经显现,这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寿命,电力脱硫已经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因此,在市场启动之时,技术评估、行业规范都必须加强,相关企业的自律也不可少。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环境监测、执法监管方面的能力、水平、效率也要提高,不能给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

氮氧化物:不降反升背负压力前行

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在其他3项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的情况下,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今年前三季度增长了7.2%。“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被首次列入约束性指标体系并确定了10%的减排目标。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综合考虑新增排放量等各种因素,氮氧化物的绝对削减比例将达到2010年排放量的35%。根据计划,在2012年,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实现零增长。

削减氮氧化物排放,该怎么办?在一片上升的数字中,北京的减排成绩尤为耀眼:今年上半年,因为在电厂脱硝和控制机动车数量方面成效明显,北京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3.18%。

2010年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容量为7.07亿千瓦,而安装脱硝设施的装机容量却只有9688.5万千瓦。数据显示,电力行业的氮氧化物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一半左右。电力脱硝工作的进展将直接影响氮氧化物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

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市场对火电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更添担忧情绪。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依然强劲。目前,脱硝电价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这将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企业成本压力、调动企业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与电站锅炉相比,工业燃煤锅炉对于城市氮氧化物水平的影响更大。但现有脱硝技术基本都是针对电厂锅炉的,不能直接用于工业炉窑。在加强电力脱硝工作的同时,对工业燃煤锅炉的控制也被提上日程,不仅要加严标准,还要寻找经济适用的技术。

在一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已经超过工业排放,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源。推动机动车污染减排,不仅需要淘汰黄标车、提高车辆排放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改善燃油品质,从行业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清洁燃油供应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协调推进“车、油、路”同步升级,缓解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