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2-01-11 09:42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物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上海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上海市《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要求,依据本市工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按照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总体部署,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主线,全面推进信息化在产业发展各领域的渗透应用。上海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构建完善了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格局,信息化对提升产业能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作用显现。2010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2.3 ,为“十二五”时期的深化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两化”融合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海通过“两化”融合激发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等环节的自主创新活力,促进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发展。航空、汽车、船舶企业产品数字化协同研发能力得到增强;钢铁、装备、石化等企业利用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集团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跨地区、多制造基地的协同制造和经营管理;中小企业利用各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加;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实施了能源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

(二)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上海产业能级提升

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带动工业企业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产业龙头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促进了产业链协同和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实现工业总产值31039亿元,工业增加值645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3.9%和55.4%;通讯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民用航空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6958亿元,增幅高于工业增长。

(三)“两化”融合带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应用,加快了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服务经济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全市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532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25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76.2%、161.9%;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应用的技术研发、试点推广和产业布局。

(四)“两化”融合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支撑了企业“两化”融合实践

“两化”融合推进机制日益完善,探索建立了市区两级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设立了“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了《关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及《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动计划(2009-2011)》等政策文件。标准建设取得突破,建立“两化”融合评估体系,推动企业信息化、园区信息化等标准制定。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促进、软件测评、信息安全测评、超级计算、数字认证、能效监控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宣传培训初具成效,上海成为国家“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了“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工程。

过去的五年,上海“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由“规划布局、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整体提升”转变。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企业“两化”融合主体作用有待加强,骨干企业利用信息化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作用有待挖掘,大型企业的管理体制与“两化”深度融合要求存在差距,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和意识不足;二是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与传统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尚存差距,IT企业在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两化”融合的产学研用机制还需完善;三是“两化”融合基础环境和综合配套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两化”融合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宣传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地理信息系统查看更多>信息化查看更多>物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