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数据中心的反思

2012-08-01 10:28来源:EP电力信息化网关键词:数据中心信息化应急预案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国的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进入了大规模的尝试性应用阶段,2000-2006年,则是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自2006年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化融合,包括“信息孤岛”的整合,数据大集中,服务器整合,多网合一,IT与业务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等等。经历了三种形态的发展,即计算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数据中心正是发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基石。然而这块基石还很脆弱,犹如用一枚鸡蛋支撑起巨石。

数据中心发展至今,从数据存储和简单计算发展到数据处理及业务应用,直到现在进入服务性数据中心阶段,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庞大,管理手段越来越复杂。数据中心的核心功用之一就是保证业务连续性,应急的目的也在于此。所谓采取应急措施,该是迫不得已的办法。

因而,萌发出几点反思。

反思一,单纯依靠IT技术的先进性能否减少应急预案数量?

倘若数据中心可以做到实时自诊断并智能地自愈,何谈应急?我们再度审视当初建立数据中心的目的,反思一下,面对火灾、水患、电荒、人祸,投入的基础结构是否到位,选用的安全方案是否百密一疏,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可靠性究竟如何,如冗余光纤和电源,包括紧急备用发电机,高度的信息安全。

比如空调、加湿器一定是必须的么?相信自然界会帮助我们。比如将数据中心建于地下,温湿度更容易调节,而在保持冷却的同时消耗的电能可能更少。现代数据中心尝试使用更经济的冷却系统,比如它们使用外部空气保持数据中心冷却。美国华盛顿州的几个数据中心一年中有11个月都是使用外部空气冷却所有的服务器。

反思二,到底管理手段要多么周密高明才能少触发应急预案?

数据中心需要管理,危机管理只是弥补日常管理的不足。一旦应急管理预案启动,说明日常管理出现了漏洞。这让我们反思日常管理是否真正做到了面向业务需求,使得数据中心可以提供可靠的业务支撑?甚至日常的IT绩效管理是否真正到位,管到了点上。那些利用自动化、资源整合与管理、虚拟化、安全以及能源管理等技术的方案是否可靠,那些标准化的服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提高效率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发挥着高质量作用,确确实实保障了数据中心较高的可用性,能够做到事前预防而非事后处理。

反思三,应对未来莫测的危机,什么才是真正万全的应急预案?

在未来,类似成本快速增加、资源管理日益复杂、信息安全日益严峻、能源短缺更加尖锐等方面的挑战,如果要打造与行业和企业业务动态发展相适应、“节能、高效、简化管理”的数据中心,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度的危机,再多的应急预案也难免挂一漏万。真正万全的应急预案应当是人,无论综合技术素质高的专工还是综合业务素质高的主管,无论是某一方向的偏才还是未雨绸缪的帅才,都不可或缺,再多的应急预案都需要他们实施完成完善。

结语:数据中心不仅管理和维护各种信息资源,而且运营信息资源,确保它们价值最大化。而信息应用随需应变,瞬息万变,与业务运营融合在一起,实时互动,更加柔性。两者之间休戚与共,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就目前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人员能力,不难相信数据中心要做到本质上的连续性还有很远的路要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应急预案依然不可或缺。我们对未来风险和隐患预想的越全面、准备的越充足、防范的越坚实,数据中心就能带来更大价值,那可能就变成一枚千足金蛋,支撑起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那块巨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数据中心查看更多>信息化查看更多>应急预案查看更多>